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成语故事
三年级成语故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你还记得哪些成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1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2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就是州侯,右边就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就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就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就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就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3
守株待兔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寓言故事,可是在农夫饿死前,神仙曾来过这里。
农夫快饿死之前,是非常后悔的,恨不得回到过去,将这件事的结果告诉好逸恶劳的自己,让他继续种庄稼,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饥饿。神仙看到农夫迷途知返,心软了,决定再给农夫一次机会,于是下凡,给了农夫一家人一颗仙丹,让农夫在春天来临之际,去播撒种子,一定有一个好收成,说完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农夫非常的高兴,自己可以得到重新获救的机会。可是,农夫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认为有了丹药,自己的好运就会来了,于是又放弃了种庄稼,继续在那棵树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后,妻子劝他,不能这样下去了,好运是不会再来的,只要踏踏实实种地,才是正途,农夫仍然不听劝说,一意孤行,并且大言不惭的说,有神仙保佑,不会饿死的,就算饿死,神仙会再一次来就我们的。妻子无奈,只有随他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农夫在树桩旁一天又一天的'等下去,始终没有等到兔子的到来。到了收庄稼的季节,别人都满载而归,而农夫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后悔不已。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可能总降临在你的身上,知道自己错了,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要到了无法弥补的时候才后悔,这样的话,你终究什么也得不到。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4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一暴十寒的意思是: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5
相提并论
汉景帝4年(公元前153年)立刘荣为太子。景帝的姊姊长公主几次表示愿意将女儿嫁与太子。太子的母亲栗姬因公主经常向景帝推荐宫中美人,而坚决反对。长公主转而将女儿许给景帝的另一位妻子王夫人的儿子刘彻,王夫人欣然同意。从此,长公主每天在景帝面前吹捧王夫人,攻击栗姬。谎话重复百次都可能被误为真理。
景帝听得太多了,不知不觉思想受到长公主的'影响。王夫人梦太阳入怀而怀孕,生下刘彻。景帝想起此事,萌动了另立太子的念头。王夫人暗中窥伺到景帝对栗姬有些厌烦,故意煽动景帝的情绪爆发。她授意宫中负责礼仪的官员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景帝闻听大怒,说:“你有什么资格妄谈这什事!”景帝余怒不息,下令处死这个官员。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冬天的11月,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窦婴没能保护好太子,觉得愧对满朝文武。从此,窦婴称病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许多人都来劝说窦婴上朝,他都听不进去。
有个名叫商遂的人劝窦婴,说:“您无力使皇帝改变主意,又不能为此事殉节,呆在家中与美女厮混,如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评价(相提而论),像是在故意显露皇帝的错误,作臣子的不该如此啊!”窦婴也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于是入朝办事。后人将“相提而论”说成“相提并论”。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6
有一次,楚国在祭祀典礼结束后,只剩下了一壶好酒,有五个仆人无意之中发现了。
他们想着这肯定是一瓶好酒,但是五个人来分的话又不够喝。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画得最漂亮,这瓶酒就归谁喝。五个仆人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公平,所以就答应了。
然后,他们找了一块空地,每人拿了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了起来。其中,一个仆人先画完了,他想去拿酒。当他看到别人都还没有画完时,他为了显示自己画画能力高超,就自作聪明的在蛇的`身体下添了几只脚,不料,蛇从地面上走了出来。五个仆人全都吓了一跳,连忙跑走了。他们以为一跑起来蛇就不追了。可是,蛇依然在他们的身后拼命地追着。
五个仆人躲在草丛里,商量着做一个简单的陷阱把蛇捉住,回去吃蛇肉。他们用树枝编制了一个长长的密集的小陷阱。不一会儿,蛇就追来了。那条蛇只顾追着,一不小心就进了仆人们设计的陷阱,可没想到的是,但是蛇的身体太滑了,它很快爬了出来。
蛇没有再追,因为它又累又渴。它爬回刚才的地方,把那一瓶酒喝完了,结果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觉,它躺在地上就睡着了。醒了之后,蛇发现自己周围乌黑乌黑的,它用身子顶也顶不动。原来是仆人们拿了个黑色的盆子盖住了它,上面还放了一块砖头,省得让它跑掉。
蛇迷迷糊糊的听到五个仆人商量着怎么吃它,而且还吵起了架。后来,五个仆人决定把蛇肉烤着吃,他们直接把蛇搽在小树枝上,在火堆上烤。最终,这只倒霉的蛇被仆人们吃掉了。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7
我家里有很多书,我最喜欢的书是《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成语故事,每个故事很简短,但道理很深,也让我学了不少知识。
书中我最喜欢的成语是“闻鸡起舞”,讲的是,东晋有个叫祖逖的人,他小时候不爱读书,爱贪玩,长大后觉得自己没学问,不能报效自己的祖国,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想为国家做贡献。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刘琨,他们俩感情深厚,经常吃睡在一起,他们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都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一天半夜里,祖逖在梦中突然听到公鸡的`叫声,于是用脚把刘琨踢醒,问他:“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要不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吧?”刘琨听了之后也同意了。于是以后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文武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他们两个人都成了将军,实现了他们报效国家的愿望。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要半途而废,说到做到,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8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平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3.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兴趣:
1.出示多媒体课件,看图猜成语。
2.复习。
出示学习单:我读的故事是:
我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是:
我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是:
我知道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
我还知道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这个成语:
3.小结:
成语是我国汉语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常常令人发省。
过渡:今天,我们就召开一个别开生面的成语故事会,学习把我们所熟悉的成语故事讲出来、写下来。(板书:成语故事会)
(二)讲一讲,编剧表演:
1.学讲清楚。
(1)多媒体演示一个成语(Flash),学生边看边思考怎样讲成语故事。
(2)师生讨论,归纳。讲成语故事要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结局),还可以讲讲故事给人们的启示。(师相机板书)
2.学讲具体。
(1)教师示范讲述一个成语故事。
(2)学生听后思考:讲成语故事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声音响亮、举止大方、文明礼貌、绘声绘色)
