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政治家”之一的李德裕,凭的是什么能跟张居正等人并列
在古代社会有很多王侯将相,他们个个才华横溢,足智多谋,为朝廷的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但对他们的功绩后人一直没有定论。直到近代以来,作为思想家的梁启超,提出了中国六大政治家的说法。
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但有一位唐朝的宰相也被列入其中,他到底是谁呢?他有怎样过人的本领,竟然和张居正等人并列?
出身名门,青年得志
这个人就是唐朝宰相李德裕,从小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是宰相李吉甫,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比其他孩子的条件要优越的多。在父亲的悉心管教下,李德裕发奋读书,立志要成为大官,为唐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六岁的时候,便通读《汉书》。有了知识的储备加上出身高贵,李德裕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多坎坷,当然,也不用参加所谓的科举考试,凭借子承父业的封建世袭制,李德裕也能进朝为官。
如果说李德裕靠关系走进官场,的确有些不妥帖,因为以他的能力参加科举考试照样也能考中状元,只不过他优越的条件让他直接完成了“保送”。
走进官场,李德裕依旧顺风顺水,作为当时唐朝皇帝的重点培养对象,李德裕在国家大事小事中献计献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皇帝对于他前瞻性的眼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随着当官资历的不断提升,他的升官速度十分迅速,在朝堂之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下放浙江,平定内乱
在朝堂之上,朝中的大臣多多少少都和皇帝有些裙带关系,李德裕身边自然也少不了竞争对手,在竞争宰相的位置上,李德裕败给了牛增孺,被下放到浙江。
在这里,李德裕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努力,节省下来自己的俸禄,为建设军队使用,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够学习唐朝的封建礼教,建设“道德培训班”,学习之后的士兵,都怀对祖国强烈的爱戴之情,在抵御外敌时,个个精神饱满,热血澎湃,很快平定了浙江的兵变。
唐朝本应朝着繁荣昌盛的方向继续发展,但当朝皇帝松懈对朝廷的管理,朝中的宦官开始猖獗,干预朝廷的内政,一部分大臣开始投靠宦官,使得朝廷中宦官的权利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唐武宗和李德裕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一同谋划,怎样才能重振朝纲?
整顿军队,挽救朝廷
时任宰相五年的李德裕,在心中早已规划出自己的整兵之计,在军队中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武将,调集粮草,为前方打仗士兵提供充足的物资,军中所有的权力集中到宰相一人的手中。
在权力集中之下,李德裕把原本涣散的军队整顿起来,在朝廷里树立了权威,联合皇帝唐武宗出台了很多政策,扭转了朝廷的涣散的局面。宦官一时间也得到了很好的压制,唐朝内部逐渐稳定下来。
846年,唐武宗去世,唐宣宗继位。年轻的皇帝面对这位资历颇深的当朝宰相毕恭毕敬。李德裕的确是一个眼光长远的政治家,抑制藩镇,打压宦官,这种有勇有谋的将相的确是唐朝不可多得人才。
对于当时的唐朝的确扭转了一些不稳定的局面,历史证明,个人英雄不可能改变历史的朝向,唐朝在最后还是走向了没落。梁启超把李德裕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被后人推崇,可见后人对他的功绩还是比较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