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视线 |当我们观鸟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导语:视线 |当我们观鸟时,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见了一些鸟

视线 |当我们观鸟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随着春意渐浓,带上相机、望远镜,在城市和乡村寻觅“天空的精灵”,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出游选择。近年来,观鸟从小众爱好逐渐发展为一种社会现象,让越来越多的人邂逅自然,亲近自然,让生态之美活色生香地融入人的生活和心灵。

在江苏,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沉浸式观鸟的好去处。在盐城湿地珍禽保护区、大丰麋鹿保护区、东台条子泥等广阔的鸟类栖息地,动辄出现“大部队”遮天蔽日的壮观景象。鸟类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稀有鸟种也不断“上新”,东方白鹳、勺嘴鹬等纷纷“旅鸟变候鸟”“候鸟变留鸟”,为物种多样化带来更多惊喜。此外,更有错落散布在城市的公园,甚至景观绿化带,一方天地便可吸引鸟儿怡然自得地觅食、休憩,让城市居民在“附近”就能观鸟,城市和自然的界限正慢慢消融。

视线 |当我们观鸟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视线 |当我们观鸟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栽下梧桐树,自引凤凰来”。鸟类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比起费心费力地打造“鸟房”“鸟屋”,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是无声却有力的吸引。保护生态、爱护鸟类,知易行难,更需要各方努力:生活在鸟类栖息地的村民,放弃了习以为常的捕杀,还在自家田里给鸟儿留下“口粮”;志愿者组织纷纷成立,定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巡查,保护鸟儿“安居乐业”;观鸟爱好者也摒弃了过去赶鸟、摆拍等不良拍摄行为,转为互相提醒:“观鸟时不能穿鲜艳的衣服,拍鸟时不要使用闪光灯”……观鸟的过程,也是展现人对待自然的方式和体现文明程度的过程。

当下的观鸟爱好者,可以是热爱鸟类摄影的专业人士、可以是爱好远足的大学生,也可以是从事科研的学者,包括相当数量的离退休人士,虽然身份不一,但他们大多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知识储备,对自然研究有兴趣。南京青年科研人员谢其,经常利用空暇时间到紫金山、中山植物园等地观鸟。在他看来,观鸟的挑战和魅力,在于耐得住寻觅与等待,最终成就精彩一瞬:“为了观看、拍摄效果最佳,观鸟者常常要凌晨动身,进山、下湖,沉重的设备全靠肩扛,还要一路寻鸟。虽说辛苦,但拍到心仪画面的那一刻,总会抑制不住心跳,感受到向往天空的强烈冲动。”更有不少爱好者,因为观鸟开启了“人生AB面”。

视线 |当我们观鸟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为教师,洪泽湖湿地常客、爱鸟护鸟达人黄元国把生物课搬到湿地,把自然教育带入课堂,他的学生,有的后来专职从事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大丰人李东明观鸟12年,被大家称为“鸟博士”,如今在条子泥研究所长期定点做鸟类调查,“观鸟不仅是爱好,它还可以在监测、研究、保护、科普上做得更多。”

鸟儿飞过,不留痕迹,却悄悄种下了生态价值转化的种子。在宜兴市西渚镇,当地村民当起了“鸟导”,带领来自南京、上海、北京等地的游客进入云湖风景区近距离观鸟,推荐适合“出片”的机位点。江阴市顾山镇赤岸村,去年率先投资15万元,建造藕塘湿地观鸟亭——“观鸟热”背后的生态产业,正在绽放出越来越美好的前景。扬州邗江区沿湖村,紧邻邵伯湖,野鸭、苍鹭、鸳鸯、白腹鹞等珍稀鸟类吸引了远近观鸟爱好者聚集于此。村委会副主任刘安说,村里常年来观鸟团,一行十人至几十人不等,往往要逗留十天半月,逛一逛周边店、尝一尝当地美食,到渔家乐、农家乐体验一把风土人情。观鸟,也成为乡村一张饱含烟火气的名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