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镇的早茶,为什么比广州更猛?
导语:浙江小镇的早茶,为什么比广州更猛?浙江有没有早茶
游埠古镇吃早茶
三点钟开始的早茶
五六米宽的游埠老街,两侧排满了店铺,每一家都在门前屋檐下摆出了长桌,每张桌配一两条长凳两三张方凳,背靠背,脸对脸,坐满了人。
这条街有四五百米长,商铺过百,外边的桌子,加上室内的桌位,每桌多则四五位,少则两三位——粗略估计,少说也有一两千人。
游埠古镇航拍
他们都在吃早茶。我在用了半个小时,从兰溪城里赶到游埠镇。此时的时间,是9月下旬,凌晨五点半,天还没有亮。据说,来得最早的,已经吃了将近两个小时了。
几百年来,这个地方几乎天天这样。
来的路上,沿途人家门窗紧闭,路灯昏暗,连声鸡叫都没有。此时身后忽然有一位老汉,手里提着一个帆布包,低着头,飞快地走着。超过我十几米后,突然折返回来,说了一句:“我今年九十三岁,每天早上走五里路过来喝茶。”
语气里充满自豪。兰溪的朋友说,他这是急着去抢位置去呢,我们跟着就是了。
紧随其后,过了一座石桥,隐约听到有人声喧哗。过一拐角,忽见灯火通明、热气蒸腾,游埠老街已经座无虚席。
桥板斑驳,是晚清的老物件,已经一百多年,叫永福桥。
说起吃早茶,很多人以为是广州以及大湾区的专利。其实,在江浙的很多地方,也有同样的习俗。比如绍兴安昌、桐乡马鸣等等。
不过,与它们相比,每天凌晨三点就开始的游埠早茶,不仅时间更早,花样也更多。
一条街,一百多种小吃
老街上的铺子,大部分都卖吃食:豆浆、稀饭、包子、油条、馒头、发糕、馄饨、水饺、面条、粉干。各地标配的早点,这里自然都有,仅饼一类,便有烧饼、酥饼、麦饼、煎饼、葱花饼、干菜饼、雪菜饼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兰溪独有的特色吃食,如鸡子馃与肉沉子。
——鸡子馃是一种灌入蛋液的肉饼;肉沉子则是一种塞有肉馅的煮鸡蛋。
据说整个兰溪有三百多种风味小吃,而在这条街上,就能找到上百种。
但吃食再多,主角还是茶。
每张桌上,但凡坐定的,手里大都捧着个茶杯。茶杯各式各样,并不都是商家提供,兰溪朋友说,很多老茶客,都是自己带杯子来的,有些讲究的甚至连茶叶都自己带。他们其实吃的并不多,一两个酥饼,加根油条,也就差不多了,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且还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
每张桌子上,既有茶杯水壶,又有醋碟筷笼,茶叶与辣酱也都摆在一起。
“绿茶五元;红茶五元;老茶两元。”难怪每间铺子,明明是早餐店的格局,却都挂着茶馆的招牌。这个时候,外地游客还没来,喝茶的都是本地人。
这波起得早的茶客,基本都是老年人。他们虽然也摆了早点,但很少有埋头吃喝的,大多是双手捧杯,神情恬淡地看着铺子前经过的路人。
兰溪人会吃,是李渔影响吗?
早茶,应该是近些年的说法。依照老话,通常是叫“泡茶馆店”的。
在乡间,这实际上不能算是个好词——我母亲是兰溪人,老家范院坞,距离游埠只有七里路。对爱泡茶馆店的族人,她就颇有微词:“每日只晓得茶杯捧捧,一点生活也不做。”
说这话时,她已经在永康落户了。确实,相比人多田少、家家户户都得外出打铁打铜补贴日用的永康,兰溪人的日子过得是要懒散许多。
但我认为,这句抱怨,应该还隐藏着一种作为兰溪人的自傲。
洪峰来临的兰溪市区
永康位于浙江中部丘陵地带,世代穷苦,吃来吃去,不是洋芋番薯,便是霉干菜萝卜丝,稍微有点特色的,只是两种饼,一种无馅,一种肉馅。前者出门做手艺当干粮,后者赚到钱回乡显摆。永康也出好火腿,却只敢过年过节碎切了撮上几粒当作料,根本舍不得整块蒸了吃。
但在兰溪,却经常可以吃到大块的火腿。甚至有人还提倡,火腿本来就应该单独蒸煮,并且只能佐茶,不能下酒,否则就辜负了这一番腌制的真味。
说这话的,正是一位出自兰溪的人物,他叫李渔。
位于兰溪的李渔祖居
南京芥子园,李渔故居
