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为什么会存在八百年
周朝为什么能存在近八百年?西周时期,周天子靠诸侯分封制和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集中王权,强化统治,和东周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弱,靠着象征意义和诸侯之间的平衡,继续苟延残喘,得以继续延续周朝。周朝所谓的八百年江山,其实是有很大水分的。因为在这八百年当中,周王室能够真正辖制整个天下的时间,也就两百多年而已。
周朝的历史,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西周,在西周时代,周王室大概还能控制住整个天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是后来的东周。而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在春秋时代,周王室已经基本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至少那些强大的诸侯国,已经彻底独立了出来,自身事务完全不受周王室的控制。但同时,此时的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大家在面子上还是要尽量尊敬周王室。
而到了战国时代,此时的周王室,就相当于是比较弱小的诸侯国了。那些强大的诸侯国,就连面子工作都懒得做的。此时周王室还能存在,也只不过是因为曾经天下共主的身份,所以那些大的诸侯国不会灭他而已。但要说天下是他的,那就太扯了。
至于说为什么周朝能够存在八百年而不亡,这就涉及到周朝的复杂历史了。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简单来回顾一下周朝的历史。答
商朝末期,在周文王姬昌的领导下,周国开始逐渐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昌继位之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联合支持自己的诸侯国,先是将反对自己的诸侯国给一一铲除了,然后发兵四万五千人攻打商朝,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的十七万大军,将商朝给消灭了。
公元前1146年,周武王以其先祖曾居住在周原,于是以周为国号,建立了周朝,定都于镐京,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随后他发兵消灭了那些不服从自己的诸侯国,然后对天下进行了重新分封,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功臣都被分封为诸侯,当时一共分封了多达71个诸侯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姬姓诸侯国。
周武王分封的意图在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也就是说让自己人作为诸侯,拱卫中央安全,这里所说的自己人,除了周王室成员之外,当然还有姜子牙等异姓功臣。当然了,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周武王还分封了一些商朝王氏后裔为诸侯王,其中以帝辛之子武庚最为著名,武庚颇有威望,周武王便将其封在朝歌,以此笼络人心,为了监视他,周武王又在周边分封了三个诸侯,即管叔、蔡叔、霍叔,史称三监。
总的来说,周武王实施分封制的时候,各诸侯国的管理者既是君主又是周朝的忠臣,双方关系和谐共处,互为依靠。
事实上,周武王实施分封制,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之所以能推翻商朝,靠的就是大家的帮助,他怎能背信弃义呢?
因为是被迫实施分封制的,周武王晚年对此十分担心,他的担心之一是同姓诸侯不能和平相处,担心之二在于异姓诸侯及商朝后裔不服从中央管理。
但是,还没等周武王采取措施,他就在建立周朝的第三年去世了,他幼小的儿子子诵继位为王,史称周成王,周公旦作为周武王最优秀的弟弟,又是开国功臣,得以成为辅政大臣。
然而,就在周成王继位后不久,就爆发了诸侯叛乱,在武庚的蛊惑下,管叔、蔡叔和霍叔因为不满周公旦成为辅政大臣而率军攻打周朝,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旦以雷霆手段将其镇压,还将武庚给杀掉了。三监之乱虽然对周朝没有造成大的杀伤力,但至少证明分封制就是个定时炸弹,谁要是对中央感到不满,都有可能发起叛乱。
