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邓公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指示,全国无数考生翘首以盼的一天终于来临。

然而就在高考恢复不久之后,邓公接到了一位工人的来信,信中接连提到了4个“不”字。邓公看完之后写下了批示:准予!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这位工人正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当时的刘源正在一座工厂里当一个普通的工人,他的心中也怀着对高考的向往。当刘源接到了恢复高考的通知后,兴高采烈的报名申请参加高考,可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通过。为此刘源向邓公写了这封信,希望得到邓公的帮助。

那么刘源因为什么原因无法正常参加高考?信中的4个“不”指的是什么?

一、高考的顺利恢复

1977年8月13日,教育部召开了一场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无数学子期盼已久的恢复高考。

这次会议是教育部史上最长的会议足足44天,会议结束之后邓公对其中的一些方案表示不满意。

在邓公看来招生条件当中的政审条件过于繁琐,于是他自己重新编写了一段内容,关于招生的条件只需要两点:本人表现良好,考试成绩能够达到条件。不久之后暂停多年的高考制度顺利恢复,570万考生纷纷涌入考场。

众人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高考制度的恢复标志着中国教育翻开了新的篇章,许多未来的栋梁之才也通过这次考试进入了社会。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高考恢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起重厂,其中一位工人对公布的报考文件十分关心。

这位工人就是刘少奇之子刘源,他当时正在起重厂里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内心十分渴望能够参加高考进入校园。他看到了招考的文件上写着政审不包括出身背景,这就意味着即便自己的家人涉及政治问题也不影响参加高考。

看到这里,刘源想起了12年前曾经交给父亲的一封信,当时的刘源还在上初二。

当时学校有两位高三的三好学生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反对当时的教育制度,认为学校让资产阶级获得了学习的机会,而工农子弟兵的机会则被挤掉了。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几天之后这封信就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信的结尾写上了众人发出的倡议,要求立刻废除高考制度。很快这项从1952年起就建立的,已经进行了15年的高考制度就被彻底废除了,全国的考生不需要通过高考就能够直接进入大学。

就在高考废除之后不久,刘少奇也受到了冲击,刘源则受到牵连被迫离开了北京。再后来就是家庭遭遇了巨大的变故,这些经历都在刘源的心中留下了极大的创伤,即便现在一切都已经恢复正常,但是刘源心里始终还是忘不了那一段岁月。

虽然文件已经下发了,政审不影响参加高考,但是经历过这一切的刘源还是担心自己的背景问题。果不其然,当刘源将自己的申请表上交之后,很快就被厂里面的组织退了回来。不过这一次拒绝的理由不是政审,而是因为刘源的年龄。

组织上认为刘源已经超龄了,按照标准25岁以下才能够报名,而刘源当时已经26岁了。对此刘源十分不服气,因为自己早在初二就已经被迫辍学了,按照规定还是可以参加高考的,当时厂里面还有另外9个工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无法参加。

刘源打算写一封信给邓公,向他说明自己的情况,希望能够获得特殊处理。当时刘源对此其实也不是抱有很大的希望,毕竟邓公还有很多工作要处理,不一定有时间会看一个工人的来信。而且刘源也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事情搞特殊,这要从昔日父亲对他的教导说起。

二、朴实的主席之子

刘源出生于1951年2月,他的父亲刘少奇正是国家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作为高干子女的刘源,从小就受到了父亲严格的教育。上学的时候刘少奇就要求儿子和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饭,不能因为是他的儿子就搞特殊,刘源也听从父亲的要求去大食堂吃饭。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但是刘源在大食堂吃的并不习惯,每次吃饭堂的窝头时都会丢掉,此举被老师发现并且告诉了刘少奇。刘少奇得知后十分生气,然后就当众将刘源批评了一番,还定下了多条家规,其中有一条就是必须不能搞特殊化。

刘少奇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发扬家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就搞特殊。在父亲的教育下,刘源也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生活朴素的精神,而刘源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投身军旅,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人。

于是13岁的刘源就主动要求前往部队,和战士们一起进行训练,三年之后刘源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小战士,还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不过刘源也开始了一段特别的经历,受父亲的影响,刘源被下放到山西的山区进行“上山下乡”。

一直在城市生活的刘源来到了农村自然会有一些不适应,不过在部队的经历让他练就了很好的适应能力,来到山西之后的刘源很快就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

在这里刘源体验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状况,他也了解到了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由此在心中坚定了继续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刘源在白天会和村民一起下地干农活,期间刘源还主动承担了许多工作,同时也学会了不少技能。

无论是打井、装修还是日常维修,刘源全部都了然于胸,并且还经常会帮助有需要的群众,因为刘源深知基层群众的困难。到了晚上刘源就开始刻苦学习,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因此刘源在书本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一直以来刘源都没有放弃文化课程,只要有时间就会加紧学习,平日里关心着国家发生的大事。虽说刘源一直在农村生活,但是他对于国家大事和最新报道都十分了解,这为他日后能够重返城市作了充足的准备。

