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他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忠孝仁义’俱全的人

自古道‘忠孝两难全’,意思是:对父母尽孝与对君王尽忠,很难做到两相平衡。但在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却将‘忠孝仁义’都做到了。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徐庶。

出身布衣,为人好义

徐庶,字元直,豫州颖川人(今河南禹州市),出身寒微,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年轻时候的徐庶急公好义,整天舞刀弄枪,结交各种朋友,颇有大侠的风范。

他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忠孝仁义’俱全的人

有一天,徐庶的一个朋友被当地的恶霸欺辱,徐庶听说后,二话不说,拿起武器就前去为朋友报仇。不想新杀人而被官府给抓了个正着,幸好徐庶的朋友多,他们买通官府,连夜将徐庶救了出来,徐庶化名单福,逃至荆州避难。经此一事,徐庶从此弃武从文,不再舞枪弄棒,前去儒家的学舍,开始遍访名师学习治国安邦之策。

当时正值董卓犯上作乱,大汉王朝已经形同虚设,天下大乱,群雄纷纷割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素有贤名的刘备,立志恢复汉家江山,可无奈自己势单力薄,只能依附于同宗的荆州刘表,刘表令刘备驻军新野,守住荆州的大门。而刘备正好借此时休养生息,广纳人才,试图发展自己的势力。一向敬佩刘备为人的徐庶便前去投奔刘备,被刘备拜为军师。

徐庶从小急公好义,好打抱不平,为了给朋友出头而身陷牢狱,差点引来杀身之祸,不失为一个‘义’字。

初漏锋芒,不失为仁

公元201年,曹操借官渡之战胜利的余威,派遣大将曹仁率军攻打刘表占据的荆州之地,首当其冲地就遇到了驻军于新野的刘备。

他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忠孝仁义’俱全的人

刘备在军师徐庶的建议下,假装败退,将曹军引入了博望坡,这时候徐庶一声令下,埋伏于博望坡两边的刘军突然杀出,曹军在损兵折将下被迫退走。紧接着,徐庶大破曹仁摆下的八门金锁阵,夺取军事重镇樊城,曹仁由此退走。

曹操败走后,刘备军中所有人高兴的忘乎所以,认为曹操的实力也不过如此,纷纷劝说刘备继续进军,以图中原。只有徐庶能冷静地对刘备说:‘曹操经此大败,一定会亲自率大军前来报仇,主公现在实力现在还难以与曹军抗衡,应该立即放弃樊城,将城中百姓一并迁走,以图后计’。

原文:庶曰:‘曹操兵分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

徐庶知道曹操必来报复,若刘备带领手下独自逃走,曹操一定会将一腔怒气全撒在城中百姓身上,为了当地百姓免遭涂炭,所以徐庶建议刘备将城中百姓一并迁走,不失为一个‘仁’字。

返回许昌,为母尽孝

面对曹仁的失败,曹操难以置信,自己久经战场的精锐之师竟然被不知名的刘备所败。后来听说刘备之所以能胜,是因为军师徐庶在为其出谋划策,于是,便派人将徐庶的母亲接到了许昌。威逼徐母给自己的儿子写信劝其来降,哪知徐母性情刚烈,不肯就范。曹操于是便令人仿照徐母的笔迹,仿写了一封劝子归降的书信,送于徐庶。

他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忠孝仁义’俱全的人

原文:昱曰:“徐庶为人至孝。幼丧其父,止有老母在堂。现今其弟徐康已亡,老母无人侍养。丞相可使人赚其母至许昌,令作书召其子,则徐庶必至矣。”

接到书信的徐庶,痛哭流涕,有心与刘备一同开创帝王基业,但无奈母亲深陷曹军,不得不归。于是,便含泪向刘备提出了辞呈,刘备素有爱才惜才之心,哪曾想自己刚刚获得的大材,就这样丢失了,属实心有不甘但又不能阻碍别人母子相聚。所以刘备心里也不是滋味,两人在依依惜别之下分别了。

在临行之前,徐庶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刘备若能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必定能实现宏图霸业。并且亲自跑去了卧龙岗希望能劝说诸葛亮辅佐刘备,然后才返回许昌与母亲团聚。

徐庶为了深陷曹军的母亲,甘愿放弃难得一见的明主,放弃自己的志向,放弃自己刚有起色的仕途,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不失为一个‘忠’字。

不献一策,不失为忠

徐庶返回许昌后,方知自己受到了曹操的欺骗,母亲也对此羞愧而丧生。失去明主和慈母的徐庶从此无心仕途,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一策。

徐庶走后没多久,曹操便亲自引兵来找刘备报上次大军失利只仇,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他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忠孝仁义’俱全的人

原文: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徐庶虽然人在曹营,心却在汉,终其一生未给曹操献一计一策,不失为一个‘忠’字。

小结:

徐庶为朋友两肋插刀,身陷牢狱是为‘义’,危急时刻,爱护百姓是为‘仁’,放弃一切,侍奉慈母是为‘孝’,终生不为曹操献一策是为‘忠’。因此,徐庶是《三国演义》中唯一一个‘忠孝仁义’俱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