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老友回归!“五一”在厦又能看到最美鸟儿栗喉蜂虎→

导语:老友回归!“五一”在厦又能看到最美鸟儿栗喉蜂虎→栗喉蜂虎鸟图片

老友回归!“五一”在厦又能看到最美鸟儿栗喉蜂虎→

工作人员在整理崖壁。

“五一”假期,爱鸟的市民游客又可以好好观赏“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的栗喉蜂虎了。前几天,厦门迎来了一批“老朋友”——二十几只栗喉蜂虎作为“回厦安家”的先头部队,它们聚集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内,远远就能听见它们嘹亮的歌声。根据规律,大部队近期将会陆续抵达。

  保护区内的土质崖壁依旧是它们理想的繁殖地,每年这个时候,栗喉蜂虎都会到那里挖巢繁衍。这几天,它们已经开始挖洞穴准备繁育后代了。

老友回归!“五一”在厦又能看到最美鸟儿栗喉蜂虎→

今年拍到的栗喉蜂虎 段道清 摄

老友回归!“五一”在厦又能看到最美鸟儿栗喉蜂虎→

往年拍到的栗喉蜂虎 资料图

回归时

  工作人员一听声音

就知道是它们回来了

  栗喉蜂虎是夏候鸟,每年4月份,它们都从东南亚北飞,成群飞来厦门,完成族群繁衍的重任,8月份开始,等出壳的小鸟慢慢学会了飞翔,就会陆续离开巢穴,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大约10月份,它们就会离开厦门。

  4月12日中午,一阵嘹亮的叫声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响起,保护区工作人员段道清一听,就知道是栗喉蜂虎的先头部队到了,“保护区内有很多鸟类,但栗喉蜂虎的叫声很特别,我能听出来。”

  先期到来的栗喉蜂虎,清晨和傍晚尤为活跃,它们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

  段道清介绍,栗喉蜂虎是少数会在崖壁上筑巢的鸟类,对巢穴的建造,它们有独特的智慧。天敌、食物、巢洞位置是影响栗喉蜂虎繁衍的三大因素,所以巢穴位置的选择是关键。“它们喜欢选择垂直的沙壁,它们用喙凿巢洞,深达1米左右才敢安心入住。也因为这种筑巢习惯,它们能选择的繁殖地就比较固定,这样的地貌不多,而且沙壁不能太硬,要不然凿不进去。”

老友回归!“五一”在厦又能看到最美鸟儿栗喉蜂虎→

回归前

  精心修复繁殖地

让鸟儿生活有保障

  从2011年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建设至今,为了更好地庇护好这些鸟儿,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保护区事务中心多举措推进保护区管理。

  此前,保护区事务中心对整个保护区进行了生态提升改造,而且,在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都会定期进行生态修复提升。研究和修复巢穴是每年栗喉蜂虎离开后的主要工作之一。“因为它们的习性是不用旧巢。所以,每年它们离开后,我们都要把崖面重新修整一番,还原到它们归来之前的样子,方便它们来年筑巢。”段道清说。

  栗喉蜂虎回归前,工作人员还要将原有巢穴、洞窟内的粪便、杂物等用水冲出来,再用原来的土填上,让崖壁恢复如初。

  “原本保护区内维持的是原始的生态环境,但杂草太多,栗喉蜂虎警惕性又高,杂草太多不仅影响它们的视野和飞行,还存在安全隐患。”段道清说,为此,从2021年起,趁栗喉蜂虎“不在家”的时候,工作人员对保护区内的环境进行逐步改造和优化,改造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

  “原本的观鸟长廊是木质地板,经过多年风吹日晒,已经不结实了,路过时容易产生响声。”段道清说,此次不仅对观鸟长廊进行了翻修,而且调整了长廊的位置。雏鸟出壳后,需要亲鸟捕捉食物喂哺至离巢为止。为此,保护区内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水池,为昆虫提供产卵场地;种植了30余种草本植物、果蔬树木,为栗喉蜂虎提供充足的食物。

  保护区建设至今,栗喉蜂虎的数量逐年上升,从最初几年每年四五十只,到近几年稳定在上百只以上。据统计,2022年保护区内观察到的栗喉蜂虎数量达到200多只。

【相关新闻】

老友回归!“五一”在厦又能看到最美鸟儿栗喉蜂虎→

  25只火烈鸟“落户”灵玲马戏城

  近日,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新引进25只火烈鸟,将于“五一”假期与游客见面。

  进驻园区的火烈鸟家族由两个独立的“家庭”组成的,分别是4只美洲红鹳及21只大红鹳。这25只火烈鸟目前身体健康。野外火烈鸟以鱼虾藻类等为食,动物园专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饲养和管理体系,确保它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火烈鸟场馆呈条状分布,山水散布期间模拟野外湿地,占地约340平方米。堪比宽敞舒适的“山水别墅”。场馆内依据火烈鸟的生活习惯,设有草坪、沙洲、遮阳棚、引水渠、水域。

(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林依文 陈满意 通讯员 邱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