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被爷爷讨厌,被父亲诓骗,被哥哥捧杀,最后被侄子烤死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身在帝王之家,为了万人之上的地位,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坐上那个九五至尊的位置,骨肉相残,手足兄弟互相残杀的案例比比皆是。
被称为千古明君的李世民,是踩着兄弟的尸骨,发动“玄武门之变”上位;被誉为永乐大帝,多次讨伐漠北平定边境安定,开创盛世王朝的朱棣,是打出清君侧旗子,发动“靖难之役”夺下侄子江山从而称帝。
皇位代代相传,政变失败者无一不是被在位者诛杀,灭门。但是其中就有一位,不仅落得被活活烤死的下场,在他死后,更是被诛九族断绝血脉。
在朱棣去世后,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没有按照他预想的一样,身处封地当一个普通的藩王,反而走了他的老路,但是却没能登上他梦寐以求的皇位,最后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身为藩王,受万人朝拜的朱高煦,到底都做了些什么让人容忍不了的事情?不仅被祖父朱元璋讨厌,被亲生父亲朱棣诓骗,被他大哥朱高炽捧杀,等到最后竟然被他侄子朱瞻基倒扣在铜炉内活活烤死。
洪武三年,深知异族祸害的朱元璋在巩固好自身皇权后,就着手开始封藩制度,这一举动无疑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不过朱元璋依旧坚持自身做法,等到安排好一切,朱元璋便将几位年长的皇子传唤到皇宫内,一一将其封地封在边境的关键地区,以便将来支援与守护京城。
被封藩的几位皇子中,其中就有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北平。
刚被朱元璋封为燕王时的朱棣,仅仅只有十岁,按照明朝的封藩规定,藩王要等到十六岁时,才可以前往封地正式成为藩王。
洪武九年,年满十六岁的朱棣携带妻子徐氏前往北平,封号燕王。
根据记载,朱棣的一生一共有过四个儿子,第四子刚出生时就夭折了,其余三子中,长子朱高炽后来继承父亲朱棣的皇位,号明仁宗,次子朱高煦被朱棣封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则封赵王。
在朱元璋在世时,一向注重文化教育的朱元璋就曾让那些年纪尚幼的皇子到皇宫里来,接受儒家文化的教导。作为朱棣嫡次子的朱高煦,在幼时就曾与众多皇子一起,跟随在明太祖朱元璋身边学习读书。
在朱元璋的众多子孙后代中,朱高煦作为他的第十个孙子,却不得明太祖的喜爱。
朱元璋不喜爱朱高煦是有理由的,朱高煦自幼便与他的大哥朱高炽不同,朱高炽从小就带有足疾,不仅生得肥胖走路不稳,而且常常跌倒,因此朱高炽的性子一直都是以仁厚温和为主,比起生性凶悍,喜好骑马射箭的朱高煦,朱高炽更是喜欢呆在书房内读书写作,因此深受朱元璋喜爱。
朱高煦不同,生性好动的他往往看了没多久,就开始神游天外。不仅如此,在众多皇子读书中,朱高煦常常视若无人,与旁人嬉笑打闹,惹得朱元璋很是不满。
除去这些,在与其他皇子的相处过程中,朱高煦在言语与行为上,都非常的轻佻放浪,丝毫没有身为皇子的稳重沉重,这让朱元璋更为厌恶。
朱高煦的性格加上他的出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一场悲剧,古代自幼立嫡立长,朱元璋宁可跳过他认为颇有帝王之资的朱棣,也要立一身儒气实施仁政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可见古代对于传承的重视。
也正因为如此,面对这个先天不足,体胖且带有足疾的大哥朱高炽,朱高煦的心里就埋下了一颗嫉妒的种子,一向宽和的朱高炽也深知弟弟的脾性,因此在万事上更是处处迁就他,哪怕是后期朱高煦想要起兵造反,朱高炽也是以安抚为主希望能平息朱高炽的不满。
不过可惜的是,朱高炽的一步步退让,换来的是朱高煦的变本加厉。
在这样一个爱且扭曲的环境里,朱高炽的性格逐渐狠愎起来,开始处处不满他所拥有的一切,更是在朱棣的言语诓骗下,让他开始妄想自己可以登上皇位成为万人之上的帝皇。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朱元璋封为燕王世子,等到朱棣去世后,将继承燕王爵位,这也意味着,作为次子的朱高煦,彻底无缘权利的中心成为旁系。
如果仅仅是这样,朱高煦最多也不过是嚣张跋扈的走完他的一生,而非最后的酷刑至死。
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子朱允炆继承皇位,登基为帝,年号为建文。刚一上位的朱允炆在预感到自身皇权受到威胁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实施削藩计划。
