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从《登鹳雀楼》说起反函数和逆向思维

从《登鹳雀楼》说起反函数和逆向思维

本文作者刘瑞祥,[遇见数学]感谢刘老师一直来的关注和支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诗《登鹳雀楼》中的名句,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就会觉得这简直是在说“反函数”。

为什么呢?

因为平时我们习惯上,都是以自身所处高度为自变量,建立高度和视野半径的函数。但是这首诗里,先给出视野半径,然后求出高度,这可不就是反函数嘛。

从《登鹳雀楼》说起反函数和逆向思维

一个函数(称为原函数)要有反函数,其中必须的一点是,这个原函数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否则就会出问题。比如大家知道(3-4)²=(4-3)²,但是如果你因此就认为3-4=4-3,那可是犯了大错。而前面唐诗中例子里,高度和距离恰好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果不然的话,那最末一句就不一定非得是“更上一层楼”而可能是“更下一层楼”了。

一一对应在很多问题里非常重要,比如在测量温度的时候。制作液体温度计时,都是先根据温度定好刻度,使用的时候则是依据刻度得出温度。这也是一种反函数。我们常见的液体温度计都是用水银或者煤油作为测温物质的,为什么不用水呢?当然水的比热比较大,会在测温时带来(或者带走)很多热量,还有水会浸润玻璃,所以玻璃管不能做得太细等等都是原因,但是从数学上讲,水的体积和温度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虽然水也是热胀冷缩的,但是在0-4摄氏度时,水却是“热缩冷胀”的。

从《登鹳雀楼》说起反函数和逆向思维

反函数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数学里还有很多其它的逆向思维。从最初等的数学来看,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开方是乘方的逆运算。注意,有人认为不能说加法是减法的逆运算,也不能说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也就是说,此二者不是“互为逆运算”。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录此备考。(乘方是不是开方的逆运算,我没有找到相关说法)

我们常见的证明方法“分析法”,也是其中一种逆向思维。通常我们证明几何题都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由甲证乙,由此及彼,一步步得到结论,此谓“综合法”。但是分析法却是从结论出发,采用“欲证某乙,只需证明某甲”的表达方式。有时一些题目不容易用综合法证明,就可以用分析法证明。

再比如,解析几何里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从某些条件得出曲线满足的方程,二是从方程出发,研究曲线的性质。显然,这两个任务是互逆的。还有就是求导和积分,也是互逆的。

从《登鹳雀楼》说起反函数和逆向思维

有些命题,形式上彼此为逆命题,但是证明难度却不可同日而语。比如求证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只是初中课后练习的水平,而如果由角平分线相等来证明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难得多了。更有名的例子和哥德巴赫猜想有关:如果要证明两个不等于2的质数相加是偶数,这简直就是小学题目,但是如果要证明任何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那就成了世界级的难题。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已知若干数值x1,x2,x3...xn(这些数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构造一个以这些数值为根的多项式方程,当不为困难,且很容易证明这样的多项式为n次,但要证明一个n次方程恰好有n个根,难度就大多了。

实际上,成“逆”关系而难度差别很大的远不止这些,比如对大数字分解质因数,就比计算两个大数相乘困难得多。据说这就是一些密码的数学基础。前面提到的求导和积分,也是前者比较容易而后者很难。

还有一些问题,不知怎么的竟然无法提出逆问题。比如物理上的扩散方程或者导热方程等等,我们可以计算一个不均匀系统经过多长时间变成一个均匀系统(这里说的均匀,是指实验精度内的),以及最终的这个均匀系统是个什么状态,但却无法从均匀状态逆推到非均匀的初始状态。这里涉及“熵”,是一个很让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这就是本文要讲的内容,大家还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