期间刘源还学会了一些医术,平日里在乡间经常会帮助有需要的乡亲们,虽然并不是特别高明,但是放在那个医疗条件匮乏的年代也够用了。刘源的下方生活虽然过得十分艰苦,但也算是比较充实,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

七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时间来到了1975年,当时的周总理身体情况已经十分不乐观了。此时周总理想起了昔日战友刘少奇的子女,他十分关心他们的情况,在得知刘源还在山西之后就想办法将他调回了北京。

但是碍于特殊时期的影响,刘源虽然能够回到北京,但一直都还在基层工作,他来到了一个起重机厂做一个普通的工人。经过这些年的磨练,刘源倒也看到十分平淡,来到起重厂之后便开始兢兢业业的工作,直到1977年邓公的复出让他看到了希望。

1977年邓公恢复了高考制度,此时距离取消高考已经过去了12年,就当刘源满怀希望再次报考的时候,他却因为年龄问题被组织卡住了。刘源十分珍惜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如果这次错过了高考,他担心下一次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眼下能够帮助他的就只有邓公了,于是刘源就给邓公寄去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4个“不”字。虽然刘源不愿意搞特殊,但是他写信给邓公,更多是希望追求高考的公平公正,因此这封信也来到了邓公的手中。

三、邓公的批示

刘源在信中向邓公进行了问候,也介绍了近年来自己家中的情况,最后的4个“不”则深深的打动了邓公。

“如果不能报考,我不情愿。如果考试时分数不够,我不怨任何人。”

看到这里邓公微微一笑,然后在信的最后写下了自己的批示:准予

其实对于邓公而言,批准刘源的参考更多是希望维护高考的公平,毕竟是他主张的减少政审条件。

获得了邓公的“特批”之后,刘源就开始了自己的备考之路,由于下方期间刘源也没有放弃学习,因此复习起来得心应手。不过刘源也没有因此松懈,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进入校园的梦想近在咫尺。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高考放榜的那天,刘源如愿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北京大学,分数还超出了分数线很多。刘源报考的是北京大学的政治系,然而学校一开始还是因为刘源的背景原因拒绝了他,其他的大学也因为这个问题对刘源的入学采取观望的态度。

最终还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力排众议,接受了刘源的入学。考虑到当初北京师范大学对自己的特殊照顾,后来北京大学向刘源提出邀请时,他也还是选择了自己的母校,用坚守来回报母校的恩情。

参加高考的第二年,许多考生都收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刘源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间比其他考生都要晚。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众人都沉浸在了喜悦当中,而刘源看着这份录取通知书却百感交集,因为他等这一天实在等了太久了,父亲也已经去世近十年了。

其实从刘源写给邓公的4个“不”当中,也能够看出他骨子里的坚韧不拔,或许是在下放期间练就的意志力,这将对他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刘源能够顺利考上大学,也是理所应当的结果,进入大学之后的刘源继续秉承着昔日优良的作风。

大学毕业之后,刘源的老师都对他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纷纷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学校考取研究生。不过这些建议都被刘源拒绝了,因为他希望将自己的学识奉献给人民,就像他父亲昔日那样,心里始终装着人民群众。

因此刘源在1982年开始参加工作,第一个目标就选择了河南省新乡县的七里营公社,这里是当地最落后贫穷的地区之一。来到公社之后,刘源很快就带领当地的工厂实现了脱贫,出色的成绩让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一路从公社主任做到了县长。

刘源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向更高,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人民的关心。1984年刘源担任郑州的副市长,负责城市管理建设工作,在任期间城市内部管理的井井有条,还兴建了几个大型项目。

刘源推动了郑州市内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最耀眼的就是仅用两年时间完成天然气进程的主体工作,提前一年实现了预定目标。凭借出色的表现,刘源赢得了省内许多高层的认可,并于1987年高票当选为河南省的副省长。

现如今刘源已经获得了上将军衔,同时还在中央担任重要职务,他没有辜负昔日父亲对他的厚望,继续全心全意的为国家和人民贡献。邓公当年的批示也是正确的,为国家保护了一位杰出的人才。

1977年,刘源写信给中央,信中连提4个“不”,邓小平批示:准予

结语:

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国家的长久大计,为国家源源不断的提供优秀的人才,也让许多出身平凡的学子获得了公平的上升机会。刘源就是其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当年邓公的“特殊照顾”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的坚持,或许我们就失去了一个真心为民的好干部。

刘源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导,无论是个人品德还是在理想追求方面,都传承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品德。他用自己的行动回报了当初邓公的照顾,在他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昔日刘少奇主席一心为民的作风。

参考文献:

《刘少奇之子刘源:在特殊环境下成长》

《刘源:邓小平批准我参加高考》

《刘少奇之子忆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