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

导语: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

导语:宋、楚弘水之战,是宋、楚两国争当中原霸主而发生的一场并不是很知名的战争。但是说这场战争的主角是宋襄公,可能很多人就会想到宋襄公固守“仁义”错失良机,而导致宋军被楚军击溃,使宋国从春秋五霸之一沦落为二流国家。此战也为楚国争霸中原打下基础。

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

宋襄公图霸背景

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由于他生前没有妥善解决继位问题,齐国发生了诸公子争位的内乱,齐国的霸主地位刹那间烟消云散。

齐国内乱时,公子昭走投无路,就想起父亲嘱咐的话:大难之时请宋襄公帮忙。于是公子昭逃往宋国。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想起齐桓公当初称霸诸侯时,何等显赫,现在趁其内乱,正是树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时机。于是宋襄公便号召各诸侯国出兵一起送公子昭回国当国王,并把竖刁、易牙这些乱臣贼子杀死,将公子无诡赶下台来。

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

宋襄公

但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只有3个小国出兵跟他攻打齐国,公子昭被拥立为齐孝公。

本来齐国是各诸侯的盟主,如今齐孝公依靠宋国的帮助,才得到了君位。所以,齐孝公对宋国感恩戴德,这样一来,无形当中提高了宋国的地位,宋襄公因此雄心勃勃,想要继承齐国的霸主地位。但公子目夷(宋襄公庶兄)以为:小国争当盟主是灾祸,宋国将自取灭亡。宋襄公不以为然。

宋襄公为了建立威信,在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他处罚了滕宣公婴齐,又邀曹、邾、鄫等国会盟,借口鄫国国君迟到,命邾国国君邾文公把他抓起来杀了祭祀社神。

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

弘水之战起因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齐国,楚国国君相聚在一起,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并向楚王表示,自己只乘坐国君普通的车辆而不带兵前往相会。

公元前639年秋,楚、陈、蔡、郑、许、曹等国诸侯均已到达盂(今河南睢县境),宋襄公准备乘车前往,公子目夷进谏说,楚国兵力强盛而又诡计多端,还是让兵车护送前往为上策。宋襄公说:“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已与楚人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宋襄公轻车简从前往赴会。

没想到楚国果然埋伏兵车,并抓获宋襄公,由于宋国没有齐国强大,所以楚国并不害怕私押宋襄公会有多么严重的后果,还挟着他攻打宋都商丘,幸亏宋太宰子鱼率全城军民顽强抵抗,才抑制了楚军攻势,使楚军围商丘数月却不克。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宋襄公才得以被释放回国。

弘水之战经过

宋襄公回国后,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中原诸侯霸主,愤恨难平。为了挽回自己为楚俘虏而失去的尊严,自知军力非楚国对手,但他还是决定兴师征伐楚国的盟国郑国以显君威。大司马公孙固和公子目夷认为攻郑会引起楚国干涉,劝其罢兵,但宋襄公一意孤行,于公元前638年初冬率军伐郑。

郑文公闻知宋师入侵,忙求救于楚。楚成王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宋以救郑。宋襄公得到消息,也知事态严重,不得不从郑撤军,于公元前638年10月底返抵宋境。这时楚军尚在陈国境内向宋挺进的途中,宋襄公为阻击楚于边境,就令宋军在泓水以北屯扎列阵,等待楚军。

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

公元前638年11月1日,楚军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公子目夷看到楚军准备渡河,连忙对宋襄公说:“兵贵神速,此时趁敌军没有渡完河的时候,发起进攻,一定能战胜他们。”宋襄公摇头说道:“宋是讲仁义的国家,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时与人开仗呢?那样岂不是太不仁义了吗?”说着说着,楚军已经全部渡过泓水,正在列队摆阵。公子目夷又对宋襄公说:“楚军已经过泓水,趁他们阵脚未稳,赶快杀将过去,楚军一定战败,此时不动手,恐怕就来不及了。”宋襄公不高兴地对目夷说:“你又错了!古人云:不鼓不成列。人家没摆好阵,你就攻打人家,太没有战争道德了!传出去别人会耻笑我们的,所以万万不可!再说了,如果上天不嫌弃我,殷商故业是可以得到复兴的,不存在什么先机后机。”

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

弘水之战结局

一会儿的工夫,楚国兵马已经排好阵势,接着擂响了战鼓,楚军如排山倒海般杀向宋军,宋军哪里抵挡得了,纷纷败下阵来。宋襄公见状,跳上一辆战车仗剑指挥。一阵乱箭射来,宋襄公腿上中箭负伤。公子目夷等几员战将见状,拼命厮杀冲开一条血路,杀出重围,才没让宋襄公第二次当楚国的俘虏。

宋襄公率残兵败将回到国都商丘。宋国百姓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和楚国交战,更不该无视目夷的建议,这些话传到宋襄公耳朵里,宋襄公却教训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子鱼却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还说什么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说的做,就去当奴隶服侍算了,何必还打仗呢?”

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

宋襄公之死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失败以后,撤退到宋国襄邑的行宫里养伤。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晋国公子重耳经过宋国,宋襄公想得到晋国的军事援助,就听从公孙固的意见,送给重耳八十匹马。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夏季,宋襄公伤痛发作,不治而死,葬于襄邑(今河南省睢县)城中东北行宫内。儿子王臣即位,是为宋成公。

弘水之战的影响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之后一直国力不振,以至于逐渐走向灭亡。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正如《淮南子》所说的那样:“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

对宋襄公的评价

宋襄公是历史上颇富争议的一个人物,赞美者认为他仁义有信,具有贵族精神;批评者认为他虚伪残暴,是假道学的典型。

成得臣:“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

司马迁:“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同时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原创不易,大家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分享、收藏。大家的支持,是历史哥坚持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弘水之战:宋襄公固守仁义导致大败,军事战略思想从仁义转向诡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