(3)绘声绘色就是要像演剧本一样,活灵活现地模仿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再现故事的经过。可以是一个人饰演多个角色,也可以有多个同学配合。(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具体、生动)
(4)小结:
讲故事既要完整清楚,又要具体生动,还应表现个人特点。
3.讲出“个性”。
(1)学生主持,故事会开始。让学生分组合作,“化装”(头饰、道具)登台讲述成语故事。
(2)每组讲述完毕,台上台下互动。
(学生自评,互评。讲得好的地方,鼓励表扬。讲得不合适的地方,全体同学纠正,提出不同的建议和设想。教师相机引导)
(3)指名学生重述某个评改后的故事情境。
小结:今天的成语故事会大家表现得都很好,不仅台上的同学演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台下的同学更是听得认真,纠正及时,评价到位。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积累成语故事,加深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2.能用自己的话讲成语故事、写成语故事。
3.能在平时说话、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4.激发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用自己的话写成语故事。
2.在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再创作。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故事性比较强的'成语。
2.阅读、熟记并练说成语故事。
3.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写一写,画面再现
1.从故事会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印象深的故事写下来。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以下要求中选择一种方式习作。
(1)用自己的话再现一个完整、具体的成语故事。
(2)在某个成语故事的基础上,续写一段新的故事。
3.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典型习作。
(二)评一评,编写装订:
1.(教师出示设计好的《成语故事集》封面)同学们,你们的作文想入选吗?要想让你们的故事入选,还需经过我们仔细推敲,认真修改。
2.出示小黑板,宣布评选标准。
(1)语句是否通畅;
(2)情节是否完整;
(3)内容是否具体;
(4)想像是否合理。
(对照以上标准自评自改。把自己认为写得最棒的语句用着重号标记好)
3.投影典型习作,学生评改。
4.分组互评互改。
5.学生再次修改成文。
6.挑出优秀习作出刊、传阅或装订成《成语故事集》。
7.小结:
我们了解成语故事,就能更好地把握成语内涵。如果能在交流及写作中准确地使用成语,会使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有说服力,使文章大为增色。同学们以后要多收集成语,学会讲成语、用成语。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楚固”等10个生字,会写“矛盾”等8个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其中道理,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更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
重点
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习其中的道理。
2.分析重点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①又卖盾②。[①开头交代了什么?]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句导读:这个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盾。][②从这个楚国人的话中,你觉得他的盾怎么样?]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③穿。”[句导读:这个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矛。][③你觉得楚国人卖的矛怎么样?]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句导读:围观的人给楚国人出了个难题。][④如果真的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你觉得怎么样?]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④,回答不出来了。[⑤他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段导读: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夸矛又夸盾,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知识讲解: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①开头交代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②从楚国人的话中,我们感到他的盾是全天下最坚固的。
③戳:用硬物尖端触击,刺。
③从他对矛的夸口中,又感到他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矛。
④如果用他的矛戳他的盾,按说矛什么盾都能戳穿,该是能戳穿盾;但是他的盾又是“什么矛都戳不穿的”,结果就好办了。
④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害怕或吃惊而惊呆了,也表示羞愧的说不出话来。
⑤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滥①竽②充数③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句导读:写齐宣王喜欢排场,叫人一起吹竽给他听。][①开头交代了什么?]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句导读:讲南郭先生是怎么混进来的。]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④。[句导读:讲南郭先生装模作样,滥竽充数。][②找出描写南郭先生吹竽动作的词语,想一下,南郭先生这样装模作样,怎么没有人发现呢?]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句导读:讲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句导读:讲齐湣王不喜欢排场,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句导读:南郭先生害怕露馅,逃跑了。][③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
知识讲解:
①滥:读“làn”,意思是“假的,失实的”。
②竽:读“yú”,一种簧管乐器。
③滥竽充数:意为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借以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次货冒充好货。
①开头交代了时间:战国时期,人物:齐宣王事情:齐宣王喜欢许多人一起吹竽给他听。
④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
②南郭先生吹竽动作的词语: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南郭先生这样装,没有人发现,是因为大家在一起吹的原因。
③因为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人吹竽,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马上就要露馅了,所以逃跑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插图,幻灯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几个成语。板书课题:10成语故事。
2.引入《自相矛盾》。
二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要读准平舌音“怎”,翘舌音“楚、锐”,前鼻音“盾”。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值一盾买一卖亏一夸
(3)注意字形
矛:与“予”区别开来,一撇之差。别漏掉上面的点。
卖:注意下面是“买”,不是实。
2.查词典,解释词语。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意为说话前后抵触,不一致。
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
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
围观:很多人围着观看。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课件出示《自相矛盾》课文内容。
出示图片。矛与盾是什么样子的?(板书:矛盾)谁来介绍下?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两种兵器是相互抵触,相互对立的,因此,便有了自相矛盾。(板书)
2.你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
3.卖矛与盾的人事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什么矛都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他是用什么语气说的?
