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史——江苏 宿迁篇
导语:中国城池史——江苏 宿迁篇江苏宿迁城市百科
宿迁境内的城池建置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约3000年前,周成王时,徐国自瀛川南迁到淮、泗一带,建都于泗洪县半城镇境内。春秋时厹犹国城址在今郑楼镇境内。钟吾国都城司吾城则在马陵山镇境内(今属新沂市)。
司吾山图
春秋时鲁国灭厹犹;徐国、钟吾则为吴国所灭,吴亡属越,越亡属楚,后楚又灭鲁,宿迁之地尽数归楚。
宿迁县城旧影
镇黄门
宿迁市区明清古城墙一角
秦统一天下后,于公元前221年设下相县(因在相县和相水下游得名,城址位于宿城区);设徐县(治原徐国都城,位于泗洪县半城镇);设凌县(治凌城,位于泗阳众兴)。
秦朝 相县 下相县
清末宿迁县城图
西汉初设下相县和厹犹县。后封楚丞相冷耳为下相侯,后因谋反国除为县,属临淮郡,东汉属下邳国。
民国初年宿迁城厢图
东汉末年曹操攻徐州,屠徐州百姓十万于下相,泗水为止不流。
宿迁古城墙大致范围示意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改下相县为宿预县,治厹犹故城。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废下相县、司吾县、凌县,其地尽数并入宿预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宿预为宿豫。
1936年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宿迁城
北周时,以宿豫县为泗州治。隋大业初为下邳郡治。唐武德四年 (621年) 复为泗州治。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宿豫县城被沂蒙山水冲圯,泗州遂移治于临淮县,宿豫县移治于下相城故址。宝应元年 (762年) ,避代宗李豫讳,改名宿迁县(取宿邑迁城址之意),属徐州。
1939年日本陆军测绘宿迁城图
宋属淮阳军。南宋时,地入于金,属邳州。元灭宋时,下相故城被毁,又移治于古黄河东侧,属归德府邳州,并筑土城,土城至元末废无。
民国宿迁县自治区域全图
明代改属淮安府,正德初年,流贼蜂起,知县邓时中筑土城,土城南至新沟,北至马陵门,设城门四座:南门临淮,北门通泰,东门镇海,西门会洛。万历四年黄河泛滥,宿迁城毁,次年知县喻文伟将宿迁县城北迁到马陵山余脉灵杰山南坡,并另建新城,周四里,高一丈五尺。设三城门,东门迎熙,西门拱秀,南门望淮(县志言未设北门是因风水缘故)。万历二十二年,知县何东凤以砖石包砌土城,并更建四城门:东门阳春,西门镇黄,东南门迎薰,西南门河清。
清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8.5级),城墙坍塌,仅存城堞三十余,后修之。乾隆三十二年知县沈松龄大修城墙,重修后周三里,高二丈一尺,厚三尺六寸。改东门为朝阳门,并设水关二座。咸丰年间捻军祸乱,又筑外圩城,至光绪年间仍有续修。
解放初宿迁城图
建国后,宿迁城墙被陆续拆无,城砖被取做城建之用。仅留的西门镇黄门,也于70年代初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