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在京西古道边 老舍遇见马致远

导语:在京西古道边 老舍遇见马致远

洁白轻盈的云雾从西山顶上垂下,在山间飘飘荡荡。夕阳西下时,宁静的东马各庄,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一场大戏,正在这个京西古道旁小山村里上演。“戏院”是一个乡村民宿小院中的大厅,民宿由村里废弃的学校改建,大教室改造成了大厅,搭起舞台,摆上一排排的八仙桌和宽条凳,宽敞的礼堂,就变身一间古典的戏院。

来自北京市曲剧团的彭岩亮,最后打理了一遍服装和道具,隐隐约约的钟声就敲响了。大戏开幕,彭岩亮扮演的常四爷,和扮演王利发、松二爷等角色的演员们,从大厅一侧出发,一路小跑散入观众之中,摆满了桌子的观众席,就是这场大戏的舞台,而坐在桌子旁的观众们,仿佛真的置身于茶馆中,那些百年前的人物和故事,穿越时空,走出舞台,走近人们的身边。

在京西古道边 老舍遇见马致远

在门头沟山间小院上演的“小院有戏”。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古道村庄里,开启一场文化之旅

门头沟有什么?煤炭、大山、永定河,这些熟悉的词汇,是多数人对这个京西郊区的普遍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茫茫群山和滔滔长河之间,藏着数万年的人类生存史和数千年的文明史。

王平镇,京西深山区与浅山区的交汇处,也是永定河最后告别大山、流向平原的驿站。过去千年中,往来的人们沿着京西古道,在这里相逢、交流,然后又各自上路,只把传说和诗句留给后人。

东马各庄村,就在交汇点一侧的山腰间,永定河在山下流过,千年京西古道从山后穿过。仅隔着一座山头的另外一个村庄里,有一座小小的山间四合院,深藏在村落之中,门前有小桥流水,院中有古木成荫。相传七百多年前,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曾居住在这里,还在这里写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词句。

文化,是京西之旅中不可错过的风景,门头沟有北京最多的古村落,最多的历史文化名村,最多的不可移动文物,最长的京西古道。但无人知晓的文物和历史,只是深山中籍籍无名的普通村庄、史书中深深埋藏的枯槁文字。在传播极度发达的二十一世纪,门头沟的人们,还在为改变人们刻板的印象而努力。

“我们有最丰富的文物,有最久远的历史,最深厚的传统,可人们还是觉得,这里只是产煤的地方。”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凡说,“这些年,许多人渐渐改变了对门头沟偏远的刻板印象,但仍然缺乏对这山水京西的真正了解。门头沟区以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为发展战略,在这场小院里的大戏中,我们想给大家呈现一个内容丰满、多姿多彩的别样门头沟。”

大戏看北京,走进山水村庄之间

彭岩亮不是第一次到京西的大山中演出,作为北京曲剧团演员队的队长,他对北京的山水人文,了解得比常人更多。但即便如此,他也很少真正走进京西的村庄和小院里,近距离感受千百年流传的文化。

在京西古道边 老舍遇见马致远

《茶馆》走进门头沟大山中。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曲剧是唯一的本地剧种,起源于曲艺表演,形式和京剧等完全不同,不论是扮相还是唱腔,也更加生活化,多有体现市井生活的剧目。曲剧原本叫曲艺剧,上世纪五十年代,由老舍改为曲剧。

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曲剧团开始将老舍的《茶馆》改编为曲剧剧目,后来又加入沉浸式表演,二十多年中,已经成为北京的经典曲目。

小院,是“门头沟小院”,这是门头沟打造的一个精品民宿品牌,每年都会按照评定标准,评选出符合条件精品民宿,并冠以“门头沟小院”的名号。“这两年,国家提出了重点项目牵引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而在北京的文化建设中,大戏看北京则是重要的一环,我们想,大戏其实也可以走进小院,和我们精品民宿品牌门头沟小院结合起来。”朱凡介绍。

位于东马各庄的小院,是精心选择的首演地,“这里是山区,但又不是深山区,不算远也不算近,周边有永定河、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等,人们来这里比较方便,却又能够感受和城市完全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

