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8世纪草原丝路对回唐关系及对外交往的影响
导语:浅析8世纪草原丝路对回唐关系及对外交往的影响唐代草原丝绸之路
文|鎧
编辑|刺猬
回唐关系的进一步强化
回纥与唐朝的关系十分复杂并且特殊,回纥汗国草原丝绸之路的命运也与唐回关系密不可分。
回纥曾是唐王朝统治下的羁縻政权,贞观二十年吐迷度遣使入贡,到了贞观二十一年正式在回纥各部所在的漠北草原设置六府七州。
“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州府皆置长史”,唐朝在漠北设置机构派遣官吏管辖,表明了唐中央对回纥诸部具有行政权利,此时的回纥诸部都是唐朝统治下所羁縻的地方政权。
回纥诸部请求开辟参天可汗道以便每岁贡赋,参天可汗道也成为回纥境内草原丝路的重要路线。回纥此时也参与唐朝的对外战争,助唐平定西突厥打通丝绸之路,东征高丽。
天宝三年,骨力裴罗遣使请求玄宗册封,回纥汗国建立,但仍处于唐朝赐贡体系之下。安史之乱是唐与回纥关系上的重大转折,也是唐朝与回纥汗国发展史上的转折。
唐失去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唐朝需要依靠回纥的军事力量平定安史之乱,最典型的就是两京的收复。
唐朝统治者为收复两京与回纥以兄弟相称,以丝绸利益诱惑,更允诺通婚。回纥人居功自傲,胡作非为而唐政府采取默许态度。
回纥汗国在这一时期掌握了更多二者关系的主动权,能够与唐分庭抗礼。泾阳之盟和突董事件的和平解决说明虽然双方存在矛盾,但同盟的基础更稳定。
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战马数量锐减,绢马贸易弥补了唐朝马政破坏,战马数量不足的问题,使得军事实力增强,这也是回唐同盟关系维系和绢马贸易进行的基础。
唐与回纥汗国经过多次军事合作,通过和亲建立起了更加稳定的“同盟”关系,安史之乱时,唐两京陷落,为平叛,回调边地驻军导致河陇地区军备空虚。
吐蕃人趁机攻占河西陇右大部分地区,阻断了连接东西的传统陆上丝绸之路,西域与中原王朝的联系被迫中断。
为保证唐朝对西域的统辖和经济政治上的联系,唐王朝不得不依仗回纥汗国境内草原丝绸之路的回鹘道,成为当时连接西域对外的唯一的通道。
为维护草原丝路西域部分的畅通,回纥必须将西域的控制权掌握在手中,主动请求和亲,咸安公主下嫁,回纥愿再度称臣。
回唐共同对抗吐蕃并争夺西域控制权,前后长几十年,最终维护了对西域的管辖和草原丝路的安定。
直至回纥为黠戛斯所灭,回纥人陆续西迁,回鹘道兴盛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被打破,回纥汗国的草原丝绸之路走向衰落。
回纥在交易的过程中不仅推动中国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等传播,也使得欧亚大陆上的珍宝、宗教、音乐、舞蹈、医教等传入中原各地。
中亚与西域的音乐丰富了唐代音乐,胡旋舞流行开来,东罗马的医术和杂技传入中国,胡人的衣着服饰,家具饮食也影响着唐人的审美和生活。
各类宗教陆续东传,摩尼教最为典型,中西间的交流推向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交往。唐朝的长安、洛阳、广州等地都发展成为知名的国际大都市,唐人与外国人在一起生活。
唐朝时对外交流在维度和广度上大大增加,交流也更具有双向性,是中外交往的高峰。
回纥草原丝绸之路的通畅也给唐带来不少的烦恼,众多的胡人聚集在长安,尤其不少是佯装回纥商人的杂胡和为回纥工作的粟特商人,他们资产丰厚善于经商。
虽然他们对唐与回纥乃至世界性贸易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但由于留居京师的回纥人太多,横行霸道违法乱纪,给长安和其他都市的治安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绢马贸易中,回纥人抬高马价,唐朝以高额价格购买回纥马,这种长期不平等的交易使唐政府财政困难,无力偿还,以劣质丝绸相抵。
双方不时有摩擦产生,甚至还需唐的和亲公主出面调停。由于回纥汗国对于中原经济关系上的依赖,回唐政治军事上的援助,为保证草原丝路的稳定,回唐之间的关系仍旧紧密。
总的来说,回唐的友好关系带来了草原丝路持续繁荣和畅通,加强了双方政治上的利益和文化上的交流,全面牵制了吐蕃,加强了自身政治军事力量。
回纥对唐朝的经济依赖性加强,联盟关系更加紧密,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唐边疆的稳定,分散了边境的军事压力。
与西域及西方的联系保证了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交流增强,“胡风”在唐境内盛行,小到服饰饮食,大到宗教艺术文学创作,无不浸染着鲜明的异域风格。
