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若朱允炆不逃,朱棣是否真敢杀他?朱柏的结局早就是暗示
洪武31年,即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同年,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继位登基,改年号为建文。
在朱允炆登基称帝四年后,即建文四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率领将士直逼南京皇宫,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由此走入时间的最终节点,在这一场藩王起兵以武力威慑中央的战争中,朱棣顺利以藩王身份夺下皇位,改年号为永乐,开创“永乐盛世”,称为永乐大帝。
而彼时曾因削藩遭遇血光之灾的建文帝朱允炆,则是在这一场战乱之中消失在了火海之中。作为被明太祖朱元璋一手挑选提拔出来的一代帝王朱允炆,就这般的消失在了茫茫史海之中
如果当年朱允炆在朱棣攻进南京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直面自己的朱棣叔叔,朱棣是否有胆子杀了他?朱允炆又是否有足够的胆量去面对朱棣这个“篡权谋逆”的叔叔呢?
如果我们回看朱棣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所经历的事情的话,自然就可以得到答案。
彼时还尚未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在朱元璋刚刚即位之时,他的野心并非一开始就那么大,如果除去朱允炆上位后的削藩政策,作为朱元璋第四子,在自己的哥哥朱标太子在世时,明朝的皇位再怎么也落不到朱棣头上,但是时势造就英雄,在他前面的三个哥哥相继去世后,朱棣反倒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之一。
在接连失去三子后,面对这个勤恳好学的四儿子,朱元璋也曾动过将朱棣立为太子的念头,但是学士刘三吾的话,让朱元璋彻底清醒过来,他说:“太子之位向来立长子,纵使朱标死了,但是朱标的儿子还在,就算你不立朱允炆,还有秦王和晋王的儿子,如果你立朱棣为太子,你让天下的人怎么看?”
正是这样一席话,朱元璋放下这个念头,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也让朱棣的帝皇之梦破碎。此时的朱棣尽管心中有不满,但是也只能压下蠢蠢欲动的心,不仅因为朱允炆是朱元璋许可的继承人,更因为那时朱元璋还在世,皇权的统治实力也远远强于他一个只有封地的藩王,纵使造反,师出无名且毫无胜算。
但是等到朱允炆继位之后,没有朱元璋庇护的朱允炆更像是一头幼虎,让朱棣沉寂已久的帝皇之心重新燃动起来。
哪怕朱允炆通读古今,是个勤政爱民的君主,但是比起朱棣来说,他缺少的是经验,新上位的朱允炆不仅在政治上手段上不如朱棣,在社交处理上更是比朱棣差了一大截。
他在接连削去五位藩王后,其强硬残忍的手段,早已引得各地藩王的不满。意犹未尽的朱允炆没有觉得丝毫不妥,反而仍旧不觉得知足,把矛头对准了势力最大的燕王,逼得朱棣不得不起兵谋反,以此来求得平安。
起兵的理由也正是朱元璋曾经说过的一席话,若是朝中没有忠臣奸臣当道,则镇守边境的藩王负责领兵待命,天子将会率领你们去镇压一切不平。
也正因为如此,朱棣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子,发动“靖难之役”,以皇帝身边有祸国殃民的小人为名,率兵攻打皇城解救朱允炆。
对于朱棣来说,这一场战等于背水一战毫无退路,不是朱允炆败,就是他败,或是割据一方互成两地。
但是朱棣可能也没想到,手握皇权的朱允炆会败,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精兵,被朱允炆败得一干二净后,剩下的部将又纷纷去投靠朱棣,加上李景隆的神仙指挥,使得君临天下的朱允炆竟然打不过一个藩王。
