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年前的核反应堆,疑是史前文明遗迹,科学家却说是天然形成
在地球上,其实有很多古代文明遗迹的建造水平,以我们今天的科技来说,都是难以复原的。这些遗迹似乎在告诉我们,在人类文明之前还有一个高度文明的存在。
希腊帕特农神庙
例如,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它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是雅典卫城的地标建筑。如今虽然庙顶坍塌,神像无存。但从巍然屹立的柱廊中,我们通过电脑还原,还是可以看出神庙的雄伟壮观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的建造水平。
还有墨西哥的太阳金字塔,它和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大小相当,长宽均为230米左右,但没有金字塔那么高,只有63米,是玛雅文明留下的最大建筑。
很难想象,缺少金属工具的玛雅人是如何用250万吨泥土和砂石砌成巨大的塔体,又怎样在塔体坚硬的火山岩外壁上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图案来
更离奇的还有南美洲的普玛彭谷神庙遗址,考古学家说它是2千多年前的建筑,可当地人却说神庙修建于大约1万7千年前。
无论是多少年前的遗迹,鬼知道当时都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些坚硬的巨石就是用现在的激光切割技术也根本加工不出来。
类似的神秘遗迹还有很多,罗德岛的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等等,虽然它们都被归属于人类文明时期,但诸多难以解释的疑点,似乎都在表明,地球上曾经有过史前高度文明的存在——即文明是周期性的。
可是,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一个更让人瞠目结舌的古代遗迹,出现在非洲加蓬共和国上奥果韦省的一个铀矿场。
非洲加蓬共和国上奥果韦省的奥克洛矿区
197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这个铀矿场的奥克洛矿区发现了已经存在20亿年的核反应堆,其数量有10多座之多,这些核反应堆大概运行了约50万年。
让人奇怪的是,在50万年的时间里,这些核反应堆释放出来的能量大概有100亿度电,平均下来每天发电量不过55度,而这点电量估计还不够我们一般三口之家的月使用量。
既然史前文明的科技已经如此先进,可用电量却不该低得这么离谱才对。
01
奥克洛矿区原本是法国核计划的铀矿供应地,1972年,法国的一位物理学家在进行铀矿石分析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一些来自于奥克洛矿区的铀矿石里面,铀235的含量过于偏低,远远达不到天然铀矿石的正常含量——0.72%。
那么,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因为铀在自然界中只有三种同位素:
铀234、铀235、铀238,
这三种同位素中,铀234的含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铀矿的主要成分是铀235和铀238,其中铀235的比例为0.72%,而铀238的比例则有99.28%。
可以这么说,无论从地球上哪一处铀矿中采掘出来的铀矿石,铀235和铀238的比例始终是不变的。
而铀235是核反应堆的主要燃料,且只有在经过燃烧之后,铀235的含量才会减少。而上述数据则表明:
在上亿年前,奥克洛矿区里的铀235已经被燃烧过。
通常来说,铀235只有在人类建造的核电站中才会被点燃:
而且必须使用石墨、重水等慢化剂来获得慢中子;还必须加装控制棒使铀235的链式反应受到控制,才能缓慢释放原子能。等等这些严苛的必要条件,都严格限制了铀235的使用场景。
那么,奥克洛铀矿中的诸多“核反应堆”,又是如何让铀235燃烧的呢?
02
要使铀235发生链式核反应,必须将它的丰度达到3%。所以核电站必须要对铀矿石进行浓缩,才能制成3%的低浓缩铀。
科学家们在仔细研究了奥克洛铀矿区的地质条件之后,终于搞清楚了铀235发生链式反应的原因。
奥克洛铀矿区在形成之初实际上是一个临河的河岸,河边沉积了大量的细砂,这些细砂在随后的岁月中被埋入地下,并被压得越来越紧实,最终形成了砂岩。
来自河流上游并携带着大量氧气的水流经年累月地冲刷岩石,并不断溶解铀元素。水、氧、铀三者结合形成了铀成矿流体。
这些铀成矿流体遇到砂岩后,疏松多孔的砂岩就好像一块块的海绵,吸附了大量的铀元素,使得铀元素不断在砂岩中富集,最终形成了铀矿。
那么,这些铀矿又是怎么被点燃了呢?
这是因为,铀元素会自发性地衰变,并且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中子,这些中子会撞击其它铀原子,一旦铀矿的丰度达到3%时,就会发生链式反应并一直进行下去。
可是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铀矿周边的水流,会淹没反应区;而水便成为了天然的中子吸收剂,并将反应产生的热量汽化后带出。这一过程同时也冷却了反应区,使反应区停止或减缓裂变;当水流重新汇集再次淹没反应区时,慢中子增多,链式反应加速,反应区便重新开始燃烧。
这便形成一个周期性的链式反应循环,并一直持续了50万年的时间。
所以,奥克洛铀矿区的“核反应堆”纯粹是大自然的手笔。
但是,质疑这种论点的也大有人在。毕竟地下水不是重水,用水来做核反应的慢化剂确实有点勉强。
还有,奥克洛铀矿区的地质结构相当完美,保存得也颇为完整。看起来似乎并非源于自然,而是有目的地建造而成。
比如,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核反应堆有几千米,如此巨大的一个核反应堆,对周围环境的热干扰却局限在反应区周围40千米之内。更让人吃惊的是,核反应所产生的核废料,却没有扩散的迹象,只是局限在矿区周围。
而我们今天所建造的核电站与这个亿万年前的核反应堆相比也会显得黯然失色,因为核废料带有辐射性,如何安全处理一直是个难题。
一直到2004年,美国的一个科研小组研究一片只有几毫米大小的奥克洛铀矿石,经分析计算得出,奥克洛铀矿确实在十几亿年前,自然发生了核反应,每次大约持续半个小时,然后停止反应两个半小时,尔后再开始下一次反应。
而核反应堆所产生的核废料就存放在一堆由花岗岩、砂岩和黏土构成的岩石间。十几亿年里,这些核废料,包括剧毒的钚元素,才挤过岩石移动了约3米。
结语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令人惊叹,如果没有科学的解答,我们实在难以想象核反应居然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简洁而神奇地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