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胡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导语:胡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胡适

经常听到有人说,胡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百度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下的定义:通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特点: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那么,胡适先生符合这些条件吗?我们先看看别人认为胡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举出的事例。

(1)影视剧表现出来的胡适形象,比如:《觉醒年代》;

a. 影视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它跟本人形象并不能完全对等,其可信度完全取决于编剧、导演。

b. 影视往往为了突出一些人,贬低另外一些人,迎合观众,编造故事。

c. 编剧、导演主观上也会影响到人物的塑造,他会把自己的情感展现到自己的剧作上。

结论:以影视剧形象来佐证一个历史人物是什么样的,这不符合科学评价一个人的标准。

(2)主张全盘西化;

事件脉络:

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1923年,胡适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认为:”东西文化的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决不是‘连根拔去’和‘翻身变成世界文化’两条路所能完全包括。

1929年,胡适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正式提出“全盘西化”。

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胡适又以“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表示赞同。

1934年,胡适发表《说儒》,高度评价了孔子的地位。

1935年,十教授联名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反对“全盘西化”主张,胡适认为:我的愚见是这样的:中国的旧文化的惰性实在大的可怕,我们正可以不必替‘中国本位’担忧。他认为,如果我们自己的文化足够具有无价之宝,必能够禁得起外来文化冲击,经过科学文化淘洗就会格外发挥光大。

1935年,胡适发表《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再次澄清自己的观点,称自己曾主张全盘西化,招致诸多细琐的争论,不妨改作“充分世界化”;还用自己穿长袍、写汉字指出事实上做不到“全盘西化”;并表示不会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况且西洋文化确有不少的历史因袭的成分,我们不但理智上不愿采取,事实上也决不会全盘采取。”可见胡适用过的“全盘西化”一词并没有严格的学术意义,其真实意图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结论:通过这个事件脉络,我看不出这种观点有什么问题,我们总不能闭关锁国吧!清朝末年也曾有“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且我们儒家文化里面本身就有包容性,这已经被历史多次证明。

(3)提出“废除汉字”;

1922年,钱玄同在《注音字母与现代国音》一文交代了新文化运动中欲求“汉字革命”而致“废灭汉字”的这种态度产生的源起。也就是说,“废除汉字”是钱玄同首先提出来的,这跟胡适没有关联。不知道为何别人把这个观点强加到胡适头上。而且,胡适对“废除汉字”一直持反对态度,他说:

“你们这种不通汉文的人,不配谈改良中国文字的问题。必须先费几年功夫,把汉文弄通了,那时你才有资格谈汉字是不是应该废除。”

p.s. 胡适一向温和,从这个口气中也能够看出,胡适对废除汉字是极其反对的。

(4)胡适是“投降主义者”;

认为胡适是“投降主义者”,来自于胡适在抗日战争初期,曾主张放弃东三省,对日讲和,待将来时变,因为胡适当时认为中日差距太大,缺乏信心。

但是后来一旦胡适认为他先前主张不可能的时候,他就立即是一个坚定的抗日主义者。

a. 为了获取美国的援助,胡适临危受命,成为“书生大使”,在四年的驻美大使期间,殚精竭虑,多次发表演讲,争取美国的理解;

b.日本为了抵抗胡适,派了三个大使来对付胡适,足见对胡适的重视;

c.有学者认为,珍珠港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胡适所造成的,他们认为原本美国跟日本是可以避免战争的。

(5)反动派帮凶,文化买办。

很多人这样说,可能是想说,你看,你胡适不是一心一意的站在反动派那边吗,连他们都骂你。但是这不恰恰体现了胡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吗?

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定义来看,这些事例不但说明不了胡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反而可以说,你胡适之真是太傻了,你明知道这些观点会招人骂,洗都洗不清,你还这么固执。

所以,我实在搞不懂,那些信誓旦旦说胡适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人,到底是有哪些实证,来支撑他的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