三监之乱后,周朝在周公旦的治理下,开启了一段治世,史称成康之治,周朝国力得到极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诸侯皆听命于中央,帮着周朝军队南征北战,将四方蛮夷都给征服了。
周公旦执政期间,还干了两件大事,其一是将首都迁往成周,使得周朝对天下诸侯的控制力大大加强;其二是制礼作乐,制定了各种法律及道德规范。
尤其是礼制的建立,对周王朝的统治很重要,周公旦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于奴隶制上层建筑的规范,使得周天子的地位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这也是后来诸侯王不敢随意消灭周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说,周公旦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诸侯就是小宗;而在各诸侯国内,君主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就是小宗,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宝塔式结构,周天子是最上层的塔尖,如果哪位诸侯敢取代塔尖,那其他诸侯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周成王之后,周朝又经历了昭穆时代,国力突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西北戎狄的兴起,在长期交战中削弱了周王室的实力,此起彼伏之下,天下诸侯的实力却在增强。
到了周厉王继位后,为了对付戎狄,国家连年征战,为了聚敛钱财用于战争,周厉王对百姓横征暴敛,比如他任用荣夷公主政,荣夷公提出了很多垄断经济措施,其中一项是将山川菏泽的产物都收归国有,不许百姓进山狩猎、下水打渔,很多百姓因此失去了生计。
时间长了,就饿死了大量百姓,百姓们为了自保,开始发起叛乱,其中以前841年发生的国人暴动最为著名,周厉王差点没被杀死,最后逃到了彘(今山西霍县)躲起来,朝中则由召穆公虎和周定公负责处理朝政,史称共和行政。
到这个时候,周朝社会矛盾激化,周王室威信、实力大为削弱,而许多诸侯国则在逐渐壮大,双方维持了表面的和平,但危机已经显现出来了。
周厉王去世后,其子周宣王继位,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他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宣王中兴,但社会危机并未解除,北方少数民族越发强大,而诸侯国中也开始出现一些叛乱。比如说,楚国就是个不安分的主儿,最初只是个子爵国,后来逐渐吞并周边小国,变得强大了,便向周天子索要更高爵位,在遭到拒绝之后,竟然自称为王,周宣王为此很是恼火,就发兵攻打楚国,差点将楚国给灭掉了。
其实,楚国就是其他强大诸侯国的缩影,在自身实力变强之后,就不满足于现状了,只不过其他诸侯国不像楚国这么狂妄,敢自称为王而已。
到周宣王执政晚期,已经出现了很多强大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国君可以自主地选择继承人,而不是通过周天子来指定,已经是当时的惯例了,周天子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只是在各诸侯选好继承人之后,发一道旨意下去而已。
但是,周宣王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干涉鲁国继承人的选择,以武力强立鲁孝公,这就让鲁国及其他诸侯国感到十分不满,但因为那时候周朝中央军还算是强大,所以都隐忍下来了。
后来,周宣王有不断攻打条戎、奔戎、西戎等西北戎狄,但经历了几次惨败,中央军实力大减,各诸侯国不再畏惧周朝了,周朝的统治地位被极大削弱。等到周幽王继位之后,周朝只能勉强在名义上成为天下之主了,甚至小小的申国都不把周朝放在眼里。
前779年,周幽王在对西北戎狄发起了几次战争,但都战败了,而且损失惨重,周王朝岌岌可危。
前771年,周幽王废黜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这让申侯感到十分不满,于是联合缯国与犬戎攻打周朝,将周幽王给杀死了,西周自此灭亡。
西周从前1046年建立到前771年灭亡,共12为君王275年国祚,它灭亡的原因一是西北少数民族的骚扰,二是诸侯国的野蛮生长,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周朝,对周朝的统治也感到不满,所以并不那么忠诚。
02,春秋五霸。
西周灭亡后,按道理来说就该改朝换代了,但问题是谁来当天子呢?