在他的打压下,接连五位藩王受到他的迫害,其不近人情的手段遭到藩王们的纷纷不满。作为藩王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也成为朱允炆的第一削藩对象。
朱允炆的五次削藩,早已让朱棣看清了局面,等到朱元璋忌日那天,放不下戒备之心的朱棣称病推脱不去,但是为了以表孝心,便派遣自己三个儿子前往明孝陵祭祀朱元璋。
不过可惜的是,朱允炆的仁慈成了他帝王生涯中的败笔,面对这上好的时机,朱允炆却不忍心动手,白白的错过这次机会,才给了朱棣后来反击的时间。
建文元年,一边是朱允炆不留情面的压迫,一边是自立为王的出路,朱棣看着围攻在燕王府前的大军,终于狠下心来起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
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拉锯战中,朱棣带着骁勇善战的次子朱高煦一路南下,战无不胜屡建功劳。长子朱高炽则被朱棣留守在北平,抵御敌方的偷袭。
在数次危机时刻,勇猛无双的朱高煦总能带着朱棣杀出一条血路,在白沟河之战时,深陷绝境的朱棣被敌军前后夹击几乎放弃抵抗,朱高煦不顾自身安危率领数千骑兵冲破重围,击杀敌方瞿能父子,救出朱棣,此举让朱棣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二儿子的愧疚。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并非一路高歌攻无不克,如果没有朱高煦的存在,这一场战争朱棣能否活着走出战场,都是一个未知数。
在最为惨烈的东昌之战中,南军将领盛庸曾设下层层埋伏,引诱朱棣等人深入,面对敌方的突然包围,朱棣手下大将张玉当场战死,朱棣侥幸逃离此地,面对敌军的穷追不舍,朱棣只能独自逃命。
听闻消息后的朱高煦连忙支援,这才击退南军护下朱棣。
数次救朱棣于水火之中,身为二公子的朱高煦并不是养尊处优一无是处的贵族公子,他更是朱棣手上一把无人可挡的刀,为朱棣披荆斩棘斩杀一切路上不平。
此时的朱高煦已经不仅仅是朱棣的儿子,他更像是与朱棣有过生死之交的战友,是救过朱棣性命的麾下功臣。
这些道理朱棣何尝不知,也正是如此,朱棣才能一次次容忍朱高煦的错误,以及他目中无人的以下犯上,最终酿成大祸。
建文四年,四年的靖难之役终于接近尾声,在招降江防都督后,朱棣顺利的拿下镇江,率领大军直逼南京浦子口,面对负隅顽抗宁死不屈的守将盛庸,朱棣的轮番进攻竟然一时间拿不下浦子口。
手无对策的朱棣见到朱高煦带兵来时,顿时大喜过望,一时间找不到其余鼓励话的朱棣,在战前竟然说道:“你大哥身体不好,以后你要多多承担。”
或许朱棣没有想过他会真的登上皇位,又或许朱棣有过想立朱高煦为太子的心思,只不过被明朝的规矩打败了。
朱棣的这番话听在朱高煦耳中,不由的变成许诺帝位的一句话,也为朱高煦日后的行迹埋下了种子。
亲耳听到朱棣承诺的朱高煦,心思顿时活络起来,对他而言此战也不仅仅是朱棣的皇位,更是他将来的皇位。
终于,在朱高煦的率领下,大军终于攻破了浦子口,在李景隆与谷王投降后,金川门也不费吹灰之力被打开。朱棣率领大军长驱直入南京城,自此之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永乐。
朱棣能登上皇位,朱高煦功不可没,朱高炽镇守北平安抚将领是一方面,朱高煦率兵征战攻占城池,解救朱棣是一方面,相对而言,朱棣的皇位朱高煦的出力比朱高炽更大。
而且朱高煦的功劳,不仅仅是朱高煦自己认为的,在《明史》中,也曾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评价 ,记载朱棣对朱高煦之功也非常认可。
因为朱高煦出身军旅四处征战,因此朱高煦与那些武将们几乎称兄道弟结下深厚友谊,其中更是不乏朱能、丘福等靖难之役中赫赫有名的将领,面对太子之位,武将们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朱高煦。
但是守在城中的文臣,看见最多的是朱高炽,这个面对敌军绕后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商量对策周旋其中的朱高炽。因此那些文臣们一度以朱高炽无错不应废长立幼为由,与武将们各占一词谁也不让。
一边是待人宽厚的嫡长子朱高炽,一边是军功显赫的嫡次子朱高煦,朱棣也犹豫了,前车之鉴的玄武门之变就摆在他面前,朱棣一时间也不知如何是好。
自朱棣登基三年以来,因为朝中大臣的各执一词,朱棣尽管对二儿子心存愧疚与偏爱,但是明朝立嫡立长的规矩让他迟迟不能下定决心。
不知如何是好的朱棣只能去询问身边的人,等到他问到解缙时,这个明朝第一才子认为朱高炽以仁厚孝心闻名天下,这才是民心所归。
不过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朱棣满意,面对朱棣的追问,解缙只能道既然你不知道立谁为太子,不如你就从他们的儿子中开始选,你喜欢谁就立谁为太子。
