《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体味文章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描写。
抓住语段要点,明白画竹的美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1分钟)
用歌曲《丢手绢》引入“游戏”的话题,进而引出丰子恺的《竹影》。
二、整体感知(5分钟)
教师出示抢答题:⑴速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参照“看竹影”这样的词语结构,写出其余三处情节。
学生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教师归纳:看竹影——描竹影——论竹影——悟竹影。(亦可对应小说的:开端——发展——高了——结局)
三、品读描写(15分钟)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分配任务:1、3、5组女生——旁白;1、3、5组男生——华明;2,4,6组女生——“我”;2,4,6组男生——弟弟;爸爸——老师。
教师出示问题:课文写“我 ”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 人影看竹影 , 充满童趣 , 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 , 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描写既包括景物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
小组选择讨论的内容。教师进行干预,形成两组讨论景物描写,四组讨论人物描写(四组又分华明组、“我”组、弟弟组、爸爸组)
小组进行讨论3分钟。小组进行黑板展示2分钟。
教师在适当的地方进行点拨、归纳,提示学生注意:景物描写的艺术化、人物描写的'动作、语言的童趣。
四、略读文段(10分钟)
教师导学:老师刚才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 一 个问题,这些生动的描写都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后面还有四个自然段几乎没有涉及。尤其是5、6两个自然段都是爸爸的话语,介绍了画竹 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 。
全班齐读第5、6段。
教师出示问题:⑴第5自然段说的是画竹之难,画竹难在何处?请在文段中找出核心句子。⑵第6自然段开头提出了问 题: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请就文章内容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进行抢答,没有抢答到小组进行纠正。
五、当堂抽测(9分钟)
1.教师口述抽测题目。附题目: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⑵围绕“竹影”,文章写了四处情节,请用带“竹影”一词的三字词写出四处情节。⑶五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题目,交换批改。
《竹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方法、手段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下。
3、 查找有关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 检查预习
1、 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
2、字音词意
蘸 惬意 参差 撇 口头禅 闷热 水门汀 徘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1、题为竹影,是写景还是写人物活动?
2、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3、文中有哪些人物?
4、文中人物都进行了哪些活动?主要写的是什么?
本文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即以…(一件事)引出…(对什么的思考)
板书:画竹影——叙艺术
四、 内容研讨
童心是天真浪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常的游戏也让孩子有了艺术美的发现。在一位独巨匠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小伙伴从一次不经意的游戏中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各自魅力,
(一)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的孩子们呢?
(二)欣赏下面的一组西洋画和中国画,你能不能用最恰当的话来概括这两者的不同?(可用课文中的语言概括,也可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板书: 中国画 西洋画
符号 照相
神似 形似
五、 自主探究(浏览课文,品味语言美点)
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体现童真童趣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六、 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关于“竹”的成语或古诗呢?
七、布置作业:
请你乘着回忆的翅膀,穿过成长的时光,拾起那充满童真的往事,用你的笔抒写出来,写一篇文章。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竹影》教学设计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