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刘贺如果杀伐果断,能扳倒权臣霍光吗

这件事是政治斗争,所以很多人喜欢将权力斗争混合在一起。所以提出的很多方法都更关注于术而远离了基本的道。大部分人的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喜欢把政治斗争理解为唯我独尊,而不是相互合作。

很多人以为,政治斗争是玩弄各种手段的做法。这种理解,就是典型的政客理解,是典型的权术家的思维。他们往往以为政治是极度残忍的、知识分子是极度无耻的、人民群众是极度愚昧的,反过来以为自己是极度清醒的。这种隐含着将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将其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的思维,一上手就掉进坑里了,这样是处理不了事情的。

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古人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客观世界的运行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的,坚强而不变通。水涨船高,天干物燥,这是残忍吗?这不是残忍,而是你自己太巨婴。

社会斗争是复杂而有迹可循的。不同层次的人群依照自己的利益关系和认识程度,发表自己的主张,引导社会的看法,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在其中发挥了不同的、重要的喉舌作用,这是知识分子的社会分工决定的。别人跟你意见不一样,不见得就是无耻。当然,的确有一些人是无耻的。逻辑上不成立,但是依旧强行缝合,这种人就真的是无耻了。社会大众是朴素而有力的。这种朴素是因为他们并不具备思辨的条件,比如说缺乏学习的条件、精力、信息、技巧、传承、习惯。有力是因为他们是生产的主力,消费的主力,劳动的主力,既是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的主力,也是人类社会改造社会自身的主力。因为他们的朴素而欺骗他们,责任不在他们。

想做事,然而又三观不正,那这就是认输了。认输投敌,就会变成作恶的人。刘贺的失败,也不是说杀伐果断就能挽回的。甚至他最主要的失败,就在于将霍光作为敌人。霍光是权臣,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是西汉朝廷不是霍光的幕府。霍光统率这样一个朝廷,也是需要进行大量的妥协与让步才能实现的。

西汉朝廷首先是一个工作机关。权力的来源是履职。所以刘贺首先应当承认一点,那就是霍光代表着西汉朝廷的工作体系。

刘贺是皇帝,皇帝是整个工作体系的顶点。而作为一个新继位的皇帝,刘贺这个顶点并未真正进入这个体系履职,因此既不代表也不掌握整个工作体系。承担了工作的是以霍光为代表的工作体系。那么他本来就应该表现出对整个工作体系的尊重。所以从第一开始,刘贺就应该尊重霍光,不去触动霍光为代表的朝廷体系。从正确的道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认识到正确的术应该怎么做。接下来,是替换霍光还是保留霍光,完全取决于工作体系的运行要求。

霍光没有大的问题,没有方向的问题,霍光就不应该动。后来的汉宣帝没有动霍光,西汉王朝在运行上并没有出问题。

权臣不等于就是要扳倒的。权臣不等于就是敌人。甚至,刘贺本来就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权,逐渐取代霍光成为新的权臣,也就是实权皇帝。而这正是此前的汉文帝、后来的汉宣帝做的事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尊崇霍光、逐渐成长,有的人会理解为捧杀、架空。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孙万世对刘贺说,你当初为什么不守着未央宫,斩了霍光,却任凭霍光夺了你的玺绶呢?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霍光废帝时,先让控制禁军的张安世把昌邑群臣扣押并下狱,又让昭帝过去的侍中去侍守(看管)刘贺,然后让太后下诏令刘贺去承明殿。“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左右侍御数百皆持兵”,孤家寡人的刘贺看着这数百拿着兵器气势汹汹的侍御,心气和胆量已经去了一半。然后由尚书宣读群臣联名的废帝奏章,这份奏章囊括了从丞相到其他大大小小的中央官员,说明刘贺已经被长安的官僚集体所抛弃。尽管其中有些人是被霍光胁迫,但既然已经上书废帝了,那大家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不把刘贺整废,那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奏章上把刘贺27天以来所做的各种不合礼法的行为都批判了一遍,尤其是尚书读到刘贺与昭帝宫人淫乱时,年仅15岁的上官太后生气道,先停一下!为人臣子怎么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呢?刘贺离席伏地请罪,先前刘贺的胆气已经吓没了一半,这下只剩25%的血量了。等到尚书读完奏章,太后同意废帝后,刘贺的结局已经注定,但他又不死心地反问了一句,听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天下,这是儒家孝经的内容。草拟废帝诏书的人,在诏书中也多次引用了儒家经典,如“周襄王不能事母,出居于郑”,出自春秋,说的是周襄王不能够孝顺母亲惠后,所以被赶下王位,跑到了郑国。