朱棣恍然大悟,于是立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自此之后太子之位终于尘埃落定。
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炽为太子,不仅是因为朱瞻基为朱棣的第一个孙子,更是传闻在朱瞻基出生那一天,朱棣曾经做梦梦见朱元璋将皇家祭祀的重器亲手传承于自己,这让朱棣觉得朱瞻基就是朱元璋钦定的皇位候选人。
因此,对于朱瞻基,朱棣一直非常的喜爱。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东西的朱高煦不由开始怨恨,在行径上更是处处体现,面对这个二儿子,朱棣心中自然也有愧疚之心,就这样放任自流不去管他。
但是被封为汉王的朱高煦总有一天是要回到自己的封地,面对远在云南的偏远地方,朱高煦终于忍不住闻道:“我何罪,斥我万里”。
心软的朱棣终究还是狠不下心,只能暂且留着朱高煦在京城内,仗着朱棣的偏爱,朱高煦在京城内为非作歹,在言行上效仿太子朱高炽,并且居功自傲出言不逊,惹得朝臣文臣纷纷上奏朱棣。
面对文武百官的请求,朱高炽却是一笑而过,在朱棣惩罚朱高煦时,他替朱高炽求情,在朱高煦迫害他时,他也只装作没看见一样,对朱高煦纵容到了极点。
也正是这样,永乐十三年,无法无天的朱高煦甚至将自己比做唐太宗,不仅如此,生怕朱棣看不见的朱高煦,还请求父亲将天策卫送给他当护卫。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挑衅朱棣的皇权,如果朱高煦是李世民,那朱棣就是被架空权位的太上皇,勃然大怒的朱棣这时并没有再心慈手软,他将朱高煦的封地改成青州,并且强制朱高煦前往。
无奈的朱高煦只能挑选自己的兵马离开京城,心存怨气的朱高煦在回到封地无人管束后,更是为所欲为,犯下种种恶行宛如霸王。
第二年回到京城后,如果不是有朱高炽的求情,朱高煦差点就被贬为庶人。在封地被改成乐安州后,朱高煦并不心存感激之情,反而想要效仿朱棣一样,再发动一次篡位。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于北伐途中,皇太子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
面对这个心存异心的弟弟,朱高炽依旧采取怀柔政策,他不仅加封朱高煦,还封赏朱高煦的众多儿子。
不过,朱高炽的坦诚相待并没有让朱高煦放下那颗蠢蠢欲动的心,等到十月后,朱高炽病逝,朱瞻基继位,这让朱高煦又一次的看见了希望。
听闻消息后的朱高煦迫不及待的就想要召集人马,打算在回京途中截杀朱瞻基,可惜的是朱瞻基走的太快,他准备的太匆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朱瞻基回京登基。
朱瞻基在上位后,依旧对这个叔叔礼遇有加,对于这个新上位的皇帝,朱高煦一时间摸不清底细,他试探性的上奏一些政策后,发现朱瞻基还采用了不少,这不仅让他又看见了朱允炆的影子。
此刻,朱高煦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思,他效仿朱棣发动了第二次靖难之役,不过可惜的是在他尚未完全发动成功时,就被人秘密举报了。
不相信自己亲叔叔会谋反的朱高煦,还曾派遣太监候泰前去询问,朱高煦大言不惭口中皆是大逆不道之话,这也让朱瞻基彻底看清了现实,当即决定御驾亲征。
看着皇帝突然兵临城下,朱高煦彻底慌了,他走出城门跪在地上大声道臣罪该万死。
不过朱瞻基没有杀掉他,反而是将他囚禁在逍遥城内,吃穿用度皆是不愁,发现自己没死的朱高煦不由又慢慢养出脾性来,在之后朱瞻基前来看望时,言语中更是充满不敬。
面对这个油盐不进的亲叔叔,朱瞻基依旧是没忍心苛责,只说了几句后就不再提。在走时,忽然玩性大发的朱高煦竟伸出脚,将朱瞻基结结实实的绊倒在地上。
这一次,朱瞻基彻底动怒了。他命令下人取来铜炉倒扣在朱高煦身上,想要以此来惩戒他。不料,生性勇猛的朱高煦竟然顶起铜炉,这让朱瞻基不由感到自己的天子权威受到挑衅,于是,朱瞻基又命人在铜炉周围堆满炭火,把朱高煦活生生烤在其中。
依旧不解恨的朱瞻基又杀掉他的妻子以及朱高煦遗留下的子嗣,一夜之间,朱高煦一脉惨遭灭门再也不复存在。
朱高煦是悲剧的,同样也是咎由自取的,古代立长立嫡的规矩害死了朱高煦,朱棣的言语诱惑与纵容助长了朱高煦,朱高炽接二连三的捧杀混淆了朱高煦的是非对错。
目中无人,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导致了朱高煦的结局,但是,朱高煦的下场根源,说到底还是离不开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果没有朱棣的承诺、没有朱高炽的捧杀,朱高煦只是一个为非作歹的汉王,而不是落到一个活活烤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