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帝师”翁同龢无儿无女,晚年向侄子借钱被拒,还遭学生欺辱
晚清进士胡思敬在其掌故笔记《国闻备乘》中记载了很多名臣宿将的小故事,其中就包括两朝“帝师”翁同龢的晚年生活。
翁同龢是咸丰朝的状元,仕途从翰林院修撰起步,凭着出众的才能,一直升迁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官至协办大学士。他还两度值守军机处,参与内政外交的决策。历官期间,先后充当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师傅。可以说,他是慈禧太后和同治、光绪两帝共同信任的大臣之一。
翁同龢肖像。
我们平时比较关注他的为官功过,很少谈及他的个人生活。其实他的家庭有很大的缺憾,以至于不能享受天伦之乐、颐养天年。
他患有不育之症,无儿无女,到晚年这种劣势就表现出来了。189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分别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把他革职,永不叙用。
离开官场,翁同龢已经69岁,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回到家乡常熟虞山养老。
可是,他是一个公子哥出身,能够治国理政、为皇帝分忧,对于养家糊口却分外生疏,也根本不放在心上。当他失去来自官场的各项收入,家里数顷庄稼地的收成,根本满足不了一家人的开销,尤其到年底,更加拮据。
翁同龢夫人画像。
有一次,他不得已写信向侄子翁曾桂借钱。翁曾桂是翁同龢一手提拔起来的,当时担任着浙江布政使,管理一省的财税,是个肥差,并不缺钱。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向叔叔施以援手,然而,他竟然对叔叔的请求置之不理,一字不回,给叔叔送了个软钉子。
翁同龢气愤至极,只好把家中的字画、朝珠等贵重物品拿出几件,到当铺里换一些银两,才算过了一个年。
翁同龢在朝廷担当大任数十年,门生故吏遍天下。有一部分人听说他贫困不堪,就凑了一笔钱,托孙雄带给翁同龢。孙雄是翁同龢的常熟老乡,也是他的弟子,跟他学习过骈文写作。不料,孙雄收到这笔钱之后,悄悄收入自己囊中,根本没有告诉翁同龢。
翁同龢书法。
翁同龢是晚清一流的书法家和作家,如果他卖字卖文,肯定能获得稳定的收入,自力更生,不用求人。但是他囿于曾经担任朝廷大员、两朝帝师的身份,有所顾忌,拉不下脸去做这件事。即便平时喜欢写上两笔,那也是保存起来,不轻易示人。
等到1904年他去世,他的诗文字画被家奴或侄子拿出去卖掉,一副对联就能卖20两白银。后来,他的作品散落四方,不能成集,实在遗憾。
在那个“养儿防老”的年代,“传宗接代”的观念很重,像翁同龢这样的绝嗣之人,必定会遭受很多冷眼,侄子、门生都靠不住。设想他能有个一儿半女,晚境或许不至于如此凄凉。
《国闻备乘》对“翁师傅晚境”记载的原文:
翁同龢起贵介,不问家人生产。晚年罢官家居,薄田数顷,不足供家用,岁暮大困。无子,有侄曰曾桂,当同龢在军机时,一手挈之以起。时任浙江藩司,缺甚腴,因贻书告贷。苏、杭相距只一日程,竟置书不答。同龢愤甚,检书画、朝珠数事付质库,始获度岁。其门生故吏官京师者,多贵幸用事,闻其贫,相率醵资托昭文孙雄寄献。雄亦同龢弟子,学骈文,宗孙洪派,既得资,尽干没之,不以告同龢。同龢殁后,书名大噪,一楹联值二十金。存时虽极窘乏,以曾为帝师,入枢府,不便鬻技自给。生平好作诗歌,随手取乱纸起草,积之盈箧,手自封储。后被家人窃卖,剩缣零绢,散在四方,枉费心血,不能成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