正好对应刘贺不孝太后,“诏皇太后御小马车,使官奴骑乘,游戏掖庭中”。“藉曰不知,亦既抱子”出自诗经,一般认为是周朝元老卫武公讽谏新君周平王所作:说你不懂事吧,又已经是做父亲的人了,这个引用也很符合霍光与刘贺彼此的身份。汉书说武帝之后,开始以春秋的理论来决狱,那么废黜刘贺的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刘贺在被废后又用儒家经典来自我辩护和反问大臣,也是儒家思想渗透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体现。但霍光并不懂儒,所以他面对刘贺的反问,没有引用儒家经典回击,他说的是“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太后已经废黜了你,你不配再称为天子。

什么有诤臣就不失天下的话,也不再适用于你,于是夺了刘贺的玺绶。至此,刘贺彻底死心,失去了皇位的他,反而说了一句很谦虚也很给大臣面子的话:我愚笨承担不了汉家重任。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霍光此时的心情,但我想他肯定是松了一口气,刘贺这娃还不算太傻,退场还知道要体面,没有再发癫,于是他也礼尚往来,亲自护送刘贺返回他在宫外的府邸,离开时,哭着说,比起辜负汉家社稷我只好辜负大王了,愿大王善自珍重,我今后不能再侍奉你了。一个多月之后,霍光废帝的马前卒田延年因为贪污修建昭帝陵的钱被人弹劾,他去找霍光,霍光摸着心口说了一句,哎呀,之前废帝可把我给吓得!

到现在我的心口还疼。然后田延年就自杀了。霍光过河拆桥是真的,但他说自己被吓到了也不是假的。霍光运气不错,刘贺说到底还是个政治上的“孩子”,养尊处优十多年的他没有和霍光同归于尽的勇气,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认怂了,保住了自己的命,也保住了霍光的体面。他如果真的学高贵乡公,来一个横尸朝堂,那霍光弑君的帽子是摘不掉了,后续会怎么样,就很难说了。本来很多大臣支持废帝就是被霍光胁迫的,比如丞相杨敞,他只想躲,田延年说出要废帝的时候,大臣的反应是震惊失色。在这种情况下,霍光要是再背上了弑君的罪,那大臣本就脆弱的心理防线直接崩溃,霍光很可能控不住场。司马昭能够保下贾充,但霍光保不住田延年,很好地说明了两人的权势是不同的。所以我说,霍光在看到刘贺认怂后,心里是真的松了一口气。

怎样和拥立自己的大臣相处,刘贺的老祖宗文帝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你已经是汉朝的天子,而不再是某个地方的藩王,你代表的不再是昔日王国大臣的利益,而是中央朝臣的利益。为了把权力抓到自己手里,你需要的只是搬掉某个具体的权臣及其势力,而不是与整个中央官僚集体为敌。文帝就充分尊重功臣的利益,只带了代国几个人入朝,而刘贺一下子带了200多人。

与霍光硬碰硬也是不合适的,后世直接偷袭敲掉权臣脑袋,并成功稳住局面的皇帝大概只有宇文邕,那也是宇文护连弑三帝的前提下。但霍光从接受武帝顾命以来,有做过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吗?霍光的权力既然无法世袭,那么只要耐心等待他死,亲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死后你再拉拢朝中其他大臣,对霍家进行清算,是很顺理成章的操作。

如果刘贺在昌邑国就已经是杀伐果断的性格,大概率选不上。汉昭帝的四大辅臣,驾崩时只剩下霍光。而且霍光经历了两代皇帝的积累,已经成为朝堂话语权的核心力量。汉昭帝走得这么早,下一任皇帝从哪里选,霍光完全占据主导。找一个杀伐果决的人接班,对重臣继续辅政,不会是最优选。相反,很容易成为首先排除对象。

问题不在于刘贺对霍光没下手。废帝之前,刘贺已经积累了朝堂众怒。废帝行动并不是霍光自己拍脑袋决定,而是联合了满朝公卿,做了大家想说、不方便说的。只要刘贺对霍光动手,消息极大概率外泄。霍光可以很快召集车骑将军张安世,率领禁卫军包围刘贺。刘贺找谁保驾护航呢?只怕,前脚跟人一谈,后脚那人就去给霍光通风报信。

刘贺来长安日浅,根基尚弱。一系列荒淫无度的操作,本来就让朝堂公卿甚是不满。加上他越格提拔昌邑国的官员来长安做官,火箭提升,更加剧了与原朝堂官员的裂痕。废帝之前,刘贺已经很孤立了:

