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职场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元首制是起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就曾被称为“元首”,这也让“元首”的称谓再次火热。其实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元首制就已经被应用于政治领域。当时罗马的实际统治者屋大维拒绝了“国王”的称号,而是选择了“元首”,那么屋大维选择“元首”真的是因为他支持共和吗?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披荆斩棘掌握大权

屋大维出身贵族家庭,其母亲是罗马共和国实际掌权者凯撒的外甥女。他出生后为凯撒所喜爱,收为义子。凯撒为培养他花费了大量心血,他不仅请名师教导屋大维学习人文知识,而且还让屋大维担任骑兵队长、下放到基层部队参与军事训练,在凯撒与庞培内战时,屋大维亲临前线上阵杀敌,这为他以后取得军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44年,凯撒被刺杀,当时屋大维年仅18岁。作为凯撒遗嘱的第一继承人,屋大维勇挑重任,接下了凯撒留下的事业。当时罗马政局动荡不安,凯撒死后,罗马政坛缺少一股能够震慑各方的力量存在,共和派、布鲁图、卡西乌斯共同掌握大权。年轻的屋大维选择投向元老院,穆提那战役胜利后,屋大维个人声望迅速提升,成功当选为执政官。

但他的崛起也引起共和派的恐慌,恰巧当时凯撒派和共和派的矛盾激化,双方剑拔弩张,都在准备最后的决战。屋大维意识到自己需要利用凯撒继承人的身份联合他的旧部与共和派抗衡。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在他的努力下,安东尼、雷必达最终放下成见,结成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公元前43年,后三头同盟彻底击垮共和派势力。但此时罗马局势并不乐观。

庞培的儿子小庞培集合旧部,切断了罗马的海外商贸渠道,罗马物价飞涨,民众对屋大维的统治怨声载道,但屋大维在凯撒旧部安东尼和雷必达支持下击败了小庞培,顺便整肃了意大利境内的盗贼、匪患。

他任执政官期间,完成了罗马国家的统一,也兑现了对罗马民众的承诺。但后三头同盟之间因为权力分配问题逐渐产生矛盾。

屋大维曾经的盟友安东尼实力强劲,统治着东部罗马,屋大维则统治着西部罗马。但罗马最高权力的诱惑促使两人走向决裂。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与屋大维不同,安东尼虽然综合实力与屋大维相当,但并不善政治斗争。他与埃及女王结婚后逐渐沉迷于声色犬马,甚至违反罗马习俗将自己统治的罗马领地赠给与女王所生的子女,这引起罗马人民的强烈反对,安东尼丧失了民心。

而屋大维则趁机拓展势力,收买人心,公元前32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宣战,安东尼战败自杀,屋大维掌握罗马最高权力的最大绊脚石被他一脚踢开。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称号。

此时的罗马共和国元老院已经完全在屋大维掌控之中,反对他的元老院贵族在之前的政治斗争中被他清洗殆尽。此时屋大维的一些嫡系亲信们蠢蠢欲动,希望劝进屋大维改共和制为帝制,并请屋大维接受国王称号,令人意外的是屋大维拒绝了这一提议,而是选择将自己称为罗马的第一公民——“元首”。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他对罗马最高权力无比渴望,但却拒绝帝制选择元首制,难道屋大维真的不希望改变罗马共和体制吗?

“元首”是什么?

“元首”并不是屋大维的首创,它最早被罗马共和时期的思想家西塞罗提出,有“国家要人”的含义。西塞罗提出,国家要人在元老院中有重要地位,是元老院的领袖。

到了罗马共和国后期,出现了苏拉、庞培、凯撒等实权人物,他们也开始使用“元首”称号,“元首”又有了新的含义——重要政治家。而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曾经在他的著作中讲到:庞培已具备元首政治的内涵。

西塞罗也认为庞培是一个合格的元首,他出身贵族,接受了高层次教育,品格高尚,支持民主。庞培被称为“功勋卓著的英雄”,还被授予经济和军事大权,实际上具备了君主独裁的实力。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西塞罗如此称赞庞培——“所有人都拥护他做共和国元首”。可见此时的元首含义已经演变成为权力的含义。但庞培则让西塞罗失望了,他仍旧致力共和,希望自己能够掌握大权,但又不破坏罗马的共和体制。

到了凯撒掌权时期,西塞罗又称凯撒为“元首”。当时元老院授予凯撒可以世袭的“统帅”头衔,凯撒已经完全具备了推行帝制的条件,伴随着凯撒权力欲望的膨胀,他和元老院共和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最终被刺杀。

后来西塞罗又将挽救罗马共和国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屋大维身上。但西塞罗本身对国家领导权的追求赢得了罗马民众的敬仰,他也曾经被罗马民众敬称为“元首”。

“元首”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它的含义演变就是罗马人平衡君主制和共和制的具象化反映。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兼具君主制内在与共和制外在的元首制

罗马共和国末期,共和派虽然已经力量衰微,但长期遵循的共和制度还在,罗马民众心中还存在着共和思维,一些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仍然在反对专制。屋大维担心这股力量反噬自己,曾考虑过重新推行共和制。

但是他更担心共和制下自己的权力被瓜分殆尽,自己披荆斩棘才取得罗马实际掌控权,哪能拱手送人?因此他谋求建立一种披着共和制外衣的独裁政权。

元首制恰恰给了屋大维这个模式。公元前28年,屋大维推行政治改革,以“元首”取代了“三头”,同时为伪装成支持共和,他还拒绝了元老院授予他的独裁官职务,而执意称呼自己“第一公民”——即“元首”。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元首”当时并不是元老院和人民授予的正式官职,但在屋大维自称“元首”后,它成为了罗马权力的代名词。一方面屋大维恢复了共和国的秩序,另一方面他又以元首身份对罗马进行实际上的独裁统治。

“首席元老”是屋大维对“元老”的另一种美化称谓。它代表了屋大维在元老院中的地位,也表示自己将向元老们做出垂范。

屋大维的这些伪装手段是成功的,当时著名诗人奥维德曾经拿“罗马之父”罗慕路斯与屋大维作比较,他将罗慕路斯称为罗马的主人,而将屋大维称为“我们的第一公民”。

当时的历史学家卡西乌斯曾经评价屋大维统治时期的罗马:“共和国的事业蒸蒸日上,是因为它的权力掌握在多数人手里,而不是少数人的统治。”可见屋大维以“元首”这一共和外衣掩饰独裁统治的做法是非常巧妙成功的。

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伪装技巧对罗马民众营造出“我们的罗马依然是共和国”的假象,获得了罗马民众的广泛支持。

罗马共和国末期,屋大维拒绝国王称号选择元首制,只是独裁伪装

只属于屋大维的“元首”

屋大维在“国王”和“元首”之间选择了“元首”。他要的不是一个虚名,他所追求的是对罗马的实际统治力。但屋大维的“元首”却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元首的权力来自于罗马元老院赋予,并不能依靠血缘关系继承。

屋大维的“元首”制能够推行完全得益于他超凡的个人魅力,他之后的提比略才是真正确定“元首”制度的人。与君主制的独裁相比,元首制下的元首具有双重性,它不仅是“首席元老”和“第一公民”,还是国家的实际掌控者,这就是元首制的本质核心。所以屋大维的“元首”只是属于他个人的,不能被任何人继承。

参考文献:

1.《全球通史》

2.《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