回唐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深受草原丝路之路的影响,同时再次反作用于草原丝路的稳定与繁荣。
对外交往的扩大
草原丝绸之路在回纥汗国的主动参与和维护下大大畅通,因而加强了回纥汗国与周边部族以及西方的人员交往和物质文化的交流。
回纥汗国时期的草原丝路也连接了蒙古高原东部契丹部落,加强了回纥汗国与契丹的交往与交流。
契丹本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杨富学曾考证出契丹起源于湟水和土河的传说与回纥的十分类似。
回纥汗国崛起后臣服于回纥。草原丝路的畅通更为回纥汗国管理与统治契丹提供了方便。
契丹作为回纥羁縻下的部族,既要受其监督还要承担贡赋,并受到回纥汗国的册封,直至九世纪中期,回纥被黠戛斯所灭才打破回纥对契丹的统治。
草原丝绸之路并未因回纥汗国的灭亡而消失,回纥时代草原丝绸之路为辽朝所继承,回纥汗国崩溃时期四散的回纥人继续从事东西间的贸易往来,行进在草原丝路上。
草原丝路仍在继续,保留着着大量回纥汗国时期的印记,受到草原丝路影响而发展的回纥汗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动力仍在蒙古高原上发挥着作用。
草原丝路的兴盛也使得回纥汗国的势力不再局限于漠北草原,而是南下与吐蕃争夺西域势力,趁机向塔里木盆地和中亚地区进一步扩张。
保义可汗统治时期,回纥汗国势力到达了鼎盛,西至高昌等地,东达临河,北至鄂尔浑河流域,南至天德军。
因此,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中西通道上的回纥汗国与中亚及中亚以西的地区交流甚广。
也基于当时回纥汗国与唐王朝特殊的“盟友”关系,保证了绢马贸易的需要和回纥发展商业走出蒙古高原。
草原丝路沟通东西方世界,回纥汗国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其在中西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安史之乱后是回纥汗国在草原丝路贸易驱动下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草原丝绸之路影响下,回纥汗国频繁的商贸活动丰富了欧亚大陆上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将中西间不同的文化相互传播交流。
在西亚、中亚诞生的不同的宗教信仰东传,并在北方草原上显示出勃勃生机。历史上,外来宗教先后由东南亚、欧洲等地传入蒙古高原,在北方草原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多元的局面。
中国的养蚕抽丝技术也西传至拜占庭,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直接影响了西欧的丝织行业,刺激了西欧城市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西欧文明和手工行会的进一步完善。
草原丝路的开通,也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与融合。像匈奴与突厥一样,回纥在西迁的过程中也不断与当地民族相融合。
粟特人等中亚民族也随着草原丝路不断东迁,对回纥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文明的交融与东西方民族新的发展历程。
在八世纪中叶至九纪中叶的一个世纪间,途经河西陇右的丝绸之路则被迫阻断。
当时仅存的草原丝绸之路回鹘道保证了从唐到回纥汗国再至中亚以西等地的商业路网的运行,丝绸、茶叶以及农作物、纸张等物品和商品得以顺利输出。
中西交往仍在继续,并未因为传统丝绸之路受阻而断绝,回纥汗国与草原丝绸之路则充当了中西交通史上最为重要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与回纥间的绢马贸易具有世界意义,它挽救了唐中期后日渐衰落的陆上丝绸之路。
至唐晚期,中原地区与回纥互市贸易逐渐由绢马贸易向茶马贸易过渡,回纥‘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回纥汗国受益于“世界性”的贸易,不断发展的商业带动了回纥汗国社会性质的转化,并在八九世纪大大加强了其在漠北草原的政治力量,草原丝绸之路是回纥汗国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回纥汗国的命运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