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导语: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南朝诗人的边塞诗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南朝文人游幕途中所作的边塞诗是他们对边地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主观感受后的产物,反映了文人眼中的边塞风貌。

唐代幕府制度

唐代幕府制度在南朝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节度使和方镇佐使幕府,其中方镇佐使幕府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满足了唐代文士建功立业、跻身仕途的需要。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与南朝文人游幕类似,唐代文士奔走于边镇幕府之间,领略瀚海大漠的神奇,通过切身感受赋笔成诗,描摹出边地的山川风物与风俗人情,最终成就了唐代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景象。

有唐一代,边塞诗创作欣欣向荣,这与吸收南朝文人的边塞诗创作经验有莫大的关系。

对初唐边塞诗的启迪与价值影响

下面围绕南朝边塞诗在主题内容与书写模式两个方面对初唐边塞诗的启迪与价值影响进行阐述。

其一,在主题内容上,不少初唐边塞诗沿用了与南朝边塞诗相同的乐府旧题,包括《陇头水》《从军行》《关山月》《战城南》等。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大量运用乐府古题不仅使初唐边塞诗在形式上十分醒目,而且乐府古题的内涵也对初唐边塞诗的内容产生了大量间接深远的影响。

陇头意指边关之地,是汉乐府的边塞主题之一。

南朝时期,伴随着文人游幕的频繁,边塞诗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为了凸显边塞诗特有的边塞主题和特征,诗人大量沿用汉乐府旧题中的相关曲辞来达到写作目的,《陇头水》便是其中之一。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如吴均《从军行》:“怀戈发陇坻,乘冻至辽川。”诗歌通过描写陇水、陇坻之险,传达了边塞苦寒、征役辛苦的主题。”沈佺期《陇头水》:“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

对照南朝边塞诗与初唐边塞诗,可以发现,后者继承了前代善于铺写寒冷萧瑟的边地氛围的创作手法,以陇头意象和秋冬肃杀意象来编织边塞背景,表现出了边塞环境独有的寒冷肃杀之状,从而凸显出边地征人承受着的无尽的征役之苦。

边塞诗以边地苦寒、战争残酷为主题,将种种人类情愫置于惊心动魄的生死场面中予以突出、强化,从而使得诗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除继承南朝边塞诗《陇头水》主题诉说征役之苦的内涵之外,唐朝文士对该主题的外延也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长期辗转于边镇幕府之间,建功立业的心愿暂时不能实现,这使文士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这种落差感造成了边塞诗中包含着对现实不合理制度的强烈批判。

如王维《陇头吟》,诗人驻足于陇头明月之中,眼中观望着天上的太白之星,耳畔听着陇上行人的悠悠羌笛,内心诉说着老将戎马半生,却功不受赏的悲惨境遇。

由此,整首诗表达出作者对统治者刻薄寡恩的强烈不满以及对现实境遇的强烈批判,这是一种对鲍照诗歌强烈现实批判意识与精神的直接继承。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可见,初唐边塞诗不仅继承了南朝边塞诗的书写主题,亦继承了南朝边塞诗歌的创作精神。

边塞诗书写模式

在书写模式上,初唐边塞诗继承了南朝边塞诗以汉喻今的写作方法。

前文提到,南朝偏安江南,空间地理上难以企及北地长城,但在边塞诗歌语境中,诗人却常常提及汉代边塞、长城等意象。其实这是南朝诗人惯用的一种想象投射的写作手法。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通过超越现实时空的奇妙想象,南朝诗人得以随性随意地排列组合边塞意象,从而在杏花烟雨的南朝呈现出奇诡瑰丽的边塞之作。

“李将军”系汉代名将李广。司马迁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

李广关爱兵卒,骁勇善战,在西汉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多次克敌制胜,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后人所爱戴。“嫖姚”代指汉代少年名将霍去病。《史记》载:“受诏与壮士,为嫖姚校尉。”

霍去病少年成名,精通骑射,十八岁率领八百士兵在沙漠中突袭匈奴部队,斩首两千余人,因功封冠军侯。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初唐边塞诗效仿南朝边塞诗使用“李将军”、“嫖姚”等汉代将领的人名意象,来表达对骁勇善战、雄才大略的边塞将领的崇拜与爱戴,以及抒发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秦末汉初,匈奴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其后逐渐控制住了西域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威胁到了西汉疆域的安全,是当时西汉王朝的主要敌对势力。

南朝诗人通过以汉喻今的方式,使用“匈奴”、“单于”等征伐意象,将南朝政权模拟成强盛壮大的的西汉政权,而将别国政权比喻为“匈奴”,显示出南朝文人对中原正统身份的强烈认同。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这种角色意识与文化自信也为初唐边塞诗人所学习,并融入了初唐边塞诗的书写之中。《中国历代长城诗录·序》云:“写长城的诗歌均可归进边塞诗类。”

自古以来,“长城”一直是边塞诗中的代表性意象。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代偏安东南,与北方政权以淮河、长江为界。

所以,南朝幕府文人笔下的“长城”、“边城”并非现实意义中的长城,而更像是一种残酷疆场与南北界限的代名词。

浅析南朝时期的边塞诗对初唐边塞诗的启示与价值

南朝游幕文人在诗歌中运用“长城”意象,想要表达的正是一种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而不惜舍生忘死的领土意识。

综上所述,文人游幕经历对南朝边塞诗的创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