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乌古斯后裔,当代的撒拉族的形成

导语:乌古斯后裔,当代的撒拉族的形成乌古斯后裔,当代的撒拉族的形成与发展

乌古斯与回纥同出一脉,共同的祖先是先秦的赤狄、秦代的丁零以及稍后的铁勒。铁勒这棵大树分杈,始于汉代。在汉代铁勒各部中,乌古斯人被称为“乌护”、“乌鹘”、“屋骨思”。一位中亚史学家谈到,在古代蒙古哈拉和林一带的山区中,沿着十条河居住的回纥人称为“温畏兀儿”,住在九条河地区的乌古斯称为“脱忽思畏兀儿”。显然,十姓回纥(温畏兀儿)和九姓乌古斯(脱忽思畏兀儿)是处于氏族向部落过渡的两个胞族。同胞姐妹的命运大同小异,都有被突厥侵略和侮辱的记录。

第一次发生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包括乌古斯与回纥的祖先在内的铁勒各部酋长前往突厥汗帐朝拜,被突厥人统统坑杀。第二次厄运发生在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后突厥汗国颉跌利施可汗发兵血洗了九姓铁勒之一的乌古斯人,残兵败卒被他们强行划入了“突厥九姓部落联盟”。从此,乌古斯人在讲乌古斯语的同时,被迫学说突厥语。而且,这些来源于丁零——铁勒部落的人们,被迫放弃原来的部落名称,被称作“黑突厥”,也叫“异姓突厥”。

后突厥于公元8世纪上半叶出现疲态,乌古斯人才趁机脱离突厥归附大唐,先被安置在太原以北地区临时避难,后来回到色楞格河一带游牧。恶狼刚走,猛虎又至。突厥人在蒙古草原上留下的空缺很快被同宗的回纥人占据。唐天宝六年(747年),回纥磨延啜可汗一即位,就发兵攻打色楞格河沿岸的“八姓乌古斯”,乌古斯人被迫辗转西迁。

到了公元7世纪,西迁至中亚的乌古斯部有一个撒鲁尔部落。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又译作“撒罗尔”或“撒卢尔”,为乌古斯汗之孙、乌古斯汗五子塔黑之长子。

对于撒鲁尔部落东迁的原因,现有稍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说元代后期,游牧在中亚的撒鲁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部属从撒马尔罕启程,经天山北路进入嘉峪关,路经肃州、甘州、宁夏、天水、甘谷、临羌辗转来到今夏河县甘家滩。后来,又有部分撒鲁尔部民追随他们经天山南路进入青海,与第一批撒鲁尔部民会合,然后一路同行进入青海循化。一说早在元朝建立之前,以尕勒莽为首的部分撒鲁尔人随同西征获胜的蒙古骑兵辗转来到中国征战,于元太祖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年)攻占西夏的积石州(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都古城),然后永久定居在了中国。

之后的历史再无争议,因归化之功,撒鲁尔首领被元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明代受封为“百户”、“副千户”。清代“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了撒拉人新的统治结构。

新中国成立后,撒拉族被国务院认定为单一民族。现撒拉族人口已超过10万,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乡、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