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泉州港改名湄洲湾港,为何不能同意

2012年的四月份,差点泉州港就改成湄洲湾港区了。当时的消息一出网上的争议不断,大多数的意见都是不答应这么改法,网络上颇有影响力的薛蛮子在微博上的一则评论颇有代表性:“泉州港自唐宋以来就是中国最著名的进出口大港,马可波罗游记专门记录了泉州的繁华。如果是湄州湾港并入泉州港,可以扬名,借泉州的品牌嘛。摘了自己的牌子,我就完全蒙了!”该评论转发破万,引起的评论也有五六千。

绝大部分的网友从历史文化和品牌效应等各方面提出了改名的质疑,港口整合发挥集中优势是好事,但改名这事应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泉州港拥有1500多年历史,作为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其历史文化和世界知名度不容忽视。

泉州港改名湄洲湾港,为何不能同意

历史上的泉州港

泉州港古代称为“刺桐港”,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世界第一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是世界最大古港口,也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初建时,其城四周植刺梧桐树甚多,故又名刺桐港。港内有泉州、安海、围头、深沪等湾,岸线曲折,而临大海,可停泊众多巨轮。《马可波罗游记》里认为可以与亚利山大港齐名,甚至更加宏伟。正是这座港口,宋元两朝时期,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为龙头,与亚洲海域“北洋”、“东洋”、“西洋”实现了连接与互动,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造就了泉州这座古城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 。

更有史料记载南宋直至元代时期,港上风帆林立、商贾云集。来自意大利、阿拉伯、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世界各地的船舶1.5万多艘都是在泉州港贸易。带来了珍珠、玛瑙、香料、木棉等商品,而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药材等巨量的中国特产通过泉州港运往世界。往来的商人、传教士、旅行家等人数以万计,繁荣程度一时无两。

泉州港何以没落

兴也是战争,衰也是战争。用这句话来总结泉州港的兴衰应该是比较贴切的。

在唐早期,泉州虽说经济也很繁荣,但跟当时的扬州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不过随着安史之乱时期的动荡导致大唐王朝实力大损,西域等地被吐蕃占据后陆上丝绸之路随之中断,随之海上丝绸之路就此兴起。而泉州之所以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因为泉州恰好是晋江入海口,拥有较为宽阔的避风港湾,且一年四季都不冻、不淤、不冷,再加上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缺田少地的地理因素铸就了当地的商业繁荣,只能通过贸易来赚取差价反过来更促进了港口的发展。

而“亦思巴奚战乱”对泉州港的没落造成了深远影响的战争,事件主要是元末时期1357-1366年间泉州一带又波斯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元朝时期泉州就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人口最多势力也最大,而当时的民族歧视政策让各地民众起义反元。作为实力最大的波斯人拥有大量富商,因而亦思巴奚军在其支持下成为泉州最强大的武装,而波斯人借亦思巴奚军的力量逐渐掌控了泉州,使得元朝失去对泉州的实际控制权。而该混战持续了十年之久,最终以元朝政府军成功镇压思巴奚军以及莆田泉州一带的战乱而结束。

作为当时的第一大港,“亦思巴奚战乱”的直接后果,就是外商死的死,跑的跑,纷纷回国,不敢再来泉州贸易。从此番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外商绝迹,让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元气大损,而到了明初时期的200来年海禁更是让泉州港一蹶不振,降为私商活动和华侨出国的地方性港口。

结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州和厦门的崛起,泉州港再无往日辉煌。但泉州港作为宋元时期的第一港口其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意义是挥之不去的。随着重启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泉州港的必能早日重振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