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她亲手写了一首诗,如今大家耳熟能详

导语:慈禧母亲六十大寿,她亲手写了一首诗,如今大家耳熟能详慈禧母亲大寿时写的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1867年的一天,百忙之中的慈禧挥笔写下了这一首诗,这也是她一生中唯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慈禧太后写给母亲富察氏。

在当时的慈禧太后看来,这首诗文采不足为奇,然而却让她没想到的是,她随手写的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一百多年后,成了我们耳熟能详而且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为何慈禧于日理万机中难得提笔写这首诗?最后一句又是什么呢?以至于被流传至今呢?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她亲手写了一首诗,如今大家耳熟能详

1867年,慈禧的母亲富察氏正值60岁大寿,对于古人来说,六十是一轮花甲,清朝人能活到六十岁实属不易,即便是普通官员六十岁大寿都会举办寿典,更何况富察氏是当时慈禧太后的母亲呢?

按理说,慈禧太后会盛装出席母亲富察氏的寿宴,可对于当时的慈禧太后来说,出宫回娘家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慈禧太后出生于北京皇城西部的西四辟才胡同,在慈禧生下皇子以后,咸丰皇帝降旨将新街口北二条的一处宅子赏赐给慈禧的娘家,这样,慈禧的娘家人就从辟才胡同搬迁到了新街口。

后来,到了同治元年,慈禧家族人丁兴旺,她的弟弟们都住在这里,居住条件特别拥挤,慈禧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赏赐娘家一个大宅子,这就是方家胡同的芳嘉园,这是她娘家的最后一个住处。

芳嘉园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小方家胡同,离皇宫并不远,但是尽管如此,因为皇家规矩以及宫廷礼仪繁琐,慈禧唯一的一次省亲是在生下儿子后,此后再也没能回过娘家。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她亲手写了一首诗,如今大家耳熟能详

慈禧是家里的长女,对于亲情,她很讲原则、很有分寸,家与国,区分得很清楚,虽然家人有困难的时候,她都会尽力给予帮助,但是每次并不多,从来不乱赏和滥施皇恩,所以,慈禧的家人,没有一个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虽然慈禧太后执掌晚清政权长达半个世纪,可只是按照旧例,给家人封了个三等承恩公,对于自己的生母,慈禧太后念及养育之恩,封母亲为公爵夫人。

一入宫门深似海,按照清朝制度,妃嫔们没有皇帝的恩准,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省亲的,哪怕慈禧已经贵为皇太后,但是当时森严的宫廷制度和繁琐的礼仪规定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自然不能像民间百姓那样随意省亲。

回娘家省亲太过繁琐,因此慈禧便放弃了回娘家为母亲祝寿的想法。

不能给母亲当面拜寿,可母亲是60岁大寿,慈禧可总也得表示些,当时的富察氏作为太后的母亲,金银珠宝早已不看重,慈禧思来想去,实在没有什么可送的,只能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的全文是这样的:“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精竭虑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她亲手写了一首诗,如今大家耳熟能详

因为是给母亲祝寿,所以慈禧给这首诗起名字为《祝母寿诗》,写完派人装裱好,并连同许多贵重礼品送到了富察氏的府邸。

富察氏收到慈禧太后所写的这首祝寿诗以后,感激涕零,慈禧太后百忙之中还能给母亲写诗,这让她内心感动无比。

新中国成立后,慈禧的这首诗曾经被编入小学教材,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首诗被挪出了小学教材里面,但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却从此开始传播了出去。

1870年,富察氏病逝,终年63岁,慈禧的母亲富察氏去世以后,她将父亲惠征的陵墓迁葬,将父母安葬在城外西郊的家族墓地中,并建造牌楼。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她亲手写了一首诗,如今大家耳熟能详

1902年1月,慈禧太后结束了在西安的逃亡生活,乘坐专列从正定府沿京汉铁路返回北京,这条铁路,正好从慈禧父母的墓地经过,为了不打扰九泉之下的父母,慈禧特地吩咐,绕道而行,从南城迂回回宫。

慈禧太后一生的所作所为虽然一直被人所诟病,但单从她给母亲写的这首诗来看,作为一个女儿,慈禧对自己的母亲也同样是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慈禧太后的诗句虽然文学价值不高,但是对父母的恩情人们都会深刻体会,所以这首诗深入人心,在民间广为流传。

慈禧母亲六十大寿,她亲手写了一首诗,如今大家耳熟能详

慈禧太后本是随手写了这句“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曾想却被流传至今,可能很多人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却不知道这句话出自慈禧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