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喊“太后”,慈禧不高兴,李莲英发明个词,慈禧立刻眉开眼笑
导语:光绪喊“太后”,慈禧不高兴,李莲英发明个词,慈禧立刻眉开眼笑
某年的小年夜,紫禁城内灯火通明。各宫各院落都挂着喜庆的红灯笼,这一天无论是主子还是奴才脸上都喜气洋洋的。
在慈宁宫正享受自己晚宴的慈禧也异常开心,只不过她的汤圆儿还没有入口就被一声问候就打断了。
“儿子给亲爸爸请安”一听这个声,慈禧就知道是光绪过来了。
按照清宫的祖制,光绪是一定要请安之后才能回宫吃饭的,所以不疑有他,慈禧直接赏了一碗汤圆,让光绪陪着自己吃。
慈禧一边吃,一边向光绪介绍小厨房给她做的特制馅料。光绪频频点头,称赞汤圆美味,慈宁宫顿时一副祥和美妙的场景。一碗汤圆完毕,相互寒暄之后,光绪才请安离开。
只不过,回到自己宫中的光绪看起来情绪并不高涨,只见他抖落了自己早就湿透的衣袖,命令下人赶紧拿来干净衣服给他换上。
当宫女收起光绪的脏衣服时,却从里面抖出几个早就粘稠的汤圆。
原来光绪在去请安前刚刚吃完饭,但他却又不敢拒绝,所以只能悄悄的把汤圆藏在袖子里,直到慈禧吃完。
明明是母子两人为什么他们却这么生疏?为什么光绪又要叫慈禧亲爸爸,这个称呼又是谁让他叫的呢?
慈禧不愿意当“太后”
1861年,咸丰帝驾崩。在他死后,慈禧就将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亲儿子载淳扶上皇位,年号同治。
同治皇帝的这个名讳也让很多人猜测到了不同的意思,究竟是谁要和皇帝一同治理国家呢?慈禧肯定有很大的发言权,但是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想要依靠的儿子仅仅做了13年的皇帝就驾崩。
中年丧子之痛的慈禧并没有过多的悲伤,反而更加坚定要稳重皇位的决心。于是,她将自己妹妹生下的孩子,也就是他的亲侄子载湉过继来成为义子,并且再次将他扶上了皇位。
心狠手辣的慈禧连面对自己亲儿子的时候,都要和他一同治理国家,更何况这个本来就是被她当做棋子的侄子。为了培养光绪,慈禧费尽心思。
慈禧从小对他就格外的严格,完全是当成未来的皇帝进行培养。同时为了培养和光绪的感情,慈禧则做了更多工作。比如说她每天晚上哄光绪睡觉,还会在他蹬被子的时候为盖被子,生怕孩子生病着凉。
在光绪生病的时候,慈禧就像亲母亲一样守在他的床边,日夜为他擦汗照顾,完全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根本看不出来两人之间有什么间隙。
等到光绪长到七八岁该上学的年纪,她也会亲自为光绪挑选老师教授他知识,慈禧甚至还会和他一起温习功课,有不懂的地方和他一起解决。
虽然光绪只有慈禧这个象征性的母亲,但是慈禧也给了他很多父亲才能给的爱。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幼的光绪来给慈禧请安的时候,不叫太后了,也不叫皇额娘,突然就叫“亲爸爸”。
关键是光绪这样随意改称呼,虽然让别人感觉很奇怪,但是慈禧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儿,一句“亲爸爸吉祥”就能让慈禧抱着光绪高兴的左亲右亲。
原来,慈禧不愿意当太后,更不愿意光绪称呼她为太后。
慈禧多年以来一直垂帘听政,她的地位其实早就高于皇帝,是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但是太上皇这个称呼只会用在皇帝的父亲身上。
很明显,慈禧已经位于太上皇的位置。为了表达自己的强势,她愿意皇帝用男子的称呼来称呼自己。
再加上慈禧是满族人。当时满族人对姑母的另一种尊称是姑爸爸。也有人说,在满语里面,爸爸就是母亲的意思。
光绪作为慈禧的侄子,又是他的外甥,用这样的称呼似乎听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满语里面却没有亲爸爸这种称呼,只有姑爸爸,而加了一个亲字又可以看出光绪的刻意为之。
光绪并不是慈禧所生,而是过继来的儿子,在爸爸前面加一个亲字,其实是因为慈禧说过一句话。
她曾表示,自己亲妹妹的儿子就像她的亲生一样,所以在继承皇位之后的光绪,必须要加一个“亲”字,来同样表达自己对于慈禧的亲,掩饰他们其实不亲的事实。
在这样听似如此亲昵称呼的背后,其实是两个人关系的疏远与隔阂。
不仅仅是光绪对慈禧有这样独特的称呼,慈禧格外喜欢皇帝和其余的人以男称来尊称她。
