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节气的介绍
关于冬至节气的简短介绍
民间冬至日习俗中,有一个赠鞋袜的习俗,则是因为冬至这天日影最长,所以古俗以鞋袜献给尊长庆贺冬至,表示足履最长之日影祝祷长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冬至节气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冬至节气的介绍
冬至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测试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
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的介绍
冬至(Winter Solstice),每年公历12月21-23日左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就是冬至节气。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 ,冬至俗称“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就能够测定出了冬至的时间,冬至这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此时的阳光对于北半球来说是最倾斜的。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天的时间越短。
对北半球各地来说,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的时候,比南半球少了约50%。
冬至过去以后,夜空星象则完全换成冬季星空,并且从今天起开始“进九”时期。而此时的南半球正是最热的夏天。
而且每年冬至的时间不一定就是同一天,冬至时间是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后,地球是在近日点的附近,并且速度稍微快点,这导致太阳每年在南半球比在北半球直接照射约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天比夏天短一些。
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相当于一个回归年,它的长度是365.2422天,小数的累加以及闰年的设置,这就会让冬至的日期发生一点小的变化。
冬至的特点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叫冬至线),因此冬至日北半球全球各地这天白天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而在冬至日过后,阳光逐渐向北偏移,白天也就越来越长了。这一天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是它在天文学中被当做是冬季的开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横跨的时区较长,所以很可能把这一天作为冬季的开始,但各地实际最冷的时日则不尽相同。
冬至过后白天一天长多少
“过了冬,长一针”,“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延长,平均每天增长白昼时间为90秒以上,也就是1分三十秒。
祖国地域辽阔,虽说这时白昼最短,但短也短得不一样:处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汕头、广州等地,白昼约为11小时31分;北纬40度左右的秦皇岛、北京、嘉峪关、喀什等地,白昼约为10小时20分;最北的漠河镇,白昼不到7小时。农谚“冬走百里不明,夏走百里不黑”,说明了冬至和夏至日夜相差之大。
冬至的由来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在郊外祭祀天的大型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代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以后,才把正月和冬至真正的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的,盛于唐宋,相传到今天。
唐、宋的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时间,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活动,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然会有一些地方在冬至的这天过节庆贺。
因为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新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百姓重视的原因,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改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关于冬至节气的介绍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长按可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