4.竟有如此锐利的矛,如此坚固的盾!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5.文中的围观者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6.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真用楚国人的矛去戳他的盾会发生什么?
7.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他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课件出示)
(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
8.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课文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说话者的语气。(指名读)
9.通过学习课文,看了同学们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故事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2.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课文,说说古文的意思。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坚固矛不锋利相互抵触
前后不一致
戳得穿————矛锋利盾不坚固
1.节课我为了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个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
2.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言,所以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
1.看拼音,写词语。
zì xiānɡ máo dùn kuā kǒu zěn me mǎi mɑi
(自相矛盾)(夸口)(怎么)(买卖)
2.抄写词语。
夸口围观张口结舌自相矛盾
3.形近字组词。
值(值日)卖(买卖)夸(夸口)
盾(矛盾)买(买家)亏(吃亏)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
2.朗读课文,学习成语故事,明白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
教学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成语吧,说说你学过哪些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成语。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自学生字
交流预习情况。
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腮”,翘舌音“数”,前鼻音“宣、演”,后鼻音“俸”,边音“滥、禄”。
(2)识记生字
形近字:夸一亏桃一逃
组词扩展:“宣布演出”
(3)注意字形
矛:与“予”区别开来,一撇之差。别漏掉上面的点。
卖:注意下面是“买”,不是实。
逃:注意书写笔顺,先写“兆”,最后写“辶”。
2.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3.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4.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
(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
1.学习1——3句
(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a指名读句子
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
(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
(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学习4——6句
(1)轻声读4——6句,划出重点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4——6句。
a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b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
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10
小猴子在树洞边玩耍,不小心掉进了树洞,他自己怎么也出不来,老猴子连忙赶过来救他,不料却把小猴子给淹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有一天,老猴子到河边去喝水,看到两个小朋友在玩儿皮球,突然,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奋力一掷,皮球掉进了树洞里。但他们并不急躁,马上去拿了桶到河边盛了水,再倒进那个树洞里,一会儿,水倒满了,皮球也浮了上来,他们拿到皮球,开开心心的到旁边去玩了。
老猴子认为这是一个救小猴子的好办法,于是,就像他们一样把水倒进了树洞里,小猴子果然浮上来了,可是他已经死了。老猴子怎么也没想到,他的方法把小猴子给害死了。他悔恨极了,悲愤的大哭起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如法炮制。就像皮球和小猴子,他们的体积不同,质量不同,受浮力状态也不同,最终导致,皮球顺利的捞出来了,小猴子却淹死了。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11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12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13
【典故】
晋代的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年级成语故事 篇14
从前有一个孩童,名叫张三,他家里养了许多羊,但他做事马马虎虎的。
一天,羊圈上的栏杆上塌了一个洞,张三的邻居看见了,就提醒他赶快修羊圈,他呢,摇摇头说:“只有一个小小的洞,没关系的,过几天再修吧。”邻居没办法,只好走开了。
当张三准备修补羊圈的栏杆,顺便看看小宝贝羊羔长的怎么样时,发现羊跑掉了不少,没剩几只了,他看到这番景象,不禁伤心地大哭起来:“我的羊儿呢?哇……哇……”
有一位老人家听到了张三的哭声,就走了过来,关心地问他:“你怎么啦?哭得这么伤心?吵得我没法睡觉了。”张三挂着眼泪珠子把事情的'经过说给了那位老人家听,老人家听了,笑着对张三说:“你的羊儿不见了,是因为羊圈上栏杆的洞修得太迟了。你一旦发现,就要及时修补,否则羊就一只一只地跑走了,你现在修补还不算晚,还能挽救剩下的羊只。”张三顿时醒悟过来,谢过老人家,拿起锤子,把羊圈上的栏杆修得牢牢的。
从此以后,张三家的羊再也不少了,他也彻底改掉了这个拖拉的坏毛病。虽然张三丢了不少羊,但他从这件事情汲取了很大的教训,从此养成了有错即改的好习惯。
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三年级成语故事内容介绍后,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