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以及复古派和公安派的兴衰
导语:晚明时期的文学活动和创作,以及复古派和公安派的兴衰晚明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往今来,一个时代一个时期,都有其特色,晚明时期的诗坛活动多样,内容丰富,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其文化有盛有衰,演变的过程是顺其自然的吗?
文学活动
晚明诗坛风会繁荣,诗人群体层出不穷,与晚明结社风潮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诗人群体结社关涉着诗派群体的兴衰和诗风的变迁,新安诗群从兴起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几次重要的结社活动,作为诗群活动的坛坫,见证了新安诗群的整个兴衰过程。
天都社
嘉靖二十一年九月重阳,在王寅等提倡组织下,陈有守、郑玄抚、方弘静等十六人于天都峰下,结天都诗社。王寅倡诗社于此。其中以李梦阳代表的复古思潮己处于低潮,这些诗人集结于此,有接续和发扬复古之意。因此,天都社实可看作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复古思潮在徽州的余波回澜。天都社是一个地方性的诗社,成员均为徽州本地人,其影响也基本限制在徽州本土。但是,王寅诸诗人结社赋诗,作古文辞,濡慕复古,主动地融入当时主流的文学思潮,促进了徽州诗坛的起,对新安诗坛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白榆社
白榆社创立的时间应在万历十年冬至万历十一年夏之间。最初参加者为汪道昆、龙膺、郭第、汪道贯、汪道会和潘之恒等六人,而且白榆社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诗社,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当时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他们都是时俊名人,其中李维侦、屠隆、胡应麟在王世贞晚年评定的“末五子”之列,并且在诗坛占据了一席之地。
南屏社
万历十一年在西湖召幵的南屏社规模更大。这次诗会的首倡者为汪道昆,而屠隆、汪道贯、汪道会、潘景升、徐桂等又都是白榆社的成员,因此,南屏社实可看作是白榆社的扩大聚会。汪道昆作为这次社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诗坛盟主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丰干社
汪道昆第一次作为组织者在新安诗坛亮相便是在隆庆元年庚午举丰干社。其成员主要以“讲业”为主,以诗酒唱和为辅。
颍上社
颍上社是一个探讨制义的文社组织,经常组织一些文人参加,探讨其诗文。
主要创作内容
赠答诗
赠答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特殊的一类诗型,多创作于社交场合,目的实现诗人情感的交互动。文学集团的勃发是赠答诗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频繁幵展的文学活动为赠答诗的集体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文人彼此间酬唱往来的创作交流更是赠答诗产生的原动力。
明代中后期,新安诗人彼此之间的交往渐趋增多,他们一起结社宴饮,通过诗文倡和,切嗟诗歌技艺;同时,他们打破了徽州当地的地域限制,参加各种文学社集,将交往的范围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与各阶层的士人都有往来,也因此留下了为数较多赠答诗。总之,新安诗坛的兴起和勃发以及频繁的结社活动为新安诗人创作赠答诗提供了原动力,而赠答诗的创作也为诗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虽然在当时,赠答诗作为一种交往的手段,但是对赠答双方来说却是以此增进感情,加强联系,也正是因为他们彼此间频繁地诗歌唱和与赞美,才逐渐形成了一大群体。
写景纪游诗
传统士人喜游历,爱园林山水之胜,明代士人更是将这种风气发展到极盛。新安诗群的成员多为山人和布衣,他们携诗文以遨游绪绅,畅游名山大川、奇峰险壑,遍览名胜古迹、亭台楼阁。款县山人潘之恒,曾纵游海内名山大川,并在途中写下了不少景物诗。
诗人们在游历名山大川的同时也访名师、寻名友,游而求道,游而致知,在游历的途中写下了很多山水游记和写景纪游诗。新安诗群成员的写景纪游诗主要分为一下几点:
1、探幽访胜,歌咏自然
徽州自古为人文渊薮,多佳山秀水,景色幽美韶秀,为游人素喜游览之地。新安诗群的成员得近水楼台之便,多次登山游水,赋诗黄山白岳间,留下了许多描摹家乡山水的诗篇。
