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导语: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前言: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一月,第三代魏国公徐钦在北京逝世。次年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徐钦长子徐显宗从南京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袭爵。在徐家来京的大部队之中,有一位女子虽已年近五旬,却依然神情淡然,风采如昔。

当朝皇帝仁宗朱高炽在徐显宗动身之时,便告诉前去传旨的太监要好生护送这位女子前来,一路上“饮膳视公主”。这位女子便是仁孝文皇后的妹妹,即仁宗皇帝的小姨徐妙锦。

洪熙初,被召赴北京,仁宗皇帝敕有司给官舟具,饮膳视公主,遣中使护送。及至,今太皇太后特赐金帛、服用诸物优养其老,复遣中官护送回南京旧第,恩至渥也。—《中山武宁王第三女徐氏圹铭》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徐妙锦剧照

而据路边社的八卦新闻,仁宗的这位小姨,在永乐年间险些成为他的小妈。据说徐妙锦为了拒绝太宗朱棣的示爱,甚至不惜出家为尼。那么此事究竟真假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徐妙锦是否真实存在?

对于在稗官野史中名气很大的徐妙锦,有很多人认为她根本没有在历史上出现过,完全是一个杜撰的人物。依笔者看来,徐妙锦这个人物应该确实存在过,下面我们来说说理由。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太傅、魏国公徐达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而《明太祖实录》对徐达的子女情况做了记载:

子四人,皆上赐名。长子辉祖,袭封魏国公。次添福,授勋尉,早世。次增寿,擢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次膺绪,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女四人,长,今上皇后,是为仁孝皇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朱棣与徐皇后剧照

徐达共四子四女,但是蹊跷的是《实录》中点明身份的女儿却只有三人:仁孝皇后、代王妃、安王妃。这里的仁孝皇后,即由燕王妃再到皇后的徐氏,各种小说和电视剧喜欢将其称为徐妙云。代王朱桂和安王朱楹,分别是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和第二十二子。徐家一门三王妃,可谓显赫一时。

而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举人、明代著名文学家陈琏在其所著的《琴轩集》中,收录了一篇关于徐妙锦的墓志铭。由这篇墓志铭可知,徐妙锦生于洪武庚申(即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六月初三日,生母为徐达妾室贾氏,在诸女之中排行第三,即仁孝皇后和代王妃之妹、安王妃之姐。

既然如此,为什么《实录》中没有对其进行记录呢?墓志铭也给出了答案: “在室有年,未曾出适”。在我国古代,女子的身份地位高低,完全取决于其夫君。所以徐达其他三个女儿记载起来很方便也很风光,但一直未曾出嫁的徐妙锦就很尴尬了,干脆留白不记。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魏国公徐达剧照

身为开国第一武臣的女儿,徐妙锦为什么会愿意做个宅女而不出嫁呢?明末清初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黄宗羲,他曾经花了二十六年的时间编写了一部四百八十二卷的《明文海》。在这部大著作中,收录了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进士、著名学者黄佐的文章,里面对徐妙锦不肯嫁人的原因作了说明。

洪武末诸藩不靖,代王被逮,妙锦乃爇香告天,矢不适人。斋戒洁清若事佛,然实无佛可事。自是亲藩来求婚皆谢绝之。有妹及笄,亦归安王为王妃矣。—《明文海卷四百十三·编传二十七列女》

太祖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这位新天子勇于削藩,于是代王和代王妃被废为庶人,并被囚禁于大同。而燕王起兵造反,朱允炆也将其废为庶人。换句话说,徐家本来有两位王妃,现在全都变成了庶人。徐妙锦受此刺激,这才以礼佛为名拒绝出嫁。

朱棣爱上小姨子?

根据朱棣的履历,他在小姨子徐妙锦出生前三个月,便已经带着燕王妃一起前往北平(今北京)就藩。此后朱棣虽曾多次返回南京,但彼时的徐妙锦尚未成年,很难想象二人之间会擦出任何火花。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元璋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大规模的选秀,目的是为皇孙以及诸王世子、郡王选妃,年龄要求是十四岁到十七岁,十五岁的徐妙锦恰好适龄。但是这里有一个尴尬的地方,因为徐妙锦的两个姐姐都是嫁给太祖之子,她又怎么可能去嫁给老朱的孙辈呢?不然理论上她是不是可以嫁给燕世子朱高炽?毕竟这位大外甥比她还大两岁。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少女徐妙锦剧照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很难理解徐妙锦为何会一直待字闺中。她两个姐姐出嫁的年纪都是十五岁,而她在朱元璋驾崩那一年都已经十九岁了,这放在古代算是妥妥的大龄女青年。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洪武末年由于开国勋贵都被老朱杀的差不多了,徐妙锦一时难以找到和魏国公家门第相当的人家,而她本人气性很高不愿意将就,以至于婚事就此被耽误。

小姨子拒婚?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初四日,徐皇后崩逝。根据黄佐的描述,当时朱棣听说小姨子徐妙锦“贤且美”,打算将她册立为继后。说到这里不免让人有个疑问,难道朱棣没见过小姨子吗?

