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女道士写给和尚一首情诗,成了名诗,结局悲惨,成于诗,败于诗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包容开放、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一个朝代。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文化巨匠,留传下了数不清的千古佳作。

在大唐时期,中国社会对女性是非常开放包容的,并没有像后世(明、清)那样对女性实施严格的约束。因此,隋唐时期的社会各个角落都能看到女性的身影。

诗歌,在唐朝时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内容丰富,品质上佳,使得后世难以望其项背。

的约束涌现出的诗人之多,成为了中国历史之最。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坛大家,而且还有非常多的女性诗人名垂青史。如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李季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女道士写给和尚一首情诗,成了名诗,结局悲惨,成于诗,败于诗

李季兰少年时因一首诗,被父亲送入道观出家

李季兰出生于中国唐朝浙江,长的五官清秀,体态匀称。她的父亲是浙江当地一位官员的幕僚,家境殷实。因此,李季兰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而李季兰也从小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聪明才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是在诗歌方面,常常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

李季兰6岁的时候,作了一首诗,其中一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引起了父亲的担忧。因为其父认为诗句中‘架却’一词与‘嫁却’同音,而年仅6岁的李季兰却在诗中道出了待嫁女子的心理活动,在其长大之后肯定不会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子。所以,从此之后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教,待其长到11岁时,父亲为了让其修身养性,就将其送去玉真道观出家做了道士。

其实,笔者以为:这时李季兰年仅6岁,哪会懂的这么多东西,估计是她平时在书本上看到之类的著作之后,拿出来引用罢了。其父以一首诗,就断定李季兰将来一定会有失妇德,也着实太武断了一点。

青年因诗歌受到追捧,但恋情却受到打击

李季兰进入玉真道观之后,并没有对道家学术产生兴趣,反而对琴棋书画更加痴迷。这时候她的诗作,也常常因跳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闻名于世,受到当时社会的高度传颂。一时之间,李季兰成为了当时才子雅士争相交往的对象。而李季兰又生性浪漫,喜爱结交朋友,所以,她与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交往甚为密切。

一日,玉真观附近的寺院,住进来了一位名叫僧皎然的和尚。僧皎然原名谢清昼,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出身名门的谢清昼更是才华横溢,他的诗歌清丽闲谈,语言简单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但成年后的谢清昼不喜红尘,却对佛教和茶道情有独钟。也因此,谢清昼毅然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取名僧皎然。

女道士写给和尚一首情诗,成了名诗,结局悲惨,成于诗,败于诗

僧皎然的博文强识,自然受到了身处妙龄的李季兰的赏识,而李季兰的才华也深受僧皎然的喜爱。因此,二人便很自然地进行了文学方面的交流与互动。随着时间的积累,李季兰对僧皎然的爱慕与赏识更加地强烈起来,因此,按捺不住心中悸动的李季兰提笔给僧皎然写了一首情诗,并将书信的纸张折成了双鲤鱼的形状送给了僧皎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意思就是:李季兰的心就像被折成双鲤鱼的纸张一样雪白,但是僧皎然要想知道她心里面所想的,就请看看藏在双鲤鱼腹中的书信吧。

双鲤鱼’式的信封,表示着:这明显就是一封李季兰向僧皎然求爱的信件。但奈何妾有情而郎无意,收到书信后的僧皎然向李季兰表明了自己一心向佛的志向后,断然地拒绝了这份情。

而这首表白的诗文,自从其诞生之后,便开始广为流传。即使到了现在,男女青年在谈恋爱的时候都会用此诗,开互诉衷肠。

晚年登上庙堂之高,却沦为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唐贞元年间,李季兰已经40多岁,大唐在唐代宗李豫的治理之下,重新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之色。爱惜人才的唐代宗在听说了李季兰的才华之后,下令将她接入宫中任职。这使得,将进暮年的李季兰终于登上了庙堂之高,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

女道士写给和尚一首情诗,成了名诗,结局悲惨,成于诗,败于诗

公元783年,唐德宗刚继位不久,太子太师朱泚拥兵自重,自立为帝,兴师攻打大唐,但不久兵败被杀。朱泚死后,唐德宗下令将朱泚抄家,而朱泚的家眷也被尽数诛杀。在抄家所得的物件中,发现了一封李季兰早年间写给朱泚的书信,唐德宗大怒,下令将李季兰乱棒打死

小结

从小聪明异常,才华横溢的李季兰因为作了一首诗,而被父亲送入了道观,学习修身养性。青年时期,她以自己的才华而受到世人的追捧,终于遇到了自己的所爱之人,但却未被接受。晚年时终于受到赏识,而登上庙堂之高,但最终却落入了权利之争的漩涡,而沦为了牺牲品。

纵观李季兰的一生,是极其悲惨的,真可谓是成也诗歌,败也诗歌。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