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从环境、气候、人文、自然看南北方建筑的差异性
导语:中国古代建筑:从环境、气候、人文、自然看南北方建筑的差异性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气候多样,不仅孕育了不同性格、体魄的人,而且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这种差异,在南北方的古建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些传统建筑充分体现了建筑风格与人文、气候、地形、物产等因素相互适应的差异性特征。
一、气候特征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建筑风格特点,首先要适应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一定是跟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协调一致的。
1、光照因素
光照因素是建筑房屋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
南方的光照比较充足,夏天比较闷热,所以南方的房屋建筑一定要特别注意通风、散热,比如西南地区的民居,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建筑布局方式。
当地的居民,会建造一种将住宿、仓储、畜圈放在一起的一种组合式建筑。如果只有一层,那就是人和牲畜各居一室。
如果有两层,则是人在上层,牲畜和仓储在底层。如果有三层,底层一般是畜圈,中间是储藏室,最顶层让人来住。
这样的建筑风格,不仅可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效果,而且可以起到很好地防潮作用。
单元结构的民居建筑一般是以户为单位的,如果把这些单元结构的建筑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大家族,甚至一个族群的住址,比如福建客家的土楼建筑就是这种建筑。
北方的日照相对较弱,所以房屋建筑就要以充分地接受阳光照射为前提。所有的房屋最好平铺在同一平面,而且相距一定的距离,不至于遮挡阳光。这也就解释为什么北方多平房,而且还有那种四合院的房子。
北方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四方形的院子,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左右两侧是厢房,门在南侧,中间是一个宽阔的院子。这样的建筑结构,可以让阳光最充分地照射下来。
2、降雨因素
南方降雨较多,气候湿润,所以房屋建筑要考虑防雨、防潮、排水的功能。
为了防雨、防潮,南方的建筑多用薄砖砌成,屋顶是用茅草或瓦片盖成,这样就防止雨水渗入屋内,保持干燥性。
南方的房屋建筑屋顶坡度很大,房檐很宽,这样就可以达到快速排水的效果。
北方降雨很少,所以房屋建筑的防雨、排水作用很弱。屋顶坡度较小,几乎为平面,不仅可以节省建筑材料,还可以用来当晒场。
3、温度因素
北方的冬季很漫长,温度很低,所以保暖性是北方房屋建筑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为了保暖,房屋多为土制,墙体非常厚实。
屋内的炕与灶连在一起,可以让烧饭的热量用在供暖上,东北地区家家都有火炕。
陕西地区有很多房屋都是没有窗的,而且后墙特别又高又厚,这都是跟当地寒冷的气候相适应的。
南方温度高,而且潮湿多雨,所以门窗就特别大,而且都有后窗,这样就有利于通风、散热。在冬天,南方虽然没有北方那样寒冷,却比北方潮湿。人们习惯睡床而不是炕,这样就可以达到防潮的目的。
二、建筑取材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一个地方的建筑活动,是离不开当地的自然环境的。这个地区的建筑用料大都取材于当地,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建筑用料,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南方,尤其是群山峻岭、植被丰富的西南地区,林业资源和石料非常丰富,所以当地的房屋建筑的基本材料便以树木、山石为主。热带、亚热带地区,植被更加茂盛,人们甚至会采用竹竿、木条,甚至树叶去建造房屋。
北方地区,雨量比较少,树木比较少,建筑材料多用黏土或砖块,草原上的蒙古族则会用动物的毛皮作为材料做成蒙古包。
从南北方的园林建筑设计来看,北方缺水;所以就很难建造大型的水池,但不乏山石林立的建筑假山。
南方水资源丰富,园林设计者们便可以将整个园林的布景与灵性十足的水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江南特有的小桥流水。当我们置身其中时,就会被眼前的亭台楼阁、水光潋滟所陶醉,生出一种灵动优雅之感。
三、南北方的园林建筑差异
园林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方的建筑差异,在园林建筑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1、南巢北穴
北方的建筑系统属于穴居,就是像那些在地上打洞的动物一样,把建筑往地下开发。而南方的建筑系统属于巢居,就是像那些在空中做巢的鸟类一样,把建筑往天上延展。这种建筑理念的差异性,一直延续到今天。
2、南虚北实
南方的建筑风格偏开放性,特别注重空气的流通性,内外贯通,上下贯通,敞口特别多。
而北方的建筑则更加强调密闭性,想让房屋处在一个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既可以防野兽,又可以避敌人的绝佳之处。
2、南水北石
南方多水,所以南方的园林建筑都依水而建,或者说是用水将整个建筑群贯穿起来,这就让南方的园林显得更有灵性;北方多石,所以北方的园林建筑中多假山建筑,给人以雄峻、厚重之感。
