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根基的汉宣帝,面对霍光一家,是怎么坐稳皇位并诛灭霍氏的
导语:毫无根基的汉宣帝,面对霍光一家,是怎么坐稳皇位并诛灭霍氏的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年仅21岁,没有留下儿子。
权臣霍光先是选择了汉昭帝的侄子刘贺继承皇位,27天后,又废黜了刘贺,拥立汉昭帝的侄孙刘病已登基,也就是汉宣帝。
此时的汉宣帝,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霍光把持朝政13年,朝中门客和党羽遍地,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他甚至刚刚废了一个皇帝。
而汉宣帝,只有18岁,在民间长大,又是罪人刘据的孙子,可以说在朝廷毫无根基。
汉宣帝要怎么做,才能保住皇位,并一步步收回权力,做大汉朝真正的皇帝,而不是一个傀儡呢?
第一阶段:忍辱负重
汉宣帝之前的刘贺,一到长安,就迫不及待地大封从昌邑国带来的群臣,假借玩乐赏赐手下刀剑,并换掉了霍光外孙女上官太后的长乐宫卫尉。
在荒唐的行动下,掩盖着他扶持自己的亲信与霍光对抗、要从霍光手里夺权的野心。
这些行为触及到了霍光的底线。于是,刘贺在位仅仅27天,就被霍光找借口废掉了。
而霍光之所以选中18岁的汉宣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汉宣帝全家被杀,在民间长大,没有根基,没有旧部,没有依靠。他想从霍光手里夺权,几乎是不可能的。
霍光也试探过汉宣帝。汉宣帝登基没多久,霍光上书,宣布了一件事:他要还政于汉宣帝。
汉宣帝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权力冲昏头脑。他冷静地告诉霍光,自己年少无知,无法亲政,朝堂之事,还得倚靠大司马大将军,并给了霍光丰厚的赏赐。
不仅如此,年轻的汉宣帝 每次见到霍光,都不敢摆皇帝的架子,而是表现得恭恭敬敬,“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对于汉宣帝的表现,霍光非常满意。加上霍光已经废了一个皇帝,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再废第二个,实在难以向天下交代。
于是,汉宣帝的皇位,在君臣微妙的平衡当中,稳如泰山。
从汉宣帝登基到霍光去世的6年间,朝政大权,全然掌握在霍光的手里。而汉宣帝唯一一件和霍光对立的事情,大约就是拒绝了霍光的女儿,坚持要立自己的原配妻子许平君为皇后。
不过我们细读史料,也会发现,这并不是霍光的逆鳞。霍光对女儿当皇后,表现得并不热衷。
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霍光女儿霍成君的年纪,实在太小了。许平君当了3年皇后,又去世了一年之后,霍成君依然没有嫁人,也没有许配人家。
西汉女子15岁不婚便要罚款,由此可以推断,汉宣帝立后的时候,霍成君最多只有10岁。
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进宫的时候,霍光就觉得孩子年纪太小,公开反对。可惜霍光不是上官氏的亲生父亲,无法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无论是为了女儿,还是要保持自己前后如一的形象,或是向天下表明自己不是擅权的人,霍光都不太可能阻止汉宣帝立原配妻子为皇后。
汉宣帝的尺度,拿捏得非常好。
除此之外,汉宣帝对霍光,可以说是近乎言听计从。
许平君当了皇后,按照汉朝惯例,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应该封侯。可是霍光不想看到新的外戚坐大,不肯答应,汉宣帝也没有坚持。
许平君在分娩中去世,汉宣帝怀疑是医者照顾不周,把医者全部下狱。霍光一句“皇后去世是自己身体不好,和伺候的人无关”,汉宣帝立马不再深究。
许平君去世仅一年,汉宣帝立马把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娶进皇宫,立为皇后,并椒房专宠。霍光的妻子在许平君一去世就欢天喜地地为女儿准备婚事,汉宣帝全当看不到。
就连汉宣帝的父亲和爷爷的待遇,也是听霍光的,父亲刘进按照诸侯王而不是皇帝的规格起陵园,爷爷刘据的规格更低,还给了一个“戾太子”的恶谥。
汉宣帝甚至没有在霍光活着的时候,立许平君的儿子为太子,而是一直表现出要和霍成君生儿子的姿态。
可以说,在这6年里,汉宣帝极度忍辱负重,终于熬到了霍光去世。
第二阶段:抽丝剥茧
霍光去世之后,霍氏的根基仍在,朝堂的势力,依然盘根错节。
不过,局势已经朝着对汉宣帝有利的一面扭转。
霍家虽然权势滔天,人丁却单薄。在霍光这一代,霍光唯一的哥哥霍去病,早已去世近50年。而霍光的家里,也没有别的兄弟了。
而在霍光的下一代,霍光一辈子只生了一个儿子,那便是霍禹。霍去病的儿子,除了早已去世的长子霍嬗之外,史书无载,想来也没有活到霍光掌权的时代。
接下来,便是霍家的第三代了。这一代走上政治舞台的,也只有霍去病的两个孙子,霍山和霍云。
而且,无论是霍光的儿子,还是霍去病的孙子,都是纨绔子弟,全无父祖的风采。汉宣帝要对付他们,比对付霍光容易多了。
霍光去世之后,汉宣帝依然保持着对霍氏的尊重,让霍光的儿子霍禹像霍光一样领尚书事。
领尚书事,就意味着大臣们所有的上书,都要先集中在尚书处,由领尚书事的人先看过一遍,剔除掉不重要的内容,把他觉得可以给皇帝看的部分,呈给皇帝。