西山云起时,一场大戏开幕

彭岩亮是曲剧团的新一代年轻演员,在大戏院里演出过无数次《茶馆》的他,在接到乡村小院的演出时,仍然有些意外。

为了这场小院中的大戏,他们从两个月前开始准备,设计场景、准备道具、在演出中加入本地特色的内容……首演的那一天,他们从清早到达小院,就开始忙碌,布置戏院、彩排节目,甚至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座山中的乡村小院。

下午五点,开场钟声响起,声音轻柔而悠远,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演员们一路小跑,不是奔向舞台,而是散入台下的观众席中,就好像一座真正的茶馆开张,茶馆的老板站在大堂的一角,跑堂的伙计来回忙活,故事中的茶馆客人,和看戏的观众们融为一体,宽敞的大堂里人声鼎沸,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看客。

在京西古道边 老舍遇见马致远

演出开始了,一时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看客。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身处故事中,仿佛又远远旁观的观众,总会因为演员们的互动而沉浸在故事之中,忘了今夕何夕。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提醒着人们身处何事,在增添的新唱词中,一个身穿白衣的年轻人,施施然登上舞台,一个茶馆里真正的舞台,京腔的曲调,唱起一首国风歌曲。

这是为“小院有戏”专门打造的主题曲,“来往处一间客栈,寻觅这世外芬香……”唱歌的年轻人,来自国风音乐团队“一颗小葱”,是一位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刚刚四年多的年轻人,名字叫风笙,在学校里,他是京剧老生的学习者,在舞台上,他又是国风歌曲的演唱者。和以往不同的是,他还是《茶馆》里的“客人”。开场时,他就坐在前排,一身白衣,仿佛一位旅行的汉服爱好者,直到他登台开口,人们才忽然意识到这场戏中的戏、曲中的曲……

四十五分钟的大戏,只演出了第一幕,传统的故事,熟悉的人物,沉浸式的表演,演员和观众的互动,穿插其中的特殊曲目,让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变得模糊,演员们鞠躬谢幕的时候,开场的钟声仿佛还在耳边,茶馆里的故事似乎刚刚开始,人们还没有回过神来……

草坪音乐会,随着山风一起呼喊

《茶馆》里的故事告一段落,但这场小院里的大戏刚刚过半,更激情和热烈的表现,在《茶馆》外的院子里开启了。

首场演出的民宿,是东马各庄废弃的学校改造而成的,有宽敞的大厅和宽阔的草坪,“我们为首场演出设计了很多环节,有传统的大戏,也有时尚的草坪音乐会。”朱凡说,“草坪音乐会是城市里常见的表演形式,但实际上,在乡村,有更多适合的场地和环境,此次我们根据不同风格的演出,选择了‘门头沟小院’中同时具备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一家,想要告诉人们,京西的大山中,不只有深厚的文化,也有时尚的潮流。”

走出室内的“茶馆”,走进四面民居合围的宽阔场地,西山的云雾已经隐没在夜色中,明亮的镭射灯照亮了草坪和草坪上的人们。

在京西古道边 老舍遇见马致远

草坪上的乐队已经准备就绪。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乐队准备就绪,观众站满草坪,熟悉的《海阔天空》开启了音乐会的序幕,尽管准备了一排排的座椅,但没有人坐着,所有人都在草坪上起舞、歌唱,这是属于狂欢的时间。当上百人合着音乐高唱的时候,浩荡的山风也失去了声音。

还没来得及卸妆的彭岩亮,一边和同事们收拾场地、道具,一边远远眺望草坪上的人们,风笙在如雪的白衣上,套了一件外套,静静地站在一侧,凝望着高歌的人们。

大戏的“导演”朱凡,也站在人群里,默默地计划着未来的演出。这场京西古道旁,老舍与马致远的相逢,经典和时尚的冲击,渐渐进入尾声,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但小院里的大戏才刚刚开场,他们还为更多的小院设计了不同的演出,就在即将到来的五一,以及未来的端午、暑期、十一等节日,这些大山深处的古老院落,在纷呈的大戏中,渐渐变得不一样了。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郭薇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