笔者查了一下,洪武年间朱棣曾经七次从北平来南京,按理不会没见过徐妙锦。但是从年龄上来看,唯一有可能让朱棣对徐妙锦见色起意的那次见面,应该是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不过此时的燕王三十七岁,而小姨子年仅十六岁,一个十四世纪的六零后大叔,看上了自己八零后的小姨子?这能叫爱情吗?想想就“刺激”。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徐妙锦与朱棣剧照

不曾想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对于姐夫的垂青,徐妙锦先是装病不出。实在逼得急了,就在宫中来的女官面前说自己脸上有麻子,配不上皇帝。而等女官一走,徐妙锦立刻削发为尼。朱棣听说以后,也只能在怅然若失中不再册立中宫皇后。

自以手指面曰: “吾所以不嫁者,岂有他哉,正以貌陋且有麻痕,非妇容也。”女官皆罗跪仰视良久,乃进言曰: “尊貌明莹如玉,安得有麻?特谦辞尔。”妙锦即谬指数处曰: “此皆斑斑作点,岂非麻乎?”女官即出,内使亦随去复命。妙锦即削发为尼,旦夕望虚空礼佛,未尝一日懈。文庙闻之,竟虚中宫,不复册立。—《明文海卷四百十三·编传二十七列女》

故事很精彩,可是有两个致命的漏洞。

其一、朱棣之所以在徐皇后去世后不再册立中宫,固然和他本人对皇后的感情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向父皇朱元璋学习。当年马皇后去世后,明太祖朱元璋即不再册立中宫。靖难之后事事打着遵守“洪武旧制”的永乐皇帝,又怎么会去向小姨子求婚呢?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马皇后与朱元璋剧照

其二、从墓志铭来推算,徐皇后去世之时,徐妙锦已经二十八岁。现代人可能对这个年龄不太敏感,觉得不算大可以接受。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土木堡战神”英宗周贵妃的经历,周氏十八岁生下宪宗朱见深,而宪宗长子出生的时候,她也不过三十七岁。三十七岁是祖母,二十八岁岂不是大妈?何况太子朱高炽年龄比徐妙锦还大,称小姨也就罢了,称母后怎么开得了这个口。

魏国公家族的怨恨

综合上文分析,朱棣向小姨子求婚一事,基本可以被认为是无稽之谈。那么这个说法又是出自哪里呢?比如言之凿凿的黄佐又是从何而知的呢?

据黄佐自己说,他是从勋卫徐天赐那里听说的这个故事。徐显宗死后无嗣,由其弟徐承宗袭爵。徐承宗死后,则由其子徐俌袭爵。而徐天赐,就是徐俌的次子。

正德丁丑七月十有二日,南京守备太子太傅魏国公徐公卒。其仲子天赐以公治命,泣请予铭其墓宇。与公有同官之雅,感公知己,义不容辞。乃按公婿给事中史君后所著状,为志及铭。—《赠太傅谥庄靖魏国徐公墓志铭》

徐天赐是魏国公次子,既没有繁忙的公务,又身份尊崇,平日里最喜欢与士大夫结交,因此黄佐和他关系不错一点也不奇怪。那么徐天赐为什么要编排徐妙锦和朱棣之间的故事呢?笔者以为还要从他的先祖徐辉祖说起。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魏国公徐辉祖剧照

在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为魏国公徐邦瑞(徐天赐侄孙)所写的墓志铭时提到一句话,当年魏国公徐辉祖是“殉节以明志”。靖难之时大军入城,在满朝文武做鸟兽散的局面下,只有朱棣的大舅哥徐辉祖还在率领士卒与燕军巷战。朱棣登基后,徐辉祖又将自己关在祠堂之中,拒不朝觐新君。

从徐家世代流传的说法来看,徐辉祖后来被打入锦衣卫诏狱,并在里面自尽。就在徐辉祖死后不久,徐皇后也在一片愤懑中离世。而徐辉祖之子徐钦日后虽然被复封为魏国公,却对朱棣始终恨之入骨,最终在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又被废为庶人。

以徐家对朱棣的仇恨来说,编排一段他求婚小姨子被拒的丑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结语:在徐辉祖、徐皇后先后离世的背景下,朱棣还会向小姨子徐妙锦求婚?当年朱元璋虽未册立中宫,但也让李淑妃在马皇后大祥(去世两周年)以后摄六宫事。换句话说,朱棣即使想让小姨子徐妙锦也来摄六宫事,怎么着也得等到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她三十岁的时候才对。

霸道总裁爱上我?徐妙锦真的因为不想做姐夫朱棣的皇后而出家吗?

朱棣剧照

另外据黄佐的描述,徐妙锦是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才奉旨进京,和墓志铭的说法有所区别。在徐家后人看来,当年的太子妃、宣宗朝皇太后张氏此前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了徐妙锦拒婚的故事,常常称赞其“节行高洁”古今罕有,所以才特意请她入京一见。而在徐妙锦每次出入宫禁之中,宫中那些喜好八卦的宫女都会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

谦谨雅裕,皇太后以下皆尊敬之。每晨入晚出,或出不待晚。凡数日,进退恭重,不失跬步。宫娥见之莫不悚然,私相语曰: “此辞皇后不为者也。”—《明文海卷四百十三·编传二十七列女》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正月初六日,徐妙锦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其侄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景珩请陈琏为姑母写了一篇墓志铭。至于姐夫爱上小姨子的故事,大家听一乐呵就得了,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