花了四年时间打到南京的朱棣,他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眼前,他的目标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九五至尊的皇位。
不过这时登上皇位,依旧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打出的旗子是“清君侧”,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是先找到建文帝朱允炆,进行护驾。
公元1402年,朱棣率领的大军终于攻破南京,众多亲兵长驱直入皇宫,进入皇宫的第一件事情,朱棣就是先命人找到建文帝朱允炆但是就在这时,南京皇宫内突然燃起一场大火,滔天的火势逼得朱棣不得不先暂时退离皇宫,而朱允炆也在这场大火中不知所踪。
按照朱棣对外的说法,朱允炆是自焚于宫中了,并且朱允炆被烧的看不出面貌的遗体,也被朱棣找到了。
但是朱允炆是否真的如同朱棣说的那样,自焚于宫中?并不是如此,在后世别人编写的《明史》中,曾经对朱允炆有过记载,表示在朱棣进入皇宫后,朱允炆可能还活着,只不过是逃出皇宫远走其他地方了。
对于朱允炆后面的去向,一度称为明朝历史上的谜团,至今没有人可以推算结果。但是不管如何,朱允炆的消失对于朱棣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尽管无法确定朱允炆的生死,但是这其中确实是有一个巧合,在朱棣大军进入皇宫后,好巧不巧皇宫内燃起大火,朱允炆丧生其中。不管朱允炆是逃跑或者自焚,对于起兵谋反的朱棣来说,都是最好的局面。
对于这一点,后世有人认为,如果朱允炆不自焚或是不逃跑,面对天下百姓,朱棣自然不敢杀他,这场“靖难之役”也会以朱棣的退步收场。
但是如果朱允炆真的这么坐着,朱棣就不会动手了吗,或者说先发制人,在朱棣未开口前就抢先道谢有劳燕王清除奸臣,那么朱棣是不是只能顺着朱允炆的话下台回到北平。
并不是,不管朱允炆再如何花言巧语,如何封赏朱棣,朱棣都一定是要杀他,而且一定是可以以完美的方式收场,哪怕是当着众人的面,堂而皇之的动下杀手,坐实后人给他的“篡位”头衔,朱棣也不可能罢手。
朱棣率领的将士就在宫殿外候着,现在收手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就算是收手了,朱允炆也不可能会放过他。即便有着“清君侧”的名头,但是“靖难之役”的本质还是逃不开谋逆,既然已经选择这一条不可能回头的路,不杀掉朱允炆,朱棣心更难安,只有去除皇帝,他才能安稳的坐在皇位上。
而且除去这一点,朱棣真的没有其他手段吗?当面去除朱允炆是为下策,如果说控制住朱允炆再悄无声息的处理掉,哪怕后世的人猜出朱棣,明面上却还是留有一层兄弟情面。
但是朱棣的做法更为坚决,在朱棣找寻朱允炆无果后,他更是将朱允炆的建文四年,修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相当于直接抹除朱允炆的存在。
不仅如此,朱棣更是先后两次修改《明太宗实录》的记录,其中更是提到一个,朱元璋在临死前曾经询问,我的四儿子在哪里。朱棣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用朱棣的说法就是朱元璋临时的询问是想把皇位传于我。
而对朱允炆,《明太宗实录》中也曾有记载,说是因为朱允炆捏造圣旨,夺走原本属于他的皇位。
不管是这事是朱棣后期要求史官加上去的,还是原本就有的,都足以看出朱棣对皇位的渴望,以及抹除自己“篡位”的事实。
而且依据《明太宗实录》中里面的记载,依据朱棣的野心与手段,即便朱允炆好好的坐在宫中等待朱棣前来,朱棣也不可能真的放过他,毕竟在乱军之中,朱允炆一个手无寸铁的皇帝,被误杀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也或者说,朱棣派出像成济一样替死鬼的将士,在处理完朱允炆后,就将他处理掉,皇位依旧还是朱棣的。
