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技防“双保险” 筑牢地质灾害“防护墙”
●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春华
我市位于四川盆地丘陵向山地过渡地带,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多发区。随着今年汛期临近,地灾防治“大考”又将到来。
4月26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眼下各地严阵以待,不断织密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网,加快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整治,筑牢地质灾害“防护墙”,坚决守护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高度重视做好防地灾各项准备工作
据悉,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不稳定斜坡和崩塌(危岩)为主。经排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地灾隐患点1514处,其中滑坡1198处,崩塌316处。按区域划分,顺庆区22处、高坪区64处、嘉陵区16处、阆中市277处、南部县114处、西充县166处、仪陇县592处、营山县188处、蓬安县75处。
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责重如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印发了《南充市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地质灾害防治重点、防范措施以及防治责任进行了明确,进一步将责任亮在明处,把工作落到实处,坚决确保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召开了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推进会,对全市地灾防治工作进一步细化调度,督促各地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好地灾防治主体责任,要求九县(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加强统筹调度和督导检查,做好汛期防地灾各项准备工作。
全面覆盖地灾隐患点监测无遗漏
在南部县碑院镇文峰村,已经退休的胡清平并没有闲着,饭后总要到附近的龙背石山上走走看看。当过多年村干部的他,同时还是一名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龙背石山就是他的“战场”。
文峰村靠近碑院镇场镇,龙背石山就在场镇背后,存在较大规模滑坡隐患,是市级重点监测点。
穿上黄胶鞋,拿着小喇叭,有时还会带上一面锣,用脚一步一步走遍龙背石山最险要的地方。胡清平当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已15年,尽管山上每一处犄角旮旯他都了如指掌,但日常巡检已经成了他的习惯。特别是下雨天,每天都要在重点区域来回查看好几遍。
上山下山,路程并不短,即使是冬天,往往也能走出一身汗。而到了夏天,一趟走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对此,胡清平早就习以为常,并不觉得辛苦,“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那是天大的事情。”胡清平告诉记者,隐患点附近装有监控设备,可直接往县上传输情况,实现了人力、科技监测“双保险”,自己心里也更加踏实。
胡清平只是我市众多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中的一员。按照要求,全市151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每处至少配备了一名监测员,确保各个隐患点全覆盖、无遗漏,有效擦亮了全市地灾隐患监测“千里眼”。
积极“备战”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我市已连续14年无人因地质灾害伤亡。
气象预测,今年6至8月的雨量较常年偏少,但极端天气可能增加;9至11月气温较常年偏低0.5℃左右,降雨量较常年偏多1至2成。综合分析判断,2023年我市汛期地质灾害仍将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其次为不稳定斜坡。南部、仪陇、营山、阆中等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防范胜于救灾。今年,全市上下围绕“不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目标,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地灾防治按下“加速键”。
市级层面,今年我市已争取中央地质灾害专项补助资金3768万元,对31处地灾隐患点开展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开展2个县级斜坡地质灾害隐患详查,开展6个重点1:10000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对16处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
同时,各地积极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宣传和演练。
3月29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南部县委、县政府联合举行了突发地质灾害暨森林防灭火实战演练,共有专业队伍及镇村干部群众130余人参加。演练模拟南部县老鸦镇柏林村夜间发生岩石“崩塌”地质灾害、洪湖社区突发森林“火灾”,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过紧急组织救援,成功撤离并安顿好群众。演练全过程紧张有序、组织有力,取得圆满成功,有效提升了组织协调和应急救援能力。
南部县还邀请省上专家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暨气象信息员培训。县自规局与各乡镇责任人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提高了各乡镇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和责任意识。
营山县于日前开展了2023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模拟山体“滑坡”威胁村民和行人、车辆的安全,经紧急调度力量开展应急抢险救援,成功转移了“受威胁”群众。通过演练,有效提升了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能力和人民群众自救逃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