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导语: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缅甸中国文化

缅甸华人文化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所以他们的文化除了地域差异而造成的差异性外,更多的还是文化的共性,这些同一性大致体现在有共同的节日、共同的神灵崇拜以及共同的社团组织等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共同的节日

华人即使移居海外各国,他们大部分人仍然会遵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不仅是国内民众的重要节日,同时也是生活在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

他们通过举行庆祝活动,共同庆祝节日,这表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华人社会中的延续,薪火相传。春节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新年这天,华人们也会贴春联、吃团年饭、祭祖、迎春、拜年等,在华侨社区还会有舞龙舞狮、鞭炮锣鼓等,一片欢天喜地的景象。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20 世纪 20 年代一位生活在仰光的广东籍青年华人对春节活动作了如下描述:“从腊月十五开始,我们就开始为冬至节做准备,在除夕夜前一天晚上做汤圆,家家户户都打扫卫生,家家户户都去购物庆祝。在广东大街上,除夕夜还有很多会写书法的人写春联,每个人都吃团圆饭,还有人彻夜未眠,因为要守岁,广东和福建的寺庙里也充满了熏香气味和钟声。从除夕夜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每个人都在大吃大喝,赌博狂欢。”可见春节活动在缅甸华人群体中非常受重视。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华人们大张旗鼓的举行庆祝活动也招致了一些本土居民的抱怨,“对华人来说,过年期间赌博是合法的,在春节期间,广东大街变成一个巨大的赌场。春节期间华人会放鞭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和令人窒息的烟雾。”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1927年 2 月,从这个月的 1 号开始,运河街及其附近地区的生火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因为这一地区的中国居民不断地燃放鞭炮。一发一发地发射,有的持续 15 分钟到 1 个小时,有的甚至从午夜 12 点燃放到第二天早上 7 点。”

可见华人们庆祝春节的活动也给缅甸本土居民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但是后来经过本土居民的反馈,在战后初期缅甸社会重建时期,华人的春节庆祝活动也受到了管束,即赌博和放鞭炮等新年娱乐活动必须得到当地政府许可才行。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缅甸华人们除了庆祝春节外,还会庆祝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庆祝中秋节,和家人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中元节也是受到华人重视的节日,纪念祖先,普渡亡灵,是这个节日的主要目的。

共同的民间信仰

尽管闽粤滇籍华人由于地理的和历史的因素影响导致民间信仰的不同,但大致来看,他们的民间信仰还是具有非常多的共同特征,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乌丙安认为:“如果要对中国人的民间信仰的崇拜形式进行归纳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一是,对那种自然力、自然物的崇拜;

二是,对人们所幻想物的崇拜;

三是,对那些被赋予了超越自然力的英雄人物的崇拜;

四是,对人们所想象构建的超自然力的崇拜。”

有关中国民间宗教的起源的说法,大致被解释为“中国的民间宗教与道教有着一种同生共长的连体关系,我们国家历史上第一个初具雏形的民间宗教,就是在东汉末年民间出现的道教。”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中国民间宗教不仅与道教有联系,与佛教、儒教也融合在一起,缅甸华人的民间信仰那必然是与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相联系的,而这些民间信仰也影响着华人的行为方式、做事原则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华人民间信仰的共同性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华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生活的需要而祭祀神灵,这也类似于一种交易。人们在精神上希望有所寄托,或者在物质上有所需求,就像神灵祈愿,在祭祀时会投入香火纸钱或者食物,如果愿望实现,就会进行还愿。通过这种方式买通神灵换取自己的愿望,这种祭祀都是带有目的性和功利性,人们都有所求。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其次,海外华人有祭祖习俗。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祖先非常敬重,即便到了缅甸,这种祖先崇拜的观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比如在家里供奉祖先灵牌,桌上摆放各种肉类。除了比较常见的家族祠堂祭祖外,华人自己信仰的其他神灵过生日、忌日都会举行庆祝仪式。比如仰光的芦山堂,会在农历的三月十五日祭祀保生大帝圣诞。这些祭祖活动是华人民间信仰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最后,华人们的民间信仰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前面提到华人到了缅甸也会过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往往会穿插着祭祀神灵的活动,缅甸闽籍华人在英国殖民地时期,规定在七月十五之夜,各大族姓的代表要在观音亭(就是仰光庆福宫)举行集会,摆列各种食物,燃放焰火,祭祀鬼神,每家每户还要制作食物,如薄饼、肉粽、糕点,祭祀祖先。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要敬奉的祖师,棉布业要祭祀的是黄道婆,靴鞋业要祭祀的是孙膑,玉石业要祭祀的是白衣观音和六合,酒业要祭祀的是杜康和司马相如,纸业要祭蔡伦,当铺要祭三皇,钱庄银号要祭赵玄坛,屠户要祭樊哙和张飞等等。这些受祭的祖先当中,有许多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们登上神圣祭坛,构成华人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无论是神灵祭拜还是祖先崇拜,这些信仰及其仪式均来自于中国,举行祭祀仪式对海外华人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并且仍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延续。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共同的华侨组织

