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国学成语番外篇(58)张俭的“争议”逃亡路之望门投止

导语:国学成语番外篇(58)张俭的“争议”逃亡路之望门投止张俭望门投止的典故

公元168年,汉桓帝刘志驾崩,东汉第十二位皇帝、年仅13岁的汉灵帝刘宏即位。

灵帝还小,桓帝的皇后窦妙于是“升任”皇太后而临朝称制,自己的父亲、大将军窦武辅政。

窦武辅政后,萌生了翦除宦官的想法,陈蕃也素有此心,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一方面安排自己的人马占据要津,另一方面再次起用被废黜的名士李膺、刘猛、太仆杜密、朱寓等,共同商议对策。

同年五月,发生日食,窦武以此为由,请求窦太后诛除宦官,随即诛杀了中常侍管霸、苏康,而对曹节等人,窦太后犹豫未决。

事情拖延到当年八月,侍中刘瑜写信劝窦武、陈蕃立即动手,以防意外之变。结果消息走漏,宦官们先行动手,最后的结果是窦武自杀,被枭首于洛阳都亭。他的宗亲、宾客、姻属都被杀害,窦太后也被软禁于云台。

宦官们一朝得手,开始对所谓的“党人”赶尽杀绝,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前期提及的“八俊之首“、名士”李膺自动投案,被活活拷打而死。而与此同时,也有人不甘心白白送死,选择了逃亡。今天的故事的主人公张俭就是其中之一。

张俭(公元115年—198年),字元节,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邹城)人。东汉时期大臣、名士,江夏太守张成的儿子,也是“八俊”之一。

张俭之所以逃亡,是因为他受了诬陷。

诬陷他的人叫侯览,汉桓帝的宠臣之一。此人为非作歹,贪污受贿、横征暴敛、无恶不作。张俭多次上书桓帝揭露他的罪恶,请求朝廷严惩。但章表都被侯览截胡,桓帝没有看到,但由此张俭与侯览结下了深深的仇怨。

国学成语番外篇(58)张俭的“争议”逃亡路之望门投止

党锢之祸发生后,侯览趁机诬陷张俭,张俭不得已开始的了四处流亡生涯。

张俭在逃亡路上困急窘迫,每当望见人家门户,就投奔请求收容。收藏朝廷钦犯,这在任何时候都是杀头甚至灭门大罪,但因为他是名士,所投奔的人家无不宁愿冒着家破人亡的风险而收留他。

就这样,张俭一路奔逃流转到东莱郡,住在了李笃家。外黄县令毛钦手持兵器来到李笃家中,李笃请毛钦就坐,然后说:“张俭负罪亡命而逃,我怎么会窝藏他?但问题是,假使他在我家,他是名士,您难道会抓他吗?” 毛钦于是站起身抚着李笃说:““蘧伯玉以单独为君子而感到耻辱,你为何一人专获仁义?”李笃回答说:“我现在就想分享,您已经获得了一半。”毛钦叹息一声,告辞而去。

虽然侥幸脱险,但是李笃家毕竟不能呆了,于是,李笃于是带着张俭经由北海郡戏子然家,潜入渔阳郡,逃出塞外。而官府则尾随而来,凡是窝藏张俭的,一一问罪,被诛杀的有十多人,先后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相关人等的亲属也都被灭绝,甚至有的郡县因此残破不堪。

张俭和鲁国人孔褒是老朋友,当初张俭逃到孔褒家中,扑了个空。孔褒的弟弟孔融年仅16岁,把他藏了起来。后来消息走漏,张俭一跑了之,鲁国国相将孔褒、孔融抓了起来,但拿不准谁是主犯。孔融说是我窝藏的,我该抵罪。孔褒说:“是张俭是来求我的,我应该负责”。官吏去问两人的母亲,母亲说:“家事由家长负责,该我抵罪。”官员不能决定,于是上述皇帝,诏令孔褒抵罪而死。

和张俭一样亡命而逃的还有叫夏馥的书生,此人从未做官,但言行质直,很有名气,为宦官们忌惮,党锢之祸发生后,也被列入了“死亡名单”。

但是,当夏馥听到张俭逃亡的消息后叹息说:“罪孽是自己作的,却凭空牵连善良的人,一人逃命,使万家遭受祸患,怎么可以活下去?”于是,夏馥减去胡须改变身形,逃进山中,后隐姓埋名,到冶铁匠家打工,并亲手挖掘煤炭。艰苦的生活让他形容憔悴,就这样一连过了两三年,都没有人认得他。再后来,弟弟夏静听说了他的消息,带着礼物来看看望他。夏馥不肯接受,并责备弟弟说这是带着灾祸来送给他。很可惜,未等到党锢解除,夏馥就死去了。

与此相反,张俭却很幸运,因为一路上人们舍命相救,张俭得以逃出生天。

公元184年,党锢解除,张俭回到家乡。此时,经过两次党锢之祸大肆杀戮,名士凋零,朝廷残破,大将军何进和三公都征召他,推举他为敦朴(官员察举科目之一),并特地派公车征召,起用为少府,都张俭拒绝。

等到汉献帝继位时,天下大乱、百姓饥荒,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当时,张俭家里比较富裕,于是他拿出资财救济乡人,数百人得以存活下来。

建安(公元196年—220年)初年,朝廷征召张俭为卫尉,张俭不得已接受任命。但当他看到曹操有不臣之心后,闭门不问世事,并将驾车悬挂起来。一年多后,张俭去世,享年八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