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家探亲,约定年后归来问斩,多少人回来了?
公元632年腊月,长安城的大理寺门口出现了一道奇特的景象。390个男人,面黄肌瘦,却精神抖擞,满面春风,个个穿戴整齐,从大理寺门前鱼贯而出。
这390个男人,其实全都是死囚,等到来年的秋天,就要被问斩了。
然而,就当这些人在狱中绝望时,唐太宗李世民竟然下了一道圣旨,让这些人回家探亲,等到问斩之期到了,再让他们主动回到大理寺受刑。
给死囚放探亲假,而且是在没有任何官差的押解看守下,到期自主返回大理寺,这个消息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大唐,成了爆炸性的新闻。
在史书上,这件事被称作“李世民纵囚”,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被放出监牢的390名死囚,他们的最终下场又如何呢?
一、纵囚事件始末
在唐太宗登基的第六个年头,也就是公元632年,这一年的腊月,整个大唐都在筹备着即将到来的春节。
而李世民,则在抓紧处理年底的政务。
作为皇帝,他需要审核这一年的死刑犯。
唐朝时,死刑是需要进行繁杂的审核程序的,皇帝是最后一关。经过皇帝的审核后,这些人就要在来年的秋天告别人间了。
李世民打开犯人名册,眉头一皱,这一年,竟然有390个死刑犯。这时,大理寺的官员向他请示说:“陛下,死囚牢犯人太多。年关将至,这些犯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再也过不了年,就日夜啼哭哀嚎,大理寺实在是苦不堪言。这些人横竖都要死,能否在年前就将他们处决了呢?”
李世民沉思不语,思考片刻后,他当即带上随从,去了大理寺巡查。
阴暗的牢房,空气中混杂着排泄物的恶臭气味儿,和腐烂发霉的怪味。
牢房里,处处散发着一种绝望、阴冷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感觉脊背发凉。
身着褴褛囚服的犯人,蜷缩在牢房的角落里,有的双眼无神,一动不动;有的听到动静后,就手抓栏杆,奋力嘶吼。
这时,一个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
这人蜷缩在稻草上,自顾自默默地抽泣着,后背随着抽泣一耸一耸。他好似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就连李世民一行人走进来,都没有注意到。
李世民看他哭得这般伤心,悲悯心都泛起了,于是将他叫过来问话:“年轻人,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
那人跪在地上,垂着头回道:“陛下,我犯事儿被抓后,家中娘子就抛下孩子改嫁了,现在我家里只剩下一个老母,还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儿子。我一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出去了,再也不能和他们相聚,便心如刀割。”
李世民听罢,有些动容:“这有何难,朕准你回家过年,和他们团聚,了了你这个心愿。不过,明年行刑之前你得回来。”
年轻人听了,磕头如捣蒜,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其他犯人听了,也纷纷跪下:“陛下仁慈,也准我们回家探望吧!”
原本黑压压的牢房里,响起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呼喊:“陛下开恩呐!”
离开大理寺后,李世民沉默不语,沉思良久,他拟了一道旨意:恩赐这390名死囚回家和亲人团聚,完成未了的心愿,等到来年秋天问斩之时,准时返回大理寺。
《新唐书》中对这段记载道:
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当众宣布了自己的想法
文武百官一听,立刻炸了锅。
魏征、长孙无忌等重臣首先表示反对:“陛下不可啊!”其他大臣也纷纷附议。
大臣们的意思一致:
历朝历代的帝王,大赦天下是有的,但即便是大赦天下,也要遵守“十不赦”的规矩,《新唐书》记载:
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犯有这十条重罪的人是不得赦免的。
结果李世民现在要搞一个给死囚探亲假的恩典,这种事从来都没有过,而且还是不论犯了什么罪,全都放出去探亲,这怎么行呢?
这些犯了死罪穷凶极恶之人,一旦获得了自由,还能主动回来受死吗?
若是一去不复返,那岂不成了全天下的笑话了。
等到他们跑了,还要派兵去搜捕,后患无穷,劳民伤财。
再者,从腊月一直到第二年秋天,这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死囚一旦被放出去,能保证自己谨言慎行规规矩矩吗,万一又做出什么不法之事该怎么办?
但李世民坚持自己的意思,认为这事用不着那么担心,日期到了,他们自然会回来。
最终,大臣们拗不过李世民的意思,纵囚的圣旨还是发下来了。
大理寺中的死囚们,接到旨意瞬间久沸腾了,他们山呼万岁,郑重地谢恩。
于是,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390个死囚,从大理寺鱼贯而出,长安城的百姓,争先恐后地来看稀奇,议论着,等到来年,390人能有几成会自己主动回来。
纵囚一事成了大家的谈资,时间一晃到了公元633年的九月,执行斩首的日子马上到了。
长安城里,人们热切地关注着此事,甚至放下手里的活计,跑到大理寺门前观望。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390个死囚在无人监督、无人押送的情况下,全都回来了,一个不落。
《新唐书》中记载道:
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这一番奇景,再次引起了巨大轰动。
李世民欣慰地说道:“看看这些人,如此守信,这说明他们还有良心,并非丧尽天良。”
众大臣附和道:“是啊,陛下应该恩裳他们。”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390名死囚,全部赦免!再给他们一次从新做人的机会!”
“纵囚事件”迅速传为一桩美谈,后来更是成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纵囚是一时兴起,任性而为吗?
