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

导语: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比较开放的时代之一,至少对女性来说,比其他朝代要更有包容性。

也许是因为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原因,唐朝历史上的才女也比较多,一代女相的上官婉儿就不说了,民间也有“唐代四大女诗人”之称,她们分别是薛涛、鱼玄机、刘采春,以及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李季兰。

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

女童吟诗

李冶(不是李治),字季兰,从小就生得极其漂亮,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天赋。

但是,她的父亲不仅没有高兴,反而常常感叹,她觉得这个女儿长得本身就过于美艳,若是再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将来一定会带来祸患。

这一年,李季兰刚刚年满6岁,她父亲抱着她在庭院中赏花,这时候一颗含苞未放的蔷薇映入眼帘,于是父亲便指着蔷薇,让李季兰即兴咏诗一首。

李季兰稍加思索,便出口成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小季兰咏完诗句,便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父亲,期望得到父亲的嘉奖。

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

谁知道,父亲听完她的诗,没有表露出丝毫高兴的情绪,反而皱紧了眉头。

小季兰的母亲见状,便出口打圆场,对丈夫说:“咱们女儿出口成诗,将来必然是一大才女,你还不夸奖两句!”

小季兰的父亲叹了一口气,对着妻子道:“咱们女儿的才华我当然知道,可是你看看她吟的是什么诗?‘架却’谐音‘嫁却’,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的心绪烦乱,将来长大后必然为失德妇人!

《唐才子传》: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34;其父见曰:&34;

季兰的父亲认为此诗不祥,代表着女儿今后的人生必然坎坷,于是有心将她引入正途,希望她能清心寡欲

于是,在小季兰11岁那年,她的父母便不顾她的苦苦哀求,将她送到了玉真观出家为女道士。

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

“社牛”李季兰

也不知道李季兰的父亲是咋想的,竟然让小小年纪的她入了道观,要知道唐朝时期风气开放,连道观也很难免俗。

当然,我们不排除在唐朝时期也有很多潜心修道的真道士,但是自从太平公主、杨玉环等人入道之后,整个唐朝的“修道”风气就变了。

比如比李季兰更出名的鱼玄机,就是其中佼佼者。

李季兰入了道观之后,失去家人的约束,从此彻底放飞了自我,与当世众多才子都有非常不错的关系。

因为李季兰本身姿色出众,又是少有的女中才子,生性浪漫,很快成为了才子佳人中的名媛。

当时超然物外的茶圣陆羽、高僧皎然均与她兴趣相投,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关系匪浅,还有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都是她的至交好友。

其中,李季兰与皎然还留下了一段佳话。

皎然俗家姓谢,是东晋谢灵运的十世孙,科举落榜后出家为僧。

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

经过熟人互相介绍之后,李季兰被皎然的满腹才华所吸引,于是写了一首诗去试探皎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皎然一见书信,便知李季兰的心思,但是他是真正的出家人,禅心坚定,于是同样用一首诗回绝了李季兰。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李季兰之所以如此社牛,与她放荡的性格是脱不开关系的,《唐才子传》中就这样评论:“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

上面还写了一个小故事,李季兰当时与众多文人一起在乌程开元寺聚会,听说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也就是俗称的“疝气”,于是李季兰见到他本人之后,就随口一句“山气日夕佳”,讥笑他的疝气。

而刘长卿能进这个圈子,当然也不是好惹的,他随口回应道:“众鸟欣有托。

“疝气”对男性而言,是对女子比较难以启齿的一种疾病,李季兰当众用陶渊明的诗来调笑,也难怪刘长卿同样以陶渊明的诗回敬。

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

李季兰之死

在李季兰名誉京城之后, 唐代宗也听说了这么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道士的名声,于是让人将其召入宫中,想见一见她是否有传闻中的那么有才华。

然而,李季兰此时早已经徐娘半老,风华不再,代宗虽然欣赏她的才华,将她留在宫中月余,却并没有其他的交流,最后只是赏赐了一些财物便遣返回家了。

在离开宫中之后,代宗还称赞她是一个“俊俏的老妇”。

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

唐德宗时期,陇右节度使朱泚(cǐ)于泾原兵变之后僭越称帝,并试图杀死唐德宗。

在这期间,跟政治毫无关系的李季兰曾向称帝的朱泚献上过几首贺诗。

朱泚叛乱被唐德宗扑灭之后,唐德宗听说了此事,龙颜大怒,下令将李季兰乱棍打死。

一代才女就这么凄惨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

女子无才便是德

中国历史上其实并不缺乏才女,但是这些才女的婚姻大多不幸,于是便有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强加的精神枷锁。

就比如李季兰,因为6岁时期的一首诗,便被亲生父亲认为今后无德,这还是在开放的大唐,要是在其他时代,她的遭遇是否会更惨?

若是父母不将她送入道观,她的人生是否会正常嫁人生子,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

6岁女童吟诗一首,被父亲认为长大后必然失德,结果果然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