事实上,除了周王室大宗后裔之外,谁也不行,因为哪个诸侯敢僭越当天子,其他诸侯国肯定不服气,势必会联合起来攻打他。那怎么办呢?当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将其他诸侯国给灭掉了,再动当天子的念头,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于是,在周幽王被杀之后,郑、卫、晋等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为了躲避戎狄的骚扰,周平王将国都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由此而来。
虢公翰等诸侯对此感到不满,于是拥立王子余臣为王,史称周携王,东周二王并立的局面就此形成,前后长达二十年时间,直到前750郑庄公杀周携王为止。
二王并立这件事,充分显示出了周王室的衰落,以及诸侯们的野心,周平王作为一个傀儡天子,除了身上流着王室的血液,以及拥有数量有限的土地之外,没有半点实权傍身,这也意味着东周王朝一开场就是个被供奉起来的牌位,随时都有可能被推倒。
周平王去世之后,儿子周桓王继位,他对郑庄公把持朝政感到不满,于是带着仅有的一点军队攻打郑国,结果反被郑庄公击败了,自己的手臂还被射伤了,周天子的权威由此彻底丧失,得不到任何诸侯的尊重,礼崩乐坏也由此开启。说白了,权力是由实力决定的,当周天子丧失实力之后,自然只能任人宰割了,而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的礼制,也成为了一张废纸。
因为周王室逐渐衰弱,诸侯们开启了争霸天下的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中的春秋时期,大诸侯国开始逐渐吞并周边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开始锐减,谁变得强大了,谁也召开诸侯国大会,将自己选为霸主,让其他诸侯国听命于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先后诞生了五位霸主,即齐晋秦楚宋,一说是齐晋楚吴越,但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证明天下诸侯为了争霸,开始相互攻伐了,而他们的终极目标,自然是消灭其他诸侯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甚至取代周朝成为天下之主。
那么,为何周王室一直能够存在呢?
在各诸侯国相互攻打的时候,周王室的土地也逐渐被其他诸侯国逐步蚕食,周王室的影响力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成为只要谁想灭掉它,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地步。
当然了,我是从纯军事角度而言的,但从政治上来讲,周王室的地位却坚若磐石,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敢轻易灭掉周王室,不然其他诸侯国就会联合起来攻打他。当时诸侯相互混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一直保持强大,不然也不会有春秋五霸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谁要是取周天子而代之,以此来号令其他国家,那可真就是找死了。
事实上,对于各诸侯国而言,周王室不但不能灭,还必须在名义上服从周王室,有啥事要去报告一下,还要继续向周王室进贡,这样才能将自己变成正义之师,并打着维护周王室的旗号去征伐其他国家,等到自身实力强到其他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击败了,那就是取代周天子的时候了。
春秋五霸中,就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周王室得以存活下来,各个国家相互攻打,攻占对方的土地和人口,其目的就是为了做到一家独大。
从前771年东周建立,到前403年三家分晋为止,被称之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是周朝各诸侯国优胜劣汰的过程,期间发生了很多有名的故事,比如吴越争霸中的的勾践,他通过卧薪尝胆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等等。
03,战国七雄。
随着三家分晋,周朝出现了七个强大的国家,即齐楚燕赵韩卫秦,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国家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但也都是这七个国家手中的棋子,只能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求生存。
至于说周王室,只能偏安于周王城,土地面积狭小,人口也很少,完全没有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竟然还发生了一次分裂。
在周王室内乱和韩、赵两国的干涉下,周王城被分裂成两个小的诸侯国,即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周王只剩下一个王宫可以居住,位于东周公国境内,周王自此寄人篱下,成为孤家寡人,真是惨不忍睹。