3、南花北柏
南方湿润多雨,气候适中,各类花草枝繁叶茂,所以南方的园林中,便常有花团锦簇、百花齐放的美景。
北方温度较低,气候干旱,适于松柏成长,所以北方的园林中,便会看到挺拔有型的柏树。
4、南私北皇
南方的园林,多为私家园林,北方的园林多为皇家的园林。皇家的园林,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体现出皇家的风范。
私人的园林更加随性自然,处处显露出主人的胸中丘壑。颐和园、圆明园都是皇家园林,而拙政园、留园都是私人园林。
四、宗教建筑的南北方差异
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中,宗教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些宗教建筑中,我们同样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南北方的差异性。
从佛教建筑来看,佛教名山多建在南方,佛教的石窟多建在北方。
佛教有四大名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和五台山。除了五台山是在北方的山西之外,另外的三大名山都在南方。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佛教的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却全部集中在北方。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既有气候地形的因素,也有历史人文的因素。
先说气候因素,南方的气候湿润多雨,植被复杂多样,景色秀丽宜人,这就吸引了那些想要远离尘世凡尘的宗教人士,而且宜人的气候、秀丽的风景又吸引了更多的信徒游客。
至于佛教四大石窟,都集中在北方则要从历史人文因素说起。
佛教的兴盛,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统治中心大都集中在北方,所以当时的许多佛教建筑也都集中在北方。
四大石窟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自然都分布在了北方,而且北方的地形条件、气候特点,适宜开凿石窟。
四大石窟集中在北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受到北方统治者的支持与资助。
开凿一个巨大的石窟,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政府的主导与出资,是不可能完成的。四大石窟都是在皇帝政府的支持下建成的。
南北方佛教建筑的差异性,也是与当时南北方的佛教人士对佛学的不同认知相适应的。
北方的佛教徒,重实修,讲名相,所以会不惜成本地开凿巨型石窟,以表达对佛的虔诚之心。南方的佛教徒重义理,轻形式,不太注重名相,所以对开凿石窟兴趣不大。
五、南北方的民居建筑差异
南北方的建筑差异,不仅体现在园林建筑、宗教建筑上,更体现在民居建筑上。
1、建筑布局差异
北方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风向多为东北风,所以北方的房屋多为平房,朝向是坐北朝南,房子与房子之间的间隔较大,这样就可以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
南方湿热多雨,风向多为南风或者东南风,因此房子的采光性就没有北方那么重视,甚至还要避免夏日阳光的直射。
所以南方房子的朝向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阳光的直射。另外,南方的民居多为高层的建筑,平房很少。
2、房间内部设计的差异
南北方民居的内部结构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总体来说,北方的房屋设计多从保暖、牢固角度出发,而南方的房屋设计则是围绕通风、采光展开。
所以,南方的阳台大都宽敞、明亮,通风性强,而北方的阳台则多为封闭型的。
3、民居建筑特点的差异
华北平原最典型的一种民居形式就是四合院。四合院外形规矩、中线对称。四合院的民居建筑,蕴含了古人的智慧。
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采光、保暖,而且功能完备,用途广泛,可以聚合一个大家庭,甚至大家族。
黄土高原的民居建筑有着很强的封闭性,房屋一般都比较低矮,房顶坡度很小,甚至是一个平面。
在建筑用材上,很少用砖瓦或者树木,而是就地取材,用土坯打墙。西北地区的典型民居窑洞,甚至土坯都不用,直接在土坡上挖出一座房子,将北穴南巢的民居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长江中下游的民居,大都比较集中,庭院相对北方要小很多。但在房屋装修方面,却处处透着南方人的精致。
岭南地区的房子,庭院更小,门窗狭窄,但普遍不大。房子的装修、雕刻,手法更加细腻,屋顶的坡度十分陡峻。总体来说,相比于北方,南方的民居更加细腻、轻盈。
结语: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不仅有平原丘陵,还有高山大川,不仅有四季如春的亚热带,还有滴水成冰的寒温带,不仅有漫天风沙的大漠草原,还有小桥流水的烟雨江南。
正是这些地形、气候、环境的差异性,造就了我们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华北的四合院,西北的窑洞,草原的蒙古包,华南的围楼,都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下,人文环境中,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史》
《中国园林建筑史》
《中国建筑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