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燧:平生只为民,不图一己私,“大清第一知县”确实当之无愧
知县作为基层官,既要面对繁重的政务,还要受到到各级上司的掣肘,可谓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故而清代官场上素有“知县难当”的说法。
然而康熙朝却有这么一个知县,他在同一个地方任职二十二年,任劳任怨政绩卓著,当地百姓发自内心的称他为“父母”,就连康熙皇帝也夸赞他为“大清第一知县”,此人便是缪燧。
缪燧之生平
缪燧,江阴人,顺治七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父亲是个秀才,所以缪燧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立志要走科举之路。
缪燧天赋高,读书也勤奋,但科举考试向来都是“五分才学五分运气”,显然缪燧的考运并不好,他考中秀才以后,就无缘在乡试中更进一步。
好在,在江苏学政的提拔下,缪燧于康熙十二年被选为拨贡(秀才中的佼佼者)进入国子监学习。
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学习期满后要参加一次选拔考试,缪燧在考试中取得一等的优异成绩,但吏部在选官的时候,并没有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
康熙十六年,缪燧花钱捐了一个知县头衔,并于次年被授予山东沂水知县。沂水是个出了名的贫困县,经济落后民风彪悍难以治理。
或许缪燧天生就是一个当知县的料,他上任后大刀阔斧革除弊端,招徕流民垦荒复业。仅一任,缪燧就把沂水治理得有声有色。
任满后,缪燧获得大计卓异的考评,按照吏部的规定,凡获得卓异之官员,可以调任大县任知县或是提拔为知州。
当沂水百姓听闻缪燧要离开山东,他们向知府衙门和巡抚衙门集体请愿,希望缪燧继续留任沂水。就这样,缪燧为了百姓,主动放弃了升迁之路,在沂水接连干了四任。
康熙三十四年,缪燧调任浙江定海知县,也就是在定海,缪燧留下了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也成了清代少有的彪炳史册的知县。
定海二十二年任期
定海即现在的舟山市,明初时称为“昌国县”,康熙二十七年才有定海之名。定海是一个海岛,与内地来往不便,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都会受到台风的侵扰,也是海盗势力最猖獗的地方。
定海百姓受台风、海盗之患久矣,数任知县都是走马观灯,没到任期就四处钻营打点调离定海。当地的百姓对官府的公信力极不认可,缪燧的到来,在百姓看来,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但这一次定海的民众失算了,缪燧上任后雷厉风行,第一件事就花大价钱修筑海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海塘是抵御台风的最佳方法。
缪燧几经辗转,从巡抚衙门要来专款,发动民众修筑海塘,仅二年多的时间,就修了23条海塘,长度高达13173丈,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民众的财产安全。
修筑海塘的同时,缪燧又以高压手段严厉打击各级胥吏的勒索行为,因为定海至内地不便,胥吏们仗着官府的势力,设立了很多关卡课以重税,缪燧上任后,下令各处关卡一律废除,百姓自由往来不交一文税钱。
此外定海有闻名于世的普陀山,宁波府、省城乃至京师,常有达官贵人前来,每次到定海其开销供奉费用皆由百姓负担,缪燧不顾仕途前程,予以坚决抵制,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官府的威信也得到加强。
缪燧本人清廉如水,日常饮食与普通百姓之家无异,而且他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从事公益事业,扩建学校,设药局请良医施诊,种种义举赢得百姓的爱戴。
在打击海盗方面,缪燧也是不遗余力,但他很讲究策略,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收服几个海盗头子,并让他们在衙门任职。
几年下来,定海的农业、渔业以及社会治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百姓们决定集资为缪燧修建生祠,缪燧固辞无果,最终这笔钱被用来修建蓉浦书院。
一生只为民不图高官厚禄
缪燧能在定海这样的地方做出一番成绩实属不易,按说浙江巡抚乃至吏部都应该将他立为典型。
殊不知官场之上人心险恶,做实事的官员在人情世故上必然不如那些图谋经营者,缪燧区区一个七品知县难以上达天听,他的前途命运仅凭奏折上的寥寥数语。
从康熙三十四年一直到康熙五十四年,缪燧在定海干了整整二十一年,这样的任期恐怕整个清代都找不出第二人。
俗话说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康熙五十四年下半年,缪燧在全国州县考核中名列一等一名,康熙皇帝这才知道定海还有这样一位好官,在了解了缪燧的政绩之后,康熙随即说出了“此乃国朝第一知县也”。
康熙一朝最终清官廉吏,康熙帝升缪燧的官,授宁波海防总捕同知(正五品),还令他为定海、鄞县、慈溪、镇海四县知县,一人身兼四县知县,定海、鄞、慈溪、镇海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遗憾的是,此时的缪燧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当年他就积劳成疾,康熙帝听闻后下旨召见缪燧,并让浙江巡抚派人护送至京,让御医好好诊治。
然而,缪燧卧病在床已无法奉旨入京,康熙五十五年三月,缪燧病逝,他临终前依然不谈私事,只留下一句遗言:“事可对君父,心无累子孙,此乃余署定海之座右铭,平生无他,惟不欺二字而已。”
缪燧死后,定海百姓如丧考妣,全城无分男女老幼皆为其服丧,派专人将缪燧的遗骸归葬江阴故里,并在定海修建衣冠冢。时至今日,定海人仍对这位清官念念不忘,为缪燧建了一座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