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利润暴涨 5 倍,但当“王”也是有压力的
导语:宁德时代利润暴涨 5 倍,但当“王”也是有压力的
在 A 股市场被 AI 概念和中特估吸走所有目光的时候,新能源的扛把子出手了。
2023 年 4 月 20 日晚,宁德时代公布 2023 年一季度财报,业绩漂亮得不像实力派:一季度宁德时代收入 890 亿元,同比增长 83%,净利润 98 亿元,同比增长558%,净利润率达到 11%,同比增加了 7.26 个百分点。可以说是 1 天净赚 1 亿了。
当然,宁德时代本季度利润的爆发增长与 2022 年一季度净利润的基数比较低也有关系。
去年一季度,由于锂价上涨( 据上海有色网发布的数据,2022 年一季度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 42.2 万元/吨,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不断下跌,目前已跌破 20 万元/吨 ),宁德时代营业成本大增 200%,导致净利润只有 14.9 亿元,与 2021 年一季度的 19.5 亿元利润相比,下滑了 23% 。
过去的业绩下滑加上现在的业绩增长,使得一季度宁德时代的业绩非常亮眼,依然还是 “ 宁王 ”。
宁德时代之所以被称为宁王,就是因为它业绩高速增长推动的股价持续上涨。那么,它的成长是可持续的吗?
短期从在手订单的角度看,一季度宁德时代的合同负债达到 258.7 亿元,同比增加了 108.2 亿元,环比去年四季度也增加了 34.3 亿元,依然不需要为下游需求发愁。
而从长期来说,编辑部认为,宁王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当 “ 王 ” 是要面临不小的压力的。
宁德时代的收入主要分为四类:动力电池( 占比 72% ),储能电池( 13.69% ),电池材料及回收( 7.92% ),电池供应链投资等( 6.39% )。
而宁德时代所处的行业发展空间,可以参考上个月初特斯拉投资者日的思路。
在特斯拉公司的设想里,地球要想实现“ 完全可持续能源 ” ,需要达成下列几个数字:
现在世界上有 20 亿辆车在行驶( 含卡车 ),道路交通全面转向电动车后,假设未来自动驾驶实现带来交通效率提高,则需要有 14 亿的电动车( 含卡车 ),对应全球电动汽车产能为 8500 万辆/年( 2021 年,全球汽车销售 8268.48 万辆)。
为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需要建设 10TW 的风电、光电产能。
加上其他的一些需求,最后算下来,总共需要配套建设 240TWh 的储能规模。
作为对比,据《 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 2023 年 )》,2022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 957.7GWh( 1TWh=1000GWh ),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 684.2GWh,储能电池出货量 159.3GWh,小型电池出货量114.2GWh。
而宁德时代 2022 年锂电池销量为 289GWh,占比 30% 。
所以,从整个电池行业视角来说,发展空间最高还有 240 倍,饼是足够大的。不过,饼大了,吃的人也多。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宁德时代在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逐渐降低。
2022 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市场率为 48.20%,较 2021 年下降了 3.9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因为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186 万辆,同比暴增 208.64%,比亚迪电池的市占率同比增加了 7.2 个百分点,达到 23.45% 。
此外,电池厂一家独大对下游汽车厂来说并非好事,为了增加产业链话语权,它们也在扶持中创新航( 原中航锂电 )、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二三线电池厂商。
比如,广汽新能源已引入中创新航作为供应商,份额超过宁德时代;吉利汽车引入欣旺达、孚能;小鹏汽车引入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
到了今年三月,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率继续下滑到了 44.95% 。
宁德时代在年初推出过 “ 锂矿返利 ” 计划,参与计划的客户的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会以 20 万元 / 吨结算。这么做的意图是为了以较低的电池价格绑定长期的客户订单,维持市占率。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目前锂价已经跌破 20 万,不知宁德时代会如何调整 “ 锂矿返利 ” 计划。
同时,电池行业本身也非一成不变,各家公司一直从安全性、能量密度、成本等各种角度在技术路线上进行竞争。
比如,特斯拉起初采用的是 18650 电池,如今 4680 电池即将量产。据马斯克称,“ 4680( 圆柱 )电池能量是 2170 电池的 5 倍,车辆续航里程提高 16%,功率提升 6 倍,结合材料与车辆设计的改进,生产成本可降低 54% 。”
宁德时代也在尝试新技术,比如极氪 009 搭载的麒麟电池、与奇瑞合作首发的钠离子电池、预计年内量产装车的 M3P 电池等。
变化,意味着不稳定。
这不是一句废话,拉长时间看,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与净利率一直不稳定。
所以,虽然在新能源发展的浪潮下,宁德时代的营收大概率会不断增大,但只要利润率被同行卷得打一些折扣,就会出现利润不增长或是略有下滑的情况。
新能源产业链条一向很卷,变化是十分迅速的,三年前人们如雷贯耳的新能源车厂商,现在有些已经快被同行卷没了。
在行业内电池化学技术进展相对缓慢,大家都在卷电池结构创新的当下,电池厂是很容易卷到头的。一旦卷到头了,电池企业们可能就会被夹在矿企和已成大器的车企中间,不停地降低自己的利润率。
所以,当 “ 王 ”,也是有压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