因为周王室已经衰弱到没有任何土地了,保护他的东周公国又太弱小,因此各个诸侯国各奔不把它放在眼里。
也就是说,周王已经名存实亡了,各诸侯国与其灭了它,给人以攻打的口实,还不如先去消灭其他诸侯国,将自己发展壮大再说。在战国七雄当中,野心最大的要数秦国了,秦国一直都有东出六国统一天下之志,甚至出现过秦惠文王称王的事件;当然了,强大的齐国也是不甘人后的,齐威王在田忌和孙膑的辅佐下称霸东方,也曾自称为王。
七个国家中,魏、齐、楚、赵先后称霸,但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强大起来,与六国的差距也慢慢拉开。
秦武王时期,曾一度打算灭了周朝,他一路打到周王城,结果在与人比赛举龙文赤鼎时被砸成重伤,后来不治身亡,周朝因此躲过一劫。
当时的周朝天子是周赧王,他是周朝最后一任国君,在位长达五十九年。
周赧王是个有志向的人,曾联合诸国攻打秦国,为了达到目的,他在东周公国境内向老百姓借钱,结果六国根本不搭理他,他借的钱也被消耗完了,因此欠了很多债,债台高筑这个词也由此而来。因为周赧王不听话,秦国就出兵将他赶到了西周公国,后来西周公国因为参加合纵伐秦之事而得罪秦国,秦昭襄王于前256年出兵将西周公国给灭了,三十六城共计三万人口都被秦国所得。
同一年,周赧王也因病去世了,东周公国的国君惠文君代理天子职权,他与儿子昭文君都有雄心壮志,试图联合六国抗衡秦国,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还得罪了秦国。
前249年,秦王政派遣吕不韦攻打东周公国,将其给灭掉了,周朝的祭祀由此断绝。
秦国之所以敢连续攻灭东周公国和西周公国,从而将周朝彻底灭掉,还在于当时秦国就是最强大的国家,并且秦国还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来抗衡六国,比如远交近攻之策,就是十分成功的,使得秦国一直出于不败之地。
一直到秦秦王政继位之后,终于发起了六国的总攻,在十年间将六国全给灭了,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朝,战国时期也就此结束。战国时期的时间是前475年至前221年,是春秋时期的延续,这一时期是各诸侯国的最终决战,而随着秦国的脱颖而出,周朝的灭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公元前11世纪,随着那场著名的牧野之战结束,商朝正式覆灭,周朝正式开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周朝开国的时候,面对的情况其实很复杂。一方面,当时生产力有限,继续施行分封制,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另一方面,周朝虽然战胜了商朝,但还是有很多原本臣服于商朝的诸侯国,依然存在着。
所以,周朝开国之后,周王室也只能继续实行分封制。而且,在分封的过程当中,周王室不但要封那些有功于自己的功臣,以及周王室的亲属。就连那些很多前朝的势力,也需要被分封。
比如说,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宋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分封出来的。而第一代宋国国君,其实并不是周朝的开国功臣,而是商纣王的亲哥哥。
之所以要封这位宋国国君,主要也是为了安抚那些前朝的势力,希望他们不要闹事。总之,周朝开国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大家承认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在这个基础上,其他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商量的。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周朝开国了。但同时,当时的周朝,能够直接控制的国境,其实也就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至于那些诸侯国,其实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周王室。很多地处偏远的诸侯国,甚至连进贡都懒得来。
但同时,相比其他诸侯国来说,此时的周王室还是很强大的。至少在西周时代,周王室本身就是最强的诸侯国。放眼整个天下,也再难找出任何一个其他的诸侯国,地盘能比周王室更大,军队能比周王室更强。也正是因为自身够强,所以周王室才能压制住其他的诸侯国,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西周的第一位实际天子,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周武王姬发。而在周武王之后,接下来周朝又先后传了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等几位天子。这几位周天子在位期间,周朝的历史其实和其他朝代极为类似。
比如说,周成王在位期间,因为他爹周武王去世比较早,周成王是少年即位,所以就得找个人来做摄政王。而这位辅佐周成王的人,就是历史上那个大名鼎鼎的周公。历史上真实的周公,会不会解梦不好说,但治国辅政确实是一把好手。
既然有了摄政王,那下面自然也有不服管的大臣。周成王在位期间,以纣王儿子为首的一大堆前朝旧势力,联合了周王室内部的几个大官,进行反叛,但最后还是被周公给镇压了下去,有惊无险。