作为戏剧家,李渔编剧,以结局圆满而著称——他从来舍不得让任何一位主角在自己笔下遭受委屈。我们可以发现,李渔有一条自己的逻辑:既然是才子,便有资格享受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爱园林、爱美女、爱鲜花、爱锦衣、爱美食。因此,戏剧之外,李渔理直气壮地追逐着各种类型的欲望,也将自己训练成了一位百科全书类的生活家,自然也是一位美食家。
李渔的老家在夏李村,距离游埠只有十几里路。读李渔的那些讲究的文字,很容易联想到游埠人做肉沉子。
据当地老饕介绍,别看小小一枚肉沉子,其实讲究不少:比如肉馅必须二肥八瘦,且得细切粗剁,不可成糜,不然口感软塌,毫无筋道;佐料有葱、姜、盐和绍酒等等,花样虽多,但调味宜淡不宜浓,否则便会抢了鲜蛋的清香;灌馅更是考验功夫,得先把生鸡蛋敲到茶盅里,用筷尖在蛋黄上戳个小洞,再将肉馅一点一点塞入,动作要轻,呼吸要稳,稍微毛躁,便会撕裂蛋膜,前功尽弃。
由肉沉子,我又会想起永康最盛行的小麦饼。其实就是一张摊面皮,豆芽、金针、萝卜、豆腐、千张、粉丝、煮蛋、白切肉,甚至还有冷饭团——永康与兰溪相距不到一百公里,邑人饮食的精细与粗犷,差别竟有如此之大。
有人可能说,游埠人对于美食的精益求精,是源自李渔的影响。但是,实际上,游埠早茶风俗的形成,比明末清初的李渔早太多了。
“游埠”的“游”从哪里来?
万历年间某天,有位孤身旅客,在衢州西门码头,登上了一艘商船。此人衣着破旧,容貌平凡,脖颈间还长了个小小的瘤子,混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不过,同坐一船的王士性听到他的龙游口音后,却露出了意味深长的微笑。
龙游城区
王士性,与徐霞客齐名的晚明大旅行家。一生游迹几遍全国,所到之处,对地方风物人情,广事搜访,悉心考证,练就了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他曾看见一个旅客上传,相貌平平,穿着寒酸,长着一个瘤子,但王士性便看出,这是个大手笔的巨商,猥琐与寒酸只是伪装,他是一位来自龙游的商人。
他在《广志绎》记述:“龙游商贾,其所贾多明珠、翠羽、宝石、猫眼类轻软物。千金之货,只一人自瞭京师,败絮、僧鞋、蒙茸、褴褛、假痈、巨疽、膏药内皆宝珠所藏,人无知者。”大致意思是,龙游商人专门贩卖珠宝之类,一个人携带着这些细软之物,藏在各种脏兮兮的物体中。
鸟瞰金华盆地附近
游埠与周边城市关系
正常情况下,这段龙蛇混杂的航程,应该会在游埠停靠一程;而那位乔装打扮的龙游巨贾,也一定会在老街上捧一捧茶杯。
所谓游埠的名字,就是因为龙游而得名。“游埠”的“游”,指的就是龙游:
明清商界,包括徽商晋商在内,有“十大商帮”之说,其中龙游商帮,便是其中之一。
龙游,是衢州下面的一个县,钱塘江的南源衢江,自西向东横贯过境。借此水路之便,邑人逐渐形成外出经商的谋生方式,发轫于南宋,活跃于明中叶,清乾隆年间最为鼎盛,境内长期有半数以上的人从事商贾,在珠宝业、印书业、屯垦业、长途贩运业都有重要地位,足迹东到沿海,南到福建,西到四川,北到北京,海外到日本、吕宋等地,因此还得了句“遍地龙游”的俗谚。
游埠,字面意思就是钱塘江航道之上,龙游过来的第一个船埠——老街边上的溪水直通衢江——故而素有“钱江上游第一埠”之称。
汽车普及之前,船运始终是最经济便捷的出行方式,而在浙江水路交通网上,兰溪堪称一大枢纽,溯江而上可至衢州,进而入闽赣;顺江而下可至杭嘉湖,进入太湖流域,号称“七省通衢”,每日都有数千艘船舶靠岸投宿。而这数千艘船舶中,有一大部分会将锚落在游埠上。
如此一个大码头,在此营生的船员与搬运工人数量之多可想而知。相比淮扬与粤式茶点,游埠小吃的口味普遍偏咸、偏油,价格也便宜许多,原因或许便来自于他们:卖苦力的汉子出汗多,容易饿,自然吃不得太清淡,更吃不起太贵。
游埠的航运码头性质,同样还能解释镇上吃食店的营业之早。行船人家,落帆起锚,候的是风和潮,行泊没个定数,再说只有人等船,哪有船等人?
等装货,等卸货,等搭船,等接客,等起风,等涨潮。总不能干等吧,抓把花生,泡壶粗茶。这一等不要紧,等出一个传承了几百年的早茶风俗。
撰文/郑骁锋
编辑/萧璇子
审校/大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