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史——江苏 连云港(上篇:海州)
导语:中国城池史——江苏 连云港(上篇:海州)连云港旧称海州
连云港之地,古为少昊之墟。商王武丁时封其子于炎地,为郯国(今郯城,亦名碌碡城)。周武王时封商王帝乙长子,纣王长兄微子启于郯,为宋国之附庸。青铜器令簋和召尊中描述郯国“处江淮之间,东向大海,南面徐国,北控诸夷”。由“东向大海”可知今之连云港在郯国境内。
秦统一后,设朐县(因境内朐山得名),属东海郡。始皇帝东巡至此:“调立石朐界,为秦东门云”。而朐县以东海外的云台山,则称郁洲(山海经中十洲之一,明末清初时才与内陆相连)。
秦代 朐县 始皇东门阙
至南朝宋泰始年间,刘宋王朝丢失山东、淮北之地。于是鬱(郁)州侨设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以海中易守,仅以垒石围合,未设楼堞。
朐县治所被迁至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街道,但不久后又废为朐山城。南朝齐时朐山城为东莞、琅邪二郡(侨置)治所。
南齐时期连云港境内有众多侨置行政单位
南梁天监十一年马仙琕在取得朐山大捷后于此筑城(即后世之海州城)。东魏武定七年复名朐县,属琅邪郡,并废青、冀二州改置海州,治龙沮县城 (今灌云县西南龙苴,相传韩信攻齐时,项羽部将龙且所筑)。北齐时,海州迁治于朐县。又置广饶县于今连云港市东南,后又分广饶县置东海县,治今连云港南城镇。北周建德六年改朐县为朐山县。
清代海州城图
隋开皇初,废东海县。仁寿元年又改广饶县复置东海县。大业初改海州为东海郡,仍治朐山县。唐武德四年复改东海郡为海州,同时置环州,治东海县。武德八年又废环州,东海县改属海州。天宝元年复改海州为东海郡,乾元元年再次改为海州。
清末民初时日本同文书院大旅行途中所绘海州城简图
海州城旧影
南宋建炎年间,海州为金人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南宋魏胜收复海州,东海、沭阳等县也望风归附。魏胜遂重筑海州城以备金人。隆兴年间,海州再度割让于金。理宗端平时,宋蒙联手灭金,海州复归于宋。端平二年至淳祐十二年间海州迁治于东海县。宝祐三年,李璮重修海州城池,有东、西二城,大城连接小城,东、南二面通为一城,周围一十三里皆砌以石,有东、南、北三门。景定二年,改海州为西海州。德祐元年,海州为元所占,复改海州。
1936年左右东海县(海州城)图
元至元十五年升海州为海州路,后改海宁府,不久改海宁州。元至元二十年废东海县,其地省入朐山县。元末西城毁于战火。
明洪武初复改海州,废朐山县省入海州,隶淮安府。洪武三十三年,因宋代海州西城故址修筑土城与东城相连为一体。永乐十六年,千户殷轼砌以砖石,高二丈五尺,周围九里一百三十步,设城门四:东门镇海,西门通淮,南门朐阳,北门临洪,东、北二门设有瓮城。万历壬辰倭乱,又加筑海州西、南瓮城和敌台九座,并四隅角楼。
民国时期海州城垣附近图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海州为直隶州,辖赣榆、沭阳二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治海州城,同时新设灌云县。1935年,因陇海铁路终端港口建成,又分东海、灌云两县以东新设连云市。抗战初,因日寇飞机轰炸海州城,大量百姓逃至新浦镇(镇内有大浦港和陇海铁路,本就为商业繁荣之地),自此政治经济中心北迁至新浦。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封锁陇海铁路,东海县境域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海州城、新浦镇等地为日军所据。而我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则演化为今之东海县,县治亦西迁。
海州古城大致范围示意
1948年,合并海州、新浦及连云市成立新海连特区。1949年改称新海连市。1950年新海连市与东海县合并称新海县,同年12月,撤新海县,恢复新海连市。1961年,新海连市改称连云港市。
海州城墙拆于1956年。
北门临洪门(中正门)
东门镇海门
南门朐阳门
西门通淮门
下期预告:凤凰城(南城)、墟沟城(北城)、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