也就是说,汉宣帝能看到的所有上书,在霍光活着的时候,是霍光想让他看到的,在霍禹接任之后,就是霍禹想让他看到的了。君臣交流的通道,被霍家人锁死。
绕过霍家和臣下直接交流,是汉宣帝夺回权力的必经之路。为此,汉宣帝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鼓励官员把上书密封起来,通过中书令,直接交给自己。
这种上书的方式,被称为“封事”。汉宣帝利用封事,撬开了霍氏权力网的一个小角。
之后,汉宣帝又在一次地震之后,以上天示警、以后朝廷不能在军事上投入太多、要减少武官数量为由,解除了霍禹右将军的职务。
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有意在针对霍氏,汉宣帝把自己的心腹重臣张安世的车骑将军职务也一并解除了。
汉宣帝的理由充分,而且表现得一视同仁,霍禹虽然心有不甘,也挑不出汉宣帝的错,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
可是把两人罢免之后不久,汉宣帝又反悔了。他宣称,自己之前削减武官,削减得太过火,以至于京师重地,连个将军都没有,实在是太不成体统。于是,汉宣帝又新设立了一个“卫将军”,统领长安的卫兵。
而卫将军的人选,正是张安世。
事情发展到这份上,霍禹就算再迟钝,也知道自己被汉宣帝耍了。可是还没等他跳脚,汉宣帝又给了他一颗甜枣,把他封为了大司马。
这么一来,霍禹虽然没了兵权,但身份地位名义上还上升了。他就算想发作,也找不到理由了。
这招“明升暗降”的方法,也被汉宣帝用来对付依附于霍氏的人。
霍氏盘踞朝堂多年,党羽和亲信占据着各个重要部门。汉宣帝想要对付霍氏,就要先把这些人解决掉。
霍光的女婿范明友,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将军,曾率军大破牂柯叛军和乌桓,平定过不少叛乱,以军功被封侯,并被封为度辽将军。霍光去世时,他担任未央宫卫尉,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
被这样的人保护,汉宣帝自然很不是滋味。他很快就把范明友改封为光禄卿。这是平级调动,范明友和霍氏无话可说,但汉宣帝受到的威胁,又小了不少。
太后居住的长乐宫的卫尉,也是霍光的女婿,名叫邓广汉。汉宣帝把他改封为少府,替自己管理财物,看似油水多了,实则威胁没了。
像这样的调动,比比皆是。还有不少在京城担任要职的霍家亲戚和亲信,被汉宣帝调到了外地任职。名义上他们都属于升官,但是远离了京城,也就削弱了霍氏的势力。
霍氏当然看出汉宣帝正在一步步夺权,但是他们总不能说自己不愿意升官吧,只能咽下了这口气。
第三阶段:一网打尽
霍光的儿子霍禹看到霍氏的权力被一步步削弱,又无能为力,郁闷之下,只好称病请假,隐晦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在此期间,霍禹的下属任宣来探病。霍禹对着任宣一通埋怨:我哪里是有病?若非我父亲相助,陛下岂能当皇帝,可如今我父亲尸骨未寒,陛下就夺我权力,疏远我家,重用许家和史家人,我真是不甘心。
任宣对他好言相劝:大将军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回来了,现在的许家和史家都是陛下的亲戚骨肉,得势是必然的。大司马您可千万不要心怀怨恨了。
霍禹听了任宣的话,沉默不语。过了几天,他又重新爬起来,开始上朝处理事务。
这时候的霍禹,或许也想向汉宣帝服软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则消息如晴天霹雳,把他们和汉宣帝和平相处的可能性,彻底打破。
这天,霍禹和两个侄儿霍山、霍云,又照常聚在一起埋怨现状。他们觉得,自家无罪,且有功,却被汉宣帝疏远成这样,打压成这样,实在是难以理解。
霍山说起了一件事:民间盛传,霍家毒杀了汉宣帝的原配妻子许皇后,真是让他郁闷不已。
这时,霍光的妻子,也就是霍禹的母亲,霍显,犹豫一番之后,终于对他们吐露实情:皇后许平君,的确是她派人毒杀的。
霍禹、霍山和霍云大吃一惊。霍光和霍显一直把这件事瞒得死死的,他们之前一直都不知情。
这可是灭族的大罪啊。
他们这才知道,汉宣帝为什么要急不可耐地对付他们,也终于意识到,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唯一的生路,就是咬牙造反。
史书没有记载,汉宣帝是何时查明霍显毒害皇后的事的,也没有记载,这件事为什么会在民间流传,最后传到霍禹等人耳中。
但我认为,汉宣帝故意宣扬这件事,让霍氏在压力下孤注一掷的可能性并不小。
霍氏的权力早已被削,哪里还有实力造反成功呢?
霍家的阴谋很快就被汉宣帝觉察,汉宣帝顺势把霍家人一网打尽,霍氏全组全都被诛灭,和霍氏有关系的人,被牵连了好几千家。
一度权倾朝野的霍氏一家,就此覆灭。汉宣帝对霍氏之人,赶尽杀绝,多年之后,汉朝的皇帝想找霍氏的后人来祭祀霍光,可是莫说霍光的后代,就连霍光父亲的后代都被杀光了,无一幸存。
权力的斗争,就是这么残酷。
写在最后
汉宣帝诛杀霍氏满门,在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
三国时期的李邈就曾经说过,霍禹不见得是真想反叛,是汉宣帝步步为营,步步相逼,以至于他们不得不反。
司马光也认为,汉宣帝完全可以平和地解除霍氏的权力,让他们对朝政的影响越来越小,从而慢慢衰弱。可是汉宣帝却故意激化矛盾,逼反霍氏,从而把他们满门诛灭。
也有人认为,汉宣帝诛杀霍氏,是权力的斗争,不好评价,可是把霍家人全部斩草除根,未免做得太绝,至少也要给霍氏留下一点血脉,以报答霍家的恩情啊。
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