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敦煌蒙书的教育与学术价值
导语:论敦煌蒙书的教育与学术价值论敦煌蒙书的教育与学术价值观的关系
蒙书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儿童所学的教材,主要内容大致不超过文学、识字、基本德行、数算和故事等方面。
蒙书同时也是童蒙教育重要的基础,是封建王朝人才储备的必要环节,为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继承和延伸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而敦煌蒙书就是万千蒙书中比较著名的一种,也是目前出土最多的唐代蒙书。
一、敦煌蒙书的概况
1.敦煌蒙书的种类
敦煌蒙书被发现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残缺不全,有的散乱地被摆放在一起,有的被战火或盗墓人为地毁坏。
如果将这些零散杂乱的碎片重新组接起来,再加上原本就完整的,一共有五百多件,大概可分为德行、文学、书算、识字、知识五种蒙书。
其中最多的是识字类的蒙书,最少的是文学类,在这些大类的蒙书中又可以找到不少的分支,比如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识字练字的、劝诫为人处世的、讲解知识的、讲故事习俗的、数学计算的和社会杂识类的。
总之,从这些可以看出唐朝对于教育的重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唐朝繁荣的文化和殷实的国力。
2.敦煌蒙书的保存
唐朝时期的蒙书基本上比较丰富完整,只不过经历五代十国频繁的战乱影响之后,多数变得残破不堪,其中只有六十多件是完好无损的,其余多多少少都有瑕疵。
除却社会环境的缘故,蒙书本身的传承性差也是毋庸置疑的。
当时没有优越的保存条件,学郎儿童保护书籍的意识不强,蒙书抄本在重复使用和后续保存的过程中存在自然损耗。
甚至有另外一种可能,唐代儿童接触到的就是残缺抄本,是之前的人在官府文书、私家著作或是宗教经文上摘抄的,然后在接受童蒙教育时随意地涂抹练习,根本没有系统地训练和学习,错误频发漏洞百出。
可以看作是儿童普通的作业本或练习本,亦或是数算用的草稿纸也未尝不可。
3.敦煌蒙书的教育观念
敦煌蒙书所反映的唐代教育观念,和现代社会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蒙书中以识字类数量居多,间接地说明唐朝童蒙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要基础,而《千字文》是儿童绕不开的绝对教材。
排在第二的德行类蒙书,内容方面讲求家庭教育、道德培养、为人处世,说明唐五代童蒙教育非常重视儿童自身德行。
书算类蒙书体现出童蒙教育“书计之事”的特点;知识类蒙书的稀缺也反映出唐代敦煌地区儿童知识的匮乏,以及处于拓展阶段的萌芽状态。
文学类蒙书的凤毛麟角更说明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有限,同时也是当时河西陇右地区战乱所致,文教事业相较于唐朝中原崇文的社会贫瘠。
二、敦煌蒙书的价值
1.学术价值
(1)史学价值
古代童蒙教育是历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苦于一直没有扎实的史料来源,因此唐五代童蒙教育研究止步不前,而敦煌蒙书的发现填补了唐代教育机构史料的空白,同时也补充了教师学生身份的史料,在中国古代史学界占据重要的位置。
第一,明确唐代寺学是寺院僧侣等人对儿童的世俗教育,除了教授儒家经典和童蒙书籍之外,还有佛教斋仪的介绍。
第二,介绍唐代义学和社学的私塾性质,是当时城镇最基层的童蒙教育机构。
第三,出现以私塾先生的姓氏、官名命名的私塾和以姓氏命名的家学。
第四,教学的老师基本上由寺院的僧人或郡学优秀学士郎担任,有的时候退休官员也可以充任。
第五,提供了唐代州县学生和私学生的身份名称,比如州县学的学生、经学生、阴阳生、礼生、伎术生等,私学的学生称为学士郎、学仕郎、义学生。
第六,这些蒙书非常直观地展现出当时老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比如课堂和考试场景以及儿童丰盈的心理活动。
第七,记录了学生之间争先恐后和拼搏努力的学习状态,以及唐代惩戒教育的教学方式。
第八,真实反映了学郎蒙书的来源、记录了教授学生写文章和诗歌的情况。
第九,其中出现的唐朝生活用品和手工业生产工具名词,为后世研究中古经济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第十,蒙书中出现大量民间口头谚语,其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民俗习惯带来不小的帮助。
(2)语言学价值
敦煌蒙书中不仅有充足的史料价值,而且语言学价值同样丰富,其是当时语言表述和习惯用语的直接载体。
《俗务要名林》《白家碎金》《汉语俗字研究》《文场秀句》《语对》等书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为后世史学家研究当时社会流行的西北方音等提供充足资料。
敦煌蒙书的词汇运用具有多样化的色彩,既有官学书面语言的严谨端正,又有民间地方口语的通俗灵动。
其次,在文字使用上颇具特色,大量的异文、别字、通假字、汉语俗字令后人大开眼界,具有一定的音韵学价值。
其平仄结合、转韵圆滑、浊清相通等语言现象,有助于我们研究唐朝时期的西北方音和汉藏音系。
2.教育价值
(1)带有大众启蒙性质
敦煌蒙书反映出士族势力衰落和平民色彩浓厚的社会现象,也包含启蒙大众子弟和普通士人的教育意义,用通俗平浅的语言表现出扬善抑恶的佛家劝世色彩、道德教化的淳朴乡风和返璞归真的老庄哲学,这些表明其具有大众启蒙的性质。
(2)大众教育内容增多
第一,增加了生产生活知识,延续古代蒙书保留生产知识的传统。
第二,增多了居家处世知识,通过宣扬底层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乡村礼法哲学,帮助去除为人处世中的不当行为。
第三,借助唐代浓厚的科举世风,打破阶级地位的束缚,向各阶层的儿童灌输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建立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四,通过改编儒家经典的语句,将世俗道德教育以通俗的形式传递给学龄儿童,化用俚俗谚语宣扬自我修养、结交朋友、处理家族人际关系等世俗智慧。
第五,将宗教中的劝世哲学和佛道观念上升到社会大众的高度,用通俗平浅的佛教故事洗礼社会大众的认知。
参考资料
王金娥.论敦煌写本蒙书的语言特点及研究价值[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