太仆丞张敞上书说: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国之大者也。已经是公开叫板昌邑治国失策。郎中令龚遂一边苦心劝谏刘贺,一边责备原昌邑国相安乐没尽到责职。刘贺掩耳起走,吐槽龚遂总是揭人短。所有正面劝告的流程都失败了,情绪积压已非一日。这时候,刘贺再去搞霍光,那真是火上浇油了。大家会怎么看。武帝朝托孤重臣,德高望重的。你都敢搞。那我等呢?不是也想搞就搞吗。搞了正好给你那昌邑国拉车的腾位子。

霍光还只是向亲信旧部询问怎么办。大司农田延年直接就提议换人。张安世也是一边倒支持。

找丞相杨敞,杨敞胆小不敢做。但他的夫人(司马迁女儿)有胆识,果断拽出来要杨敞下决定,而且参与到与田延年换人计划中。霍光召集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等来未央宫开会。田延年慷慨陈词,众人集体认同“唯大将军令”。有人会偷偷把这个消息给刘贺透一透吗?

刘贺不但一点消息收不到;自己进宫时,宫门一关,阻断他与昌邑国官员,他还毫无察觉。被带去见太后,当面向他宣读了朝臣集体请求换人的奏章,他还觉得可以商量一下。

形势完全是一边倒。

那就要看刘贺能不能调动禁军了。能调得动禁军他就是杀伐果断,调不动禁军他就是暴虐无度。但很显然刘贺是调不动禁军的,所以刘贺的失败不在于他是不是杀伐果断,不在于最后关头他犹豫不决失去机会,而是一开始就没抓住重点(他和孙万世的对话只能说明他即使被废后也没明白自己输在哪,他是真的没搞明白政治该怎么玩)。

皇帝位置还没坐热他就开始大肆封赏昌邑来的旧臣,这无疑让昭帝旧臣们人人自危,毕竟官位这个东西一个萝卜一个坑,新来的一群人要分蛋糕,那已经分了蛋糕的人就势必要让出一部分利益。双方产生矛盾就是必然。而刘贺又没有拉拢、安抚昭帝旧臣,等于直接把这些人推到霍光身边。那么这些人中即使有一部分不想站队也没法保持中立。

而长安城内外的军事、行政、财政等等东西又都是控制在昭帝旧臣手里。这种情况下,刘贺拿什么跟霍光拼?就算在霍光来废他的时候他杀伐果断一把,除了那些从昌邑来的亲信外,谁又会站到他身边帮他去杀霍光?换言之,刘贺要想搬到霍光不能靠被废的时候莽一波,这对于在长安毫无根基的他来说几乎没有胜算。他应该学习老祖宗汉文帝。

文帝入京,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即位后没有对朝中人事进行大规模调整,稳定了朝中权贵,这样一来即便周勃想废他也不会出现满朝文武一起支持的局面。所以当文帝找茬免掉周勃丞相之位时他也只能乖乖回家赋闲(当然,以霍光的权势,这招就不要学了)。

同时,文帝任命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给的官位不多,群臣们也容易接受,而这两个官职又很关键,直接掌握了京城、皇宫的安全,守住了文帝的命门。相较于刘贺的烂封,文帝这种少而精的做法才是真正把政治玩明白了。

而等到京城局势稳定,文帝已经坐稳皇位之后他才开始对周勃下手,而且他一方面罢免周勃,另一方面却又重用陈平,从而分化了京中权贵,避免他们抱团。文帝这手出色的政治平衡无疑与刘贺直接封死自己与昭帝旧臣联手可能性的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

要知道,周勃、霍光并没有篡位的打算,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要和平共处就要承认、接受现有的政治格局,不要急于出手,不要做太多破坏现有格局的事情,避免自己成为公敌。相反要融入现有的格局,充分利用皇帝这一特殊的政治身份潜移默化的将自己人融入进去,同时与现有格局中的重要人物们打好关系,逐渐把他们也变成自己人。汉文帝在陈平死后重新启用周勃并且对周亚夫评价很高就是如此。而如果对方不想跟你做自己人,那就等羽翼丰满后报复回去就行了。汉宣帝等到霍光死后才清算霍家就是如此。

后来曹操评价,还说霍光能成功,是“同众人之欲”,把握精准啊。已经和刘贺杀伐果断,关系不大了。就算刘贺杀伐果断,这时候用谁呢?谁能保证他计划成功,消息不外泄呢?真要成功了,连两朝重臣都是想搞就搞。群臣对他的意见更大。

几乎没可能。根基太浅了,操作又骚。换掉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