奇韵认为不是。
二、李世民纵囚的目的
1、凸显自己的仁爱之心,塑造仁德君主形象
众所周知,李世民的皇位来的并不怎么光彩,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得来的。
他在玄武门埋伏了精兵,射杀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老爸李渊只得将他立为新太子,紧接着,李渊宣布退居二线,当个太上皇,由李世民登基为帝。
这一番操作过后,李世民是成功把皇位夺到了手里,可他的名声也臭了。
“弑兄迫父”的罪名自然而然地扣在了李世民的身上。大家虽然不敢明着说,可私下里都在传李世民冷血残忍。
为了挽回形象,消除这些负面舆论,李世民可是做了不少的努力。
比如宽恕了李建成、李元吉府中所有的女眷,将她们好生安置。不追究他们手下幕僚们的罪过,还将能力出众的挑选出来,委以重任,就比如曾做过李建成心腹的魏征。
而这次纵囚事件,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李世民的挽回形象的一次操作。
给死囚探亲假,让他们在生命停止之前,能和家人再相聚一段时间,享受一下家庭温暖,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仁慈关爱。
就这一道旨意,立刻将李世民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全国百姓高度关注。
皇帝给死囚假期,是仁爱还是愚蠢?死囚一旦出了监牢,失去了管束,还能不能主动回去伏法?
这一切,都实在是太令人好奇了。
结果死囚们在假期结束时,如约返回,李世民赦免他们的死罪,作为如约归来的奖励,又马上将舆论导向为皇帝的仁爱之心感化了死囚,甘愿如约归牢赴死。
整件事瞬间成为千古美谈。
按咱现在话来说,新闻效果、引导舆论这套,李世民可太会玩了。
2、教化百姓,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李世民自从继位伊始,就一直在宽减刑罚。
李世民在国家法度方面,推崇“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的立法思想。
他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十分珍贵,一定要谨慎执行刑罚。
而刑罚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李世民执政后,先制定了严格谨慎的“死刑复核”制度,即“三司推事、九卿议刑”的死刑复核制度,层层审核,以尽量杜绝冤案的发生。
他还废除了五十多种绞刑条款,又在隋朝律法的基础上,把九十二种的死刑罪名降格为流刑,把七十一种流刑降为徒刑。
除此之外,修改其他刑罚条款,减轻刑罚,更加数不胜数。
相较之秦朝的严刑峻法约束子民,李世民更倾向于以德政感化人心。
而这次纵囚事件,就是李世民以仁德教化百姓的一个手段。
在封建社会,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是很简单的,然而要想改造一个人是相当困难的。
李世民的纵囚,不止改造了这390个人,还影响了相当多的民众。
三、李世民为什么敢纵囚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纵囚归家,说起来简单,但具有风险性,李世民为什么敢下这样的旨意呢?他就不怕390人不回来吗?
奇韵私以为,李世民敢纵囚主要有3方面原因:
1、李世民的胆略惊人
李世民其人,本身就是一个文韬武略,胆略过人的人物。
他18岁时,就敢率500骑兵破强敌;中年时,敢于用区区800府兵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后,又敢将大哥李建成的心腹魏征放在自己身边。
李世民本身,自有一股惊人的胆魄,有一股敢于冒险的魄力。
实际上,不论是他年轻是驰骋疆场、还是后来和李建成争夺储君之位,多少次的抉择,他并不是每一次都有把握,本质上都有赌的成分。
但是李世民这种英雄般的人物,是敢于冒险的,敢于承担失败的风险的。
他的性格导致他敢纵囚。
这事儿若是换了别人,比如优柔寡断的李治,可能会直接赦免死囚,但不会纵囚。
2、大环境安定
当时是贞观六年,整个国家已经逐渐从战乱走出来,一切都步入了正轨。
再加上李世民一系列的休养生息、以农为本的政治举措,社会稳定下来,衣食充足,老百姓们过上了踏踏实实的小日子。
大环境安定,一切都井井有条。
这种大环境,自然而然地给李世民带来了高度的自信,促使他下达了纵囚的旨意。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是内忧外患之时,民不聊生,民间起义不断,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的时候,哪个皇帝会下达纵囚的旨意呢?
3、森严的户籍制度
其实还有一点,也是太宗李世民比较精明的一点。
在唐太宗执政的贞观时期,国家是有着森严的户籍制度的。
唐朝初建的时候,统治者就进行了全面且严格的人口登记工作,说白了,就类似咱现代的人口普查。
各镇各县各村有几户人家,每户人家又具体有几口人,都是做什么的,甚至每个人的体貌特征,全部清清楚楚登记在册。
各家各户生了小孩,或者是死了人,出现人口变化,还要及时上报。
朝廷对户籍每三年进行一次核查,如果发现有人家没有按时上报人口变动,是要进行处罚的。
在这样森严的户籍制度下,那390个死囚,就算是逃跑了,也很难生活下去。
他们的户籍资料上已经标注了囚犯信息,没有合法的户籍身份,那么家里是肯定呆不下去的,跑到他乡,也同样是困难重重。
除非隐居山林,离群索居,提心吊胆去过原始人的日子。
所以说,纵囚虽有风险,风险程度却很小。
写在后面
李世民纵囚,是记载在正史中的一件相当奇幻的事件,千百年来,无数的史学家争论过此事。
有人高度赞扬此事,比如白居易还写过一首《七德舞》,将此事写了进去,“死囚四百来归狱”,赞美李世民仁德。
也有人质疑此事,认为这样做不妥,就比如宋朝的欧阳修,他认为李世民纵囚只不过是一场沽名钓誉的作秀行为,如此做法是破坏法度,他还特意作了一篇《纵囚论》,来批驳此事。
但不管怎么说,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苦心经营下,大唐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治安有了显著的改观,犯法的人大大较少了。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世景象。
李世民是被正史承认的千古一帝。
参考资料:《新唐书》《大唐兴亡三百年》《李世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