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告别需谨言慎行,科学家:人在死亡后还能听到周围声音
综述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生的路有长有短,但最终都没有办法逃避死亡的终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也没有办法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死亡的话题很沉重,人们往往会避之不谈,以免太晦气。
人死之后不能复生,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当科学家体验了死亡之后,表示人在死亡的时候还是可以听到周围的声音。
对于死亡的认知
古时候有皇帝,也有皇亲国戚,甚至还有普通人家,会有追求长生不老的念头,他们有的会自己炼丹药,有的则是天涯海角寻找神丹妙药。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他们对生命的规律并没有一定的认知,留恋于人世间的生活,不舍得离开。殊不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会逐渐衰老,所谓的永生。都是一意孤行的执念。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呼吸,没有了心跳,无法感知这个世界,就会被判定为死亡。科学家对于死亡的定义即生命活动停止,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古语有言,入土为安,土葬至今为止都是一种使用最多的丧葬方式,古代人并不了解现代科学,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到另外一个世界。
古埃及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人死后可以保持身体的完整不腐化,久而久之,身体就可以获得新生。
人类发展早期的时候,死亡、重生都是和神话故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类似的说法都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并没有更好地思考能力,他们不能够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死亡,也没有办法去认识生命本身的模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慢慢接受了死亡,也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
对于死亡的研究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到今天,人们能够用更科学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更多的东西,甚至死亡会被作为一种研究,因为这对于医学等领域而言意义非凡。
从古至今,医学的发展是为了治病救人,所以,人类的平均寿命会逐渐增加,一方面是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则是医疗条件不断进步。
对于死亡的研究一直没有停过,科学家通过这样的研究探索大脑,探索身体,也在探索生命本身的意义。
虽然很多人希望自然而然的去世,实际上因为疾病去世的人数更多,寿终正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在死亡之前会得到更多的关心,算是弥留之际的一种安慰,但临终告别的话不能乱说,因为根据研究证实,人类在死后的刹那间还是可以听到周围的声音。
死亡的阶段
生离死别之际,很多话如果再不说就永远地埋在了心里。
对于这样的场景,国外的科学家做了一项研究。科学家们通过联系不同的医院,获得了几十位即将去世之人的脑电波数据图,他们想通过数据的分析,了解到人类死后大脑是否还在运转。
实验结果让人很意外,也确定了人死后大脑并没有立即停止运转,而是会继续短暂运转。
研究结果被刊登在科学期刊上,同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那人死后脑电波在传递什么呢?科学家将死亡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濒死期,临床死亡期以及生物学死亡期,三个不同的阶段自然有不同的状态。
第一个时期属于人类逐渐走向死亡的时候,他们的意识开始模糊,反应也慢慢跟不上,呼吸开始困难,此时,就像在死亡的边界徘徊。虽然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会有一定的感觉,但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做出任何的行为。
第二个时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心跳没有呼吸,这时候人的身体机能基本上已经丧失,这个阶段也是很多医生判定人是否死亡的一个关键点。一旦到了临床死亡期,相当于已经被判了死刑,已无回天之力。
第三个时期则是身体内部的器官完全停止运转,这也是肉眼不可见的。待身体的各个器官停止工作,也就意味着只留下了一具冰冷的躯体。临终测试并不会在第三个时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已然没有了试验的必要。
临终的实验
科学家将实验对象安排为两个全相反的人,一个是身体很健康的人,另一个则是濒临死亡的人。科学家给他们固定上脑贴片,然后播放同样的声音,再通过他们脑电波的反应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虽然两者状态完全相反,但是面对声音还是产生了相似的反应。
科学家以此来判定,即使人类处于濒临死亡的状态,但他们并没有丧失听觉,反而可以对周围的声音产生反应,只是反应的快,慢和强弱还是差一点。关于这项实验,科学家也发表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听觉可能是人类最后一个失去感觉的器官。
眼耳鼻口手构成了我们的五种感觉,分别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众所周知,人一旦上了年纪,这些感觉都会无声无息地减弱。
听觉是耳朵和中枢神经共同给出的反应,人类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似乎不需要消耗太多身体的能量,所以即使是濒临死亡的人也可以听到外界的声音。
总结
死亡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认清了生命的本质之后,它其实也并不可怕,也是我们不能逃避的。
生命的历程短暂,这短短的一生怎么走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的,既然无法逃避死亡,就坦然地接受它,真的勇士敢于面对生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