再之后,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负责休养生息,周昭王和周穆王,负责对外扩张。到了周穆王后期的时候,周王室的实控范围,基本上达到的顶点,那些不服管的诸侯国,也基本被打服了。但同时,之前几代人积攒的国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开始准备盛极而衰。
所以,自周穆王之后,周朝开始逐渐走了下坡路。虽然也出现过周宣王这样的中兴之主,但还是无法阻挡王朝下行的命运,和其他王朝没什么不同。就这样,吃了一百多年的老本之后,到了周幽王时代,周王室内部已经是内忧外患,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在民间传说当中,周幽王在位期间,宠爱了一个叫褒姒的妃子。为了搏美人一笑,周幽王多次点燃御敌用的烽火台,洗刷诸侯。等到西边的戎狄真的来了之后,诸侯们反倒是不来了,所以最后,周朝王都被攻破,西周也就算是亡了。
但是,根据史学家考证,历史上这段历史的真实模样,可能和民间传说截然不同。真实的情况,可能没有褒姒,也没有什么烽火戏诸侯。真实的情况是,周幽王在位期间,面对国家下行的问题,本来想通过对外战争的方式来解决。但结果却反倒打了败仗,导致周王室精锐尽丧。
恰在此时,周幽王家里又出了大变故。因为种种原因,周幽王废了他的王后,而且还废了太子。如果这位王后出身底层,倒也没什么大问题,偏偏这位王后,是诸侯国当中最强大的申国国君的女儿。所以,这事发生了之后,申国国君为了给自家闺女报仇,直接联合了西边的犬戎,一举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
而当犬戎攻入镐京之后,西周王室便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洗劫。不但周幽王本人被杀,周朝中央官员也死伤惨重。就连整座镐京,都被付之一炬,彻底烧毁了。
如果换做其他朝代,一般到了这个时候,政权也就算是彻底结束了。比如元朝,随着徐达攻入北京,元朝就亡了;而后来的明朝,也同样是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宣告结束。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唐朝这种特别奇葩的朝代,首都一旦被攻破,这个朝代基本上就算亡了。
但是,周朝偏偏是那个不太一样的朝代。春秋初期,周朝衰弱,边疆方国又多有侵犯,因此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霸主,来稳定局面,因此春秋霸主也随之出现。
控制了边疆后,春秋的诸侯又互相争霸,而此时的争霸也非常重视礼仪和品德,约战时双发约定好时间,再一起较量,此时的战争主要是争夺霸主之位,并不为攻灭对方,因此大多是礼仪之战。因此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都是如此有贵族礼仪风范,更不会去冒犯攻打周天子,周天子在春秋时期又得以继续苟延残喘。
到了战国,诸侯之间的战争,开始以兼并为目的,作战方式也变得诡诈,“兵家诡诈之道”也由此盛行,而从各国的局势,各个诸侯相互兼并,相互牵制平衡,任何一个诸侯都还没有强大到能号令所有诸侯的地步,因此暂时还不能对周天子造成威胁。而且,此时如果贸然攻打周天子,也怕会引发其他诸侯共同讨伐,因此周天子在战国时期,还是可以苟延残喘,直到秦国势力强大到可以不用惧怕其他诸侯,才将周朝灭了。东周时期,周天子在人民心中还是有着象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加上诸侯之间的相互牵制,使得周朝在衰弱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存在几百年。
虽然犬戎攻破了镐京,但当时的周王室,依然控制着广大的疆域,依然有很多诸侯国支持,周王室的力量依然很强。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周王室,依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这个称号。所以,在这之后,那位被废掉的太子,在申国和其他诸侯国的拥护下,搬家去了洛阳那边,重新建立了都城。因为洛阳在镐京的东边,所以在这之后的周朝,就被称之为东周了。
对于当时的中原来说,周王室的这次迁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因为那些诸侯国忽然发现,原本强大的周王室,也会被人家攻破都城。而且,此时的周王室,经过之前的战败以及镐京被破之后,军事力量已经大幅衰退。就连复国,都需要其他诸侯国帮忙。
既然这样,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听你的?所以,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往后的时代,周王室其实已经开始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尤其是到了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这一代,当时周王室和郑国闹得很僵,甚至还直接打了一仗。而这场战争的结果,竟然还是以郑国的胜利而告终。而这场大战结束之后,大家进一步意识到,周王室已经彻底衰落了。就连一个郑国,都已经能够击败周王室,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尊重他?所以,从此之后,诸侯国之间开始彼此争霸,不断相互兼并,历史也由此进入了春秋时代。
