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文/悟性如光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中国历史上,频繁迁都这事,只在商朝有。

《尚书》中载,商朝人“不常厥邑”,说白了就是待不住。

照理说那时候的交通和运输条件都不是很发达,大规模搬家应该是很麻烦的。

那他们为什么热衷于此呢?

01

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就有“八迁”。

据《史记•殷本纪》中载:“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

第一次,从今天的山东曹县附近,迁到了山东藤县一带。

第二次,从藤县迁到砥石,今天河北泜水一带。

第三次,从砥石搬家到了商丘。

第四次,从商丘搬到了泰山一带。

第五次,从泰山又搬回了商丘…

第六次,从商丘搬去了殷,也就是今天河南安阳。

第七次,再搬回了商丘。

第八次,推翻夏,商朝建立,定都亳都。

(亳都在哪?有说是山东曹县,也有说指安徽亳州,还有说是河南偃师,没有准确的答案。)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真是有够折腾。

国都建了,这回可以安定下来了,消停消停了吧。

不…接着搬!

以《史记》中的说法为准,嚣都、相都、庇都、奄都,随后渡过黄河,到了殷都。

这还是有记载的搬家记录,没记载的小规模迁移不知道有多少。

02

这么频繁迁都,就没人有意见吗?

“荡析离居,罔有定极。”

早就烦啦!谁愿意这么折腾啊。

那为什么还不断更换首都呢?

《墨子》中载,这叫做“去奢行简”。

荀悦在《申鉴》中对此解释为,“盘庚迁殷,革奢即约”。

意思就是,在一个地方呆的久了,容易让人精神倦怠,太过于享受安乐,不利于国家发展。

为了杜绝奢靡之风,保持老祖宗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所以必须搬家。

这种观点在汉代儒家之中尤为盛行。

东汉杜笃《论都赋》中也记载过,“昔盘庚去奢行俭于亳”。

03

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

有一种说法认为,商人数次迁都,其实是为了躲避水灾。

《蔡传尚书》中载,“自祖乙都耿,圮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

那个时代搞建设,必须要注意都城与水源之间距离的。

一旦爆发战争,城中没有足够的水源保障,很快就会陷入危机。

但若与河流靠得太近,也有风险。

水涝灾害会直接影响政治和经济的环境,逼迫着商朝人不断更换首都。

也有一种观点为此做了补充。

那就是,商朝的中前期依旧处于游牧状态,正在由渔猎经济向着农业经济转型。

所以,他们必须要不断的寻找新家园。

看起来,很有道理呀。

04

理不辩不明

我们不否认,环境对于古人的影响作用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说水患和土地问题是造成商代频繁更换国都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有一些漏洞。

首先,《史记》中载,“河菑衍溢,害中国也尤甚。”

这是对大禹治水的描述,可是对商代的水患问题,却描述的很少。

商代已经开始使用文字记录,所以我们有理由判断,水涝并不是逼迫商代频繁更换国都的主因。

其次,土地肥力的确是个实际难题。

但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出土的商代农耕用具越来越多,这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尤其是,商代文物中已经存有关于“庚辰卜,贞翌癸末屎西单天,受有年”的表述。

这就说明,商代人已经开始懂得如何恢复土地肥力。

如果说在商代初期,耕地问题可能还真是一个迁都的原因,但在商代中后期,农业已经高度发达,受土地限制而迁都,似乎理由并不充分。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既然不是天灾,难道是人祸?

05

边境威胁所致

公元前十六世纪,一场边境的战事,就直接造成了商代的两次迁都。

《后汉书》中载,那时是一个“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的时代。

谁人手多,谁打架猛,谁就称霸一方。

夏朝就是一个各部落组建起来的联盟形式的国家,商朝初期继续沿用了夏朝的模式。

商朝周边存在着众多强大的少数民族,如“狄”、“羌”、“工方”、“淮夷”、“徐夷”等,相互之间的战争十分频繁。

商王仲丁继位之后不久,东南方的兰夷部发动叛乱。

这是不给新王面子啊!

仲丁为了方便指挥战斗,同时兼顾物资运输,更主要的是为了进军下一个目标班方,这才决定迁都隞城。

虽然战争获胜了,仲丁一死,东夷开始崛起。

周边各部纷纷叛乱,深入东夷地区的隞城,已经变得愈发危险起来。

《古本竹书纪年》中载,“河亶甲时,殷商复衰”。

形式发生了变化。

河亶甲继任为新王,出于对战局的考虑,他不得不下令再次迁都到相。

国都的位置,一方面要有利于巩固新占领区域的统治,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的避开战乱。

所以,边境战局形式的不断变化,是导致商朝频繁更换国都的一个主要原因。

06

内部压力造成的不安

本着打不过就可以躲的原则,商代的边患问题暂时缓解。

可动荡还是来了,这一闹就持续了将近百年时间,国都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

《史记》中载,商朝“九世之乱”,王位不断的在父子、兄弟、堂兄弟、叔侄之间频繁转换,内部政局十分不稳定。

首先,祖乙从叔叔河亶甲手中接过王位,他发现自己的堂兄弟们各各对他虎视眈眈。

商朝已经是一个世袭制国家了,传位给侄子,十分不寻常。

祖乙为了回避矛盾,将国都由相迁至耿,因为那里是他的势力范围。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洪水将耿城冲毁,无奈之下迁都于庇。

这一折腾,就又是两次迁都。

再有,南庚时期也很特殊,他从堂兄祖丁手中接过王位,也面临着来自王族内部不同派系的威胁。

同样,南庚也是选择通过迁都来解决危机,随后定都在奄。

这种通过搬家来远离政治漩涡的做法,在后世也很常见。

可频繁更变国都的做法,极大消耗了人力和物力,造成了国力的衰败,商朝一度中落。

07

我们不搬了!

到了盘庚时期,从王到普通百姓,都彻底烦透了搬家这件事。

《史记·卷三·殷本纪》中载,盘庚诚恳的告诫众臣们:

“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

好好干事业吧,再这么下去,咱就成搬家公司了!

盘庚翻修了成汤的故宫,将成汤时期的法令再次作为治国依据,得到了众诸侯们的支持。

自从盘庚将国都定在了殷之后,直到商纣王亡国,整整二百七十三年的时间,商朝都没有再迁都过。

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商朝也走向了顶峰。

不过,盘庚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办公,他也迁都过几次…

盘庚也是个狠人,以迁都为威胁,迫使手握重权的王族和众臣全心全意的听从他的指令。

你们不都是怕再搬家了吗,那就好好的工作,不然谁也别好过!

商朝为什么频繁迁都,不嫌烦吗?

08

最后一次迁都

随着纣王不顾众人劝阻,执意迁都至朝歌,从此不问政事。

朝歌也就成为了商朝的最有一站。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武王伐纣开始了,商朝也就灭亡在朝歌。

造成商朝数次迁都的原因,有内忧外患,也有天时地利,但是如此频繁更变行政中枢的现象,仅有商朝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