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菜是个美学问题
导语:点菜是个美学问题点菜也是一门学问
我第一次在电脑上看到“菜单”这个词,有些不解:电脑代表着高科技,是很雅的事物,怎么能和吃喝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俗务联系到一起呢?
因为当时我正用电脑创作文学作品,对文学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
等用电脑的时间长了,才发现“菜单”这个词真的很准确。
菜单意味着什么?选择。选择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限制。通过电脑上的菜单选择,相对简单一点儿,路径比较明确,所以“点菜者”移动光标不会特别为难。而在吃饭的时候,大家面对菜单,往往颇费思量。
点菜的活儿不好做,常常是吃力不讨好。众口难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理想的宴席,但又说不出有关理想宴席具体的细节。
即便说出来,也不见得菜单上就有。更何况每个人的口味相异,尤其在北京吃饭,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能让每个人满意是需要足够的统筹本领和揣度他人心理的能力的。
来源:全景视觉
首先是价格问题。
请客是个面子工程,是给被请者的面子。这面子,基本是通过饭店的档次和菜式来体现的。
当然是越奢华的地方菜价越贵,越给客人面子。但是,请客常常是有计划地花钱,不是花钱如流水。花钱如流水,是给对方面子了,但对方不见得就领情。因而,在大饭店里,不见得一定点最贵的菜。
而在小饭店里,如果再点最便宜的菜,那可能比不请客还糟糕。
照顾价格,大菜要点,小菜也要点。菜式要显得丰富,表示主人热情好客,但如果菜品过多,则显得浪费,同时也说明主人的协调能力和统筹能力较差。
如果是请合作伙伴吃饭,说不定他们就会对你的团队管理能力产生怀疑——连点菜这件小事都安排不妥当,甭谈大的合作了。
其次是搭配问题。
刚才说到大菜和小菜搭配的问题,自然也有荤素搭配的问题,还有地方特色和“普世价值”搭配的问题。
我看过开国大典的菜单,虽然开国元勋里面的湖南人、四川人、江西人、湖北人不在少数,但周恩来是以淮扬菜为基准定的菜单,除了芥末墩和菠萝饭,其余清一色的淮扬菜。这是因为淮扬菜有“广谱”适用性,所有人都能接受。
如果用了湘菜、川菜,可能会让毛主席、朱老总胃口大开,但怕辣的人就可能下不了筷子。
一般饭店里,往往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菜肴供你选择,点菜就成了一场考试,既要考饭店厨师的能力,也要考你捕捉美食的能力。
很显然,并不是每道菜都精彩,更不是每道菜都适合所有人,所以点菜就变成复杂的美学问题了。
来源:全景视觉
杨丽萍的舞蹈自然可以通过电脑分析出数据,但用这些数据很难培养出杨丽萍式的舞蹈家来。
即使厨师能够复制出相同的美味,但赴宴者不见得喜欢,何况复制美食的难度在于“千篇不一律”。单位食堂为什么不好办,因为菜单不变,哪怕品种再多,久而久之,大家也没胃口了。
美在变化中,美在流动中,美食其实是厨师、食客、点菜人之间的合理组合,他们构成了那道看不见的黄金分割线。
规律就是嘴巴怎么调度手,手如何牵动整个口腔神经,吃得好,说得才好。
作者:王干。来源:选自《读者》杂志2023年第9期。浮躁的日子里,《读者》送你片刻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