在整个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兼并,还算是比较讲礼貌的,不是说你拳头大,直接出兵打败了对方,就能直接吞并对方的所有国土。因为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所以大家进行兼并的时候,往往也是打着周天子的旗号。
比如说,某个大国国力越来越强,然后便开始联合其他小国,指责其他国家不尊重周王室,接下来便联合大家,一起去围殴这个诸侯国,甚至直接将其瓜分。因为是大家一起瓜分的,都得到了好处,自然也没谁会说不是。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发起者的那个强国,肯定是分到了最大的一个部分。
在春秋时代,这个行为,基本就被叫做‘称霸’。
整个春秋时代,曾经出现过多位霸主,基本上都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去吞并和清理其他国家。就算不吞并,其核心原因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所谓的春秋五霸。
不过,历史上对于春秋五霸的名单,一直有所争议。但有一件事毫无争议,那就是在这个争霸的过程当中,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越来越强,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周王室已经连一个强大的诸侯国都比不上了,只能算是一个中等甚至小型的诸侯国。
另外,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随着冶铁技术开始逐渐成熟,原有的社会制度,开始逐渐崩溃,这就为接下来战国时代的开始,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基础。
对于铁器的意义,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简单来说,有了铁器之后,大家种地更容易了,打仗也更厉害了。这就使得超大国家的存在,有了可能。在以往的时代,不管是商朝灭夏,还是周朝灭商,之所以要继续实行分封制,主要是因为王室无力维持太过庞大的疆域。
但是,当铁器出现之后,维持庞大的疆域,开始不再困难。所以,到了春秋时代后期,那些超大的诸侯国,开始逐渐登上了舞台。
另外,在这个时代,发生了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三家分晋,另一个是田氏代齐。简单来说,就是诸侯国下面的家臣造反,直接取代了原来的王室,或者直接瓜分了国家。
原本按照西周或者春秋时代的制度,一个人想要做诸侯,首先需要被周天子册封,然后才能成为诸侯。但这两件事的发生,则是人本身强大起来以后,逼得周王室不得不走一个过场,将其册封为诸侯。
如果说,春秋时代的周王室,还算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诸侯国。那到了战国时代,周王室就成了庙里的神像。有事的时候,大家可以去拜一拜。没事的时候,谁都懒得管。
就这样,到了战国时代之后,大家继续进行兼并和征战。经过上百年的混战之后,秦国逐渐强大了起来,中原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而当这个局面出现以后,秦国已经有能力凭着一己之力,正面对抗其他所有诸侯国联手进攻。到了这个时候,继续留着周天子这块招牌,都已经成了没必要的事情。
所以,到了公元前256年的时候,因为周王室组织了军队,和其他几个诸侯国,一起去打秦国,这就给了秦国灭掉周王室的理由。在这之后,秦国直接大军压境,逼得半个周王室投降,而后又取走了象征至高权力的九鼎。到了这个时候,周朝非但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反倒还要对秦国称臣,所以自此之后,周朝也就算是彻底亡了。
而对于剩下的那点周国,秦国也没留着。又过了几年之后,秦国再次大军出动,彻底灭了剩下那一半的周国。自此之后,周国便算是彻底被灭了。
从牧野之战胜利,一直到秦国灭周,这期间确实是有近八百年的时间。但纵观整个周朝的历史,我们也不难发现,其实从周幽王被杀之后,周朝就已经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权。在这之后,与其说是周朝,倒不如说是周国更合适一些。
而周朝之所以能够维持八百年的统治,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分封制。在很长一段历史上,周王室虽然已经彻底衰落,但因为其本身吉祥物的性质,也没谁会去动他。甚至还要敬着他,生怕给其他诸侯国围殴自己的机会。
但是,当某一个超大诸侯国,有了对抗其他诸侯国联手作战的能力之后,到了这个时候,周王室作为吉祥物的意义,都已经没有了。到了这个时候,周朝自然也就亡了。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周朝由周天子当家做主的时间,不过是西周的前二百多年时间,其余五百多年时间里都是四分五裂的,主旋律是诸侯国相互争霸,周天子只不过是个看客而已,完全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
周朝之所以能延续近八百年,前期在于它足够强大,后期在于它足够弱小,诸侯国的最终胜利者没有产生之前,只能它他当个牌位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