“亲爸爸”这个称呼,就特指光绪一个人喊慈禧的时候。但除此之外,慈禧还有另一个如雷贯耳的称呼被所有人所使用,那就是老佛爷。据说,当时这个称呼的由来还有一段非常巧合的故事。
老佛爷的由来
有一年春天,慈禧太后摆了很大的阵仗,要去万寿寺礼佛。其实之前她也曾听说过,万寿寺的大雄宝殿里有一尊观音菩萨像,不论是面容还是身段,居然和慈禧一模一样。
甚至在坊间还流传着慈禧太后是观世音菩萨转世的传言,更有信徒认为慈禧是天命所归的皇太后。
听到这样的传言,慈禧也非常好奇,于是专门来到此地礼佛。没想到,当踏入大雄宝殿,看到那一尊观音菩像之后,众人果然发现了不同。
那佛像简直就是按照慈禧太后的模样所修。从此之后,人们就开始高呼慈禧太后为“太后老佛爷”。从此之后,慈禧老佛爷的称号被传遍大江南北。
那为什么百姓会高呼老佛爷,而不是其他的称呼呢?
其实,“佛爷”不仅仅是称呼佛祖的一种方式,早在之前就用做首领称呼。
女真族被普遍认为是满族人的祖先,当时她们首领的称呼就取自佛语“曼珠”,音译后就是满柱,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佛爷”。
所以当时满清的皇帝都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叫做佛爷。而前面又给慈禧加了一个字,无疑更是对慈禧地位的一种承认,而且这个称呼给了慈禧一种像菩萨一样拥有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佛祖光环,使得她日后垂帘听政也更为有理有据。
但这一次偶然的巧合,将慈禧和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等同起来。慈禧不仅名正言顺地被称呼为老佛爷,也让她拥有了和皇帝一样更具有说服力的称谓。
其实,当时的慈禧根基不稳,面对英年早逝的同治皇帝和早早被迫登基的光绪,慈禧想要掌控皇帝的位置,继续打二次干政的想法很难实现。
慈禧内心的想法早就被朝中大臣所知晓,自然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面对公开的质疑与反对,慈禧的处境相当危险。这时候却有一尊佛像来帮助她挽回形象,可谓是恰到好处。
但我们以为的巧合并不是巧合,而是有人故意为之。包括光绪皇帝对于慈禧的称呼,其实都出自一个人之手,那就是慈禧的贴身御用太监--李莲英。
每次光绪来给慈禧请安的时候,说出“皇太后吉祥”几个字,慈禧却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甚至还有些不开心。在慈禧身边善于察言观色的李莲英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并且揣摩到了慈禧的心思。
于是趁着四处无人,偷偷给光绪支招,让光绪称呼慈禧为亲爸爸。
果然在第二天光绪过来请安之后,这一句“亲爸爸吉祥”立马让慈禧喜笑颜开。
除此之外,突然出现的观世音菩萨像也出自李莲英之手。他当时为了迎合慈禧,帮助她二度垂帘听政,抬高她皇太后的身份,专门为慈禧策划了这一场仪式。
佛像是李莲英专门命专人以慈禧的模样塑造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秘密行动,专门在宫外散布消息,说慈禧就是观音转世。随后又在合适的时机请慈禧太后领着大臣们去迎佛礼拜。
在大臣们看到这样的佛像时大吃一惊,加之李莲英在旁边推波助澜的大喊“老佛爷吉祥”,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跟着一起附和。
随后他们也不得不被迫相信坊间传言,承认慈禧就是观世音菩萨下凡,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转世。
慈禧老佛爷的称号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大江南北。除了老百姓之外,那些达官贵人,嫔妃女眷们为了讨好慈禧,也会都学着纷纷改口叫慈禧为老佛爷。
因为这些成功,也使得李莲英越发的受宠,不仅成为慈禧最信任的人,陪伴慈禧53年。
而且慈禧为了奖赏他,还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小小的宦官一跃而上,成为正二品总管太监,统领了紫禁城内所有宦官。
那么为什么李莲英知道帮助慈禧改一个称呼,就能让他的人生也跟着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呢?