2、陵园遗迹,吊古怀贤
诗人在漫游途中时常探访古迹,所过陵墓、祠庙多有诗作,吊古怀贤,抒‘发历史兴亡之慨或对于历史的独到见解。或借古人之酒杯,绕自己胸中之块全,或称颂圣贤,直抒胸臆。
3、对隐逸情怀和佛影禅心描写
在一些写景诗中,诗人往往流露出一种矿达淡泊的情怀,或写山居生活,舒心惬意,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写古寺造访,极富佛影禅意。
4、对市民生活的反映
通过诗中人物的角度去表现其索要表达的涵义,比如对心上人的爱恋思念或者是对爱情不能长久的担忧。运用南朝民歌的写作手法,把景物描写与情感行发融为一体,运用双关隐语,明朗而又巧妙。
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表现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自然的热爱。或者是借物感怀,以物自比,扦发怀抱。
咏怀诗
现实生活总是不能如愿以偿,诗人在现实的泥潭中挣扎,却苦于无力挣脱束缚。因此,诗人们往往也藉歌咏自然界的某种物象来扦发自己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边塞诗
古往今来,边塞诗是明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而且明代边塞诗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诗人们不仅有写诗记录边塞生活,也有对边塞感遇的抒写。
总之,无论是参加什么活动,或者是写什么诗,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力图求真求实,用诗歌去表达心声,表现自己的性情,并且在诗坛由格调向性灵的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发展,新安诗群逐渐衰落,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开元盛世徒叹羡,荒坛蒿没青齐腰”—社事衰微与诗群的衰退
结社关涉着诗派群体的兴衰和诗风的变迁,新安诗群的兴起与发展,与几次结社有着密切的关系。隆万之际,后七子派中兴,丰干社、白榆社、南屏社充任纽带作用。万历中叶,派中社事渐渐稀少,新安诗群也渐渐湮没无闻,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后七子派已经淡出诗坛中心。
就好比是“多米诺效应”,其意思大致是由文学外部的因素的干预而强制文风、诗风之变替代了由文学内部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文学的发展变化。比如一个活动的出现往往伴随一个新的流派,天都社就是新安诗坛诗人在复古思潮影响下作出的有益尝试。
而新安诗坛真正引起世人瞩目则是由于白榆社的成立。不仅新安当地诗人积极参加,四方名人也应邀而至。白榆社集聚了当时文坛的不少名人,他们在同一地点,频繁的唱和,形成一种很强的声势,而随着他们唱和之作的传播,诗社的影响逐渐扩大,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但是这几次结社,许多人是为“胁士大夫以取名”,追随结纳复古派领袖,但对于复古理论却没有深刻的认识,只是一味地模拟、剽窃,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缺乏生命力,复古理论难以深入发展。紧接着诗群也就被瓦解,社事稀少,成员分散等等。
“随人作计”者—谈潘之恒对后七子派的背离与复古理论的消歇
虽然潘之恒师事汪道昆、王世贞等复古派领袖,但是潘之恒却并没有成为复古派坚定的同盟。潘之恒生性個焼,放浪不羁,一生喜好交游,与公安三袁结交。随着王世贞、汪道昆、吴国伦等复古派领袖相继下世,复古派阵营瓦解,潘之恒也转身投入到狂飙突进的浪漫文学思潮中,成为公安派的同调。
而且通过潘之恒一生的作为,四库馆臣曾批评他先追随七子派,再附和公安派,给他贴上了一生“随人作计”的标签,这也成为后人指摘潘之恒的重要依据。
要知道公安派一直是作为复古派的对立存在的,潘之恒由追随七子后派到改弦易辙,转投公安派,可以看作是对复古派的背离,尤其是他毅然地背弃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汪道昆等人的谆谆教导,因此更容易招来后人的指责。不仅如此,有很多曾经是白榆社成员,最后都转投公安派,可以看出当时诗坛以公安派为代表的浪漫思潮狂飙之势已经彻底盖过了复古风潮,那么反过来推,复古派已经在走下坡路,并且被对手公关派瓦解,使得复古派运动彻底告了一段落。
综上所述,当时新安诗群盛行的复古思潮有达到文坛的巅峰,也有跌落到深渊,随着复古派渐渐消退,独行性灵的浪漫文学思潮便开始席卷新安诗坛,汪道昆领导下的新安诗坛也烟消云散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