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史——江苏 连云港(下篇:凤凰城、墟沟城、板浦城)
导语:中国城池史——江苏 连云港(下篇:凤凰城、墟沟城、板浦城)连云港古凤凰城
上期回顾:中国城池史——江苏 连云港(上篇:海州)
凤凰城:俗称南城。汉书昭帝本纪始元三年冬十月,凤凰集东海,遣使者建祠于所处之山以纪念祥瑞,因名凤凰山。云台志有记东海城内两山东西对峙如凤凰展翼,故名凤凰山。
云台山志中的凤凰城图
古时,此地为海外岛屿,称郁洲,与内陆之间有一条狭长海道,因此成为直面北方的海防要塞。南朝宋时侨置青州、冀州移民至此,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就地取材,用乱石垒叠城墙修筑城池。南朝齐时设东海县,治于此城。
民国旧影 凤凰城石叠城墙残垣
张峰的《海州志》记载:南宋宝祐中,贾似道献捷,筑大小二城,大城连接小城,实则通为一城,皆砌以石,有东、南、北三门。贾似道所筑城池,便是南朝刘善明垒石所筑东海城基础之上而来。留存至今的古凤凰城门的城墙砖上仍可见铭刻“涟水军”字样。端平年间,一度将海州治迁于此。
1936左右国民政府陆军部测绘南城图(凤凰城)
洪武元年调官军驻防此处,洪武十七年,设立淮安卫中前千户所守御凤凰城。永乐十六年淮安卫指挥史周得辛增高城墙,并加女墙。有东、南水关和东、西二门。明中后期,于凤凰城设备倭厅。明末清初时,凤凰城与海州城之间逐渐成陆。
凤凰城城池大致范围示意
康熙十六年移东海营把总至墟沟守备,乾隆时凤凰城仍设东海营特设都司驻防。至嘉庆年间,城池已残缺。
民国旧影 古凤凰城南门
留存至今的古凤凰城南门 苏北唯一保存完整的城门
墟沟城:俗称北城。墟在古汉语中为集市的意思。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此地已成为南北货物集散地。墟沟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又因南面的山势较高,形成一个天然的缓坡弧形大山坳,久而久之在山沟中的集市便称之为“墟沟”。
云台山志 墟沟城图
明初为防备倭寇垒石筑城,城周三里九十步,高一丈四尺,有东南西北四门。永乐十六年淮安卫指挥史周得辛增高三尺。康熙十六年移东海营把总至墟沟守备,后还设有水师都司署。城墙于清代中后期塌毁,民国时,仅留有残垣,1935年筹备建立连云市时,办事处设于墟沟东门外。
民国时墟沟城已残缺
老窑:墟沟之东,相传为古代多设烧窑,因而俗称老窑。近代前为小渔村。上世纪30年代,随着海岸线东移,加之大浦港船只经常搁浅(大浦港所在临洪口受黄河夺淮入海影响,时常淤塞),遂于1933年将港口迁至老窑,由荷兰治港公司承包开工,后取港口北边连岛和南边云台山首字取名连云港。1935年国民政府将东海县、灌云县各划出一部分成立连云市。老窑作为连云港口始建区,易名老街。
日据时期 连云港老窑市街要图
民国末年 连云市城市图
板浦(灌云):板浦在远古时为大海,后才渐渐成陆。古时板浦一度为滨海地区,这也使得板浦制盐业发达。唐代始设板浦镇,因居民多住板房而得名。唐垂拱四年开挖涟水三里至山东密州的官河,途径板浦,自此板浦成为水陆交通枢纽。
宋代时始置板浦盐场,元代至元三十年,得益于海滩淤积成陆,板浦场得以扩建,并置场官;元贞二年,板浦东北海滩渐广,又设置莞渎盐场。黄河夺淮入海后,朝廷将制盐重心由淮南移至淮北,板浦制盐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至正六年,朝廷在板浦设置运盐使司。
明代板浦场图 此时还没建城
洪武二十五年,改运盐使司为盐课司大使衙门。清代设盐运分使衙门
,康熙十六年设立口岸监督,并修筑城墙,开设城门。康熙十七年裁徐渎场并入板浦场。康熙三十五年,总河董安国于云梯关海口筑拦黄大坝,导黄河由南潮河入海,南潮河很快淤为平陆,灌云东部的土地在此后逐渐形成。
民国灌云县板浦城图
清代中后期,大量垣商(收购盐场盐再转卖于运商之人)聚居板浦镇,板浦由此繁荣。咸丰年间,太平军北伐,板浦富商士绅集资修葺城墙,加修炮台。
民国 东海县(海州城)与灌云县(板浦城)
1912年,新置灌云县(南带灌河水,北枕云台山),县治设于板浦城。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税警总团,常驻海州地区。板浦城驻有盐务税警队。1935年县境东部地区划入新设的连云市,板浦的位置不再利于管辖全县,故于1948年迁县治于大伊山。
1944年美军航空测绘地形图,东海县(海州城)、南城(凤凰城)、连云市(墟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