慈禧为什么喜欢男性称呼?
李莲英最聪明的一点就是看到了慈禧的野心。
在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完全彻底的男权社会,男子一生可以娶无数的女人,但女子只能作为男子的附庸存在。
女人不能外出务工,不能够抛头露面,更不能嫁给好几个男人。而且皇位也是传男不传女。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当中,女性的地位极低。
尽管慈禧已经成为了皇太后,但她仍然摆脱不了女性在他身上的枷锁。从她垂帘听政的开始,就可以看出她的野心。
被利欲熏黑的慈禧不仅仅想要皇太后的位置,更不满足于皇帝是自己的傀儡,她想要的更是当第二个武则天。
只不过面对现状,慈禧知道这无法实行。那时的李莲英看出慈禧尽管拥有地位和实权,但是她缺少大家对她的一种身份上的认同。所以李莲英选择选择在称呼上面进行改变。
其实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后,慈禧就已经完全掌握了清朝政府的所有权利,更没有人可以在她之上,但是因为慈禧女性的身份,她却不能名正言顺的登上皇帝的宝座。
这时候,如果有一个皇帝特有的称谓,就会让慈禧获得心理上的巨大满足,更让她可以假想自己已经登上了皇位。这不仅是李莲英刻意营造的一种身份代表,也是慈禧对于自己身份上的一种心理满足。
其次,我国古代对于礼法要求非常高,特别注重名正言顺,包括皇位的传递和各种世袭制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尤其是在皇室当中,名正言顺四个字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只要有这四个字,就能够维持大部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慈禧对这一点也非常认同,否则大家不会愿意让一个连话还不会怎么说的光绪来继承皇位。李莲英同样看出,慈禧只要是名正言顺的行为和决策,就会被朝中大臣合理的认为是守规的,并且得到他们有力支持的。
但是慈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让自己的地位变得名正言顺,李莲英因此想到利用比较神化的方式,帮助慈禧在社会中树立权威的方式,如此一来朝中也会减少很多节外生枝。毕竟天下人都在叫慈禧“老佛爷”,这是民心所向,大臣们也无法干涉。
尤其是在注重礼法的中国,名正言顺会使得许多事情做起来更容易。这对于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点也是慈禧的小心思。慈禧虽然对年幼的光绪宠爱有加,但是她也只是把光绪当做自己的一枚棋子。
慈禧两次在称呼上面的变化,不仅是给了她心里上的满足,也是在背地里面警告光绪,慈禧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而他只是一个傀儡帝而已。
慈禧同样要告诉其他大臣,她才是大清帝国真正的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这种暗示无疑会给光绪和支持光绪的其他臣子一种压力和威胁,会让他们不自觉的产生紧张感,时间长了更会挫伤光绪的自信心。使得他也跟着其他人一起将慈禧的地位无限抬高,贬低自己的地位。
最重要的是,慈禧这些小心思全被身旁的李莲英窥探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也不会在光绪面前暗示,更不会修建佛像。
不管老佛爷这个称呼的来源故事真实性与否,但是在当时这个已经传出来的称谓对于慈禧的心理暗示作用非常明显。
而这个有眼力见的李莲英,也陪伴慈禧走到了最后,成为了慈禧身边最重要的宦官,反观光绪虽然叫着最亲切的称呼,最后还是死于慈禧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