缅甸华人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其源头,缅甸华人文化则是支流。缅甸华人在移居地的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这些背井离乡的华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存需求结成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

根据血缘需要,有宗族与姓氏组织;根据生产生活需要,有地缘与方言组织、业缘与经济组织等;根据精神文化需要,有社会文化组织。

在二战前,缅甸华人的社团已经非常多了,这些社会团体大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反日救国。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据统计,在 1911-1946 年期间,先后成立的社团总共有 196 个。闽籍华侨地缘组织以温州会馆(1904 年设,含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和安溪)是最早的华侨组织。但在二战时期,缅甸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主战场,日本占领缅甸长达三年(1942-1945),同一时期,缅甸华侨华人社团也几乎停止了活动,在二战结束后,缅甸华侨社团才又活跃起来,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据统计,1951 年仅在仰光市就有各种各样、类型繁多的社团:工商业团体组织有贸易公会、面厂公会、五金公会、汽车公会等;宗族团体组织一般是姓氏联合一起组成团体,如:“刘、关、张、赵组成连枝馆和古城会馆;陈、胡组成德星别墅;江、黎、何组成三益堂;吴、周、蔡、翁、姬组成至德堂等。”还有商业团体,如仰光华商商会、缅甸华侨体育总会、缅甸仰光华裔妇女协会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这些社团组织主要职能大致有三个:

首先是承担教育职能。尤其是在二战以前,华人兴建的庙宇除了承担祭祀功能,还是学习的私塾,1872 年的粤籍华人兴建的观音庙就在夜间供粤侨补习中文,当时的主要教材就是三字经以及千字文,粤侨把他们称为“红皮”。

在 1962 年奈温将军上台执政后,宣布实行国有化政策,华文学校也被收归国有,寺庙及其社团的教育职能受到削弱;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其次华人社团承担着慈善功能。如仰光庆福宫“1946 年 7 月,招待‘丰祥’轮遣送反缅 67 人六天的食宿,并且拨款 1500 盾给他们,让他们顺利回到祖籍地;1947 年 9 月 2 日,招待‘丰祥’及‘海利’之第三批复员归侨卅二人的食宿三天,同样资助他们回到祖籍地。”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第三个职能是集会和议事。社团及庙宇都是华商们商讨事宜的场所,它们在缅甸华人世俗事务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此外,还有帮助华人的婚姻嫁娶、联系乡亲、举办祭祀活动等诸多功能,与华人的生活可谓是息息相关。

毋庸置疑,华侨华人社会的社团组织文化是十分成熟的,这种社团组织不仅能把海外华侨华人在居住国维系在一起,而且本身就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文化史。

中华传统文化在缅甸的传承:节日、民间信仰、组织等呈现共性

总结

总而言之,缅甸华人历经陆路和海路到达缅甸,在缅甸谋生,繁衍生息,将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教育、节日风俗、饮食习惯以及服饰等带到缅甸。

尽管这些华人来自福建、云南、广东,讲不同的方言,有着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但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建设华人家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这就表现出缅甸华人文化的延续性。

随着交流时间的推移,华人们在缅甸生活了数代以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促使华人们学习缅甸语言、接受缅甸教育、与缅甸人通婚、加入缅甸国籍、尊重并接受缅甸人的信仰,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入缅甸主流社会,这就体现出华人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