如果朱棣真的想杀朱允炆,不管是天下百姓还是正义道德还是血脉关系,朱棣就一定敢动手。只不过为了掩盖他的罪行,朱棣不会这么明目张胆的动手。
而且抛开这些,换一种推断思路,在朱棣率兵长驱直入皇宫后,朱允炆就消失了,或者说自焚在大火中。这件事情真的就如此巧合吗,而且朱允炆的消失对朱棣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收益者。
所以还有一种可能,朱允炆的消失或者自焚,皇宫内无缘无故突然燃烧起的大火,都是朱棣故意而为之的。在朱棣攻破皇宫后,就已经控制住了朱允炆,并且杀死了朱允炆。但是当时的朱允炆毕竟是皇帝,不管朱棣打出什么样的旗号,都逃脱不了弑君的骂名。
但是朱允炆自焚或者逃跑,剩下的就不关朱棣的事了。
而且在后期,朱棣又派出大臣胡濙搜寻朱允炆,而后又让郑成功下西洋找寻朱允炆。但是如果真的是要找朱允炆,朱棣又为何派一个宦官前往。
这其中更多的是让后世的人认为朱允炆没有死,而且无颜面对朱棣所以逃出皇宫,朱棣不计前嫌派人找寻朱允炆。这样一来,朱棣身上的骂名就又少了几分,不仅混淆了当时众人的视线,更让后世的人,无法正确的推断出朱允炆的结局,只能凭借种种细节去猜想。
但是这种情况的确可能存在,朱允炆如果还活跃在大众的视线里,不管朱允炆如果做,哪怕将皇位拱手相让于朱棣,但是在名分上就不好看,侄子让位藩王叔叔。
但是如果不让,朱棣直接动手杀了朱允炆,“篡位”与“谋反”的罪名将跟随朱棣一生。
而且,按照朱棣的性格,按照他面对朱允炆削藩时的果断狠厉,朱棣绝对不会是一个愿意将自己陷入被动的人,在朱棣进入皇宫前,朱棣肯定是设想过朱允炆的做法,自焚或是逃跑或者等朱棣前来。在这样不确定的局面下,朱棣极其有可能提前安排人进入宫内,控制住朱允炆后才对外宣称朱允炆自焚而亡,迷惑外人的视线。
对于这一猜测,在《明史》中,曾经也提到过朱棣在率领大军攻破南京后,并不是直接进入皇城内,而是命令他们守护皇宫,并且驻扎在龙江安以便安抚城中居民。
都已经打入南京,不仅不进皇宫反而令部下退守到龙江,这其中不得不让人猜测一番。一是暗中派人处置被控制住的朱允炆,再悄无声息的解决掉朱允炆,自己则可以顺理成章的登上皇位,二则是留给朱允炆自行解决的时间,也好留全叔侄之间颜面。
不管是哪一种,都让朱棣彻底掌控局面,获得主动权。
所以在朱棣攻入南京时,朱允炆就非常有可能被朱棣提前杀死了,再对外宣城自焚或是逃跑,从而洗脱自身的罪名,再在之后安排朝中大臣和官宦外出找寻朱允炆下落,为自身留得一个美名。
不管朱允炆的下场如何,都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切的主导者是朱棣,一切的推断都建立在猜测之上,这也相当于间接性的为朱棣留全了后世的名声。
因此,就算朱允炆乖乖的坐在皇宫内等待朱棣,甚至面对朱棣他主动动手杀死他手下提议的人,投降于朱棣,也无法改变朱棣必杀他的结局。
就像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依旧是“清君侧”
的旗子,哪怕汉景帝腰斩晁错,也依旧是同样的结局,归根结底,这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自身的强大之上。
退一万步来讲,哪怕朱棣真的改性不杀朱允炆,朱允炆该给的权利依旧要给,朱棣也不可能退兵回北平,面对身为亲叔叔的藩王,朱允炆封给他“摄政王”也是合情合理,等到数年后事情安定下来朱棣操控好朝中大权了,那么朱允炆就该下台了,该学尧舜一样“主动”禅位于朱棣了。
再等几年之后,操劳过度的朱允炆一时间急病攻心,倒地长眠,朱棣还是那个朱棣,朱允炆却不是那个朱允炆,这样的案例在历史上就不止一次发生过,与其相信敌人放过自我,不如像朱棣一样强大自身,以藩王身份起兵谋成功,可谓是从古至今历史第一人。
如果说朱棣没有登基,朱允炆继续以“仁政”治理天下,那么明朝的后续走向如何,是否会存在另外一个“永乐盛世”,这些都是另外一个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