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答:
不是司马懿不想打蜀国,而是他不敢也不能打。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标志着历时七年的蜀国北伐至此结束,由于失去了诸葛亮这个主心骨,蜀军随即撤退。
与此同时,蜀军内部发生内杠,大将魏延死在了杨仪手中,起因是因为争夺兵权。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蜀国,内外充满了混乱,诸葛亮的死和高级将领的夺权,都导致了蜀国处在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一鼓作气,率领大军追击蜀军的话,就有极大可能会将其一举击溃,甚至,还有机会杀进成都也说不定。
但事实上,自打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在余生里,始终没有再对蜀国发动过攻击,难道司马懿不想消灭蜀国吗?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不打,一来是他不敢,二来则是他不能打。
实际上,在诸葛亮刚去世的时候,司马懿曾提出过乘胜追击的计划。
当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紧接着魏延被马岱所杀,蜀军上下一片混乱,这个时候,司马懿果断提出乘机攻打蜀国。
只不过,司马懿的这个提议,被魏明帝曹叡给驳回了。
所以,这才让蜀军得以撤回,而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当时曹魏的决策权,尚且掌握在曹叡的手里,并非是司马懿完全说了算。
换而言之,当时伐蜀与否,不在司马懿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要看曹叡同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司马懿有心乘胜追击,也意识到当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因为决策权不在他的手里,只能是望”蜀“兴叹。
那么,魏明帝曹叡因何不同意司马懿的提议呢?他难道没有意识到这个灭蜀的好机会吗?
曹叡当然意识到了这个机会,但是在他心里,灭蜀是可以的,但是让司马懿灭蜀,则是万万不可以的。
为什么呢?这就要说一说曹叡的”平衡之术“了。
曹叡这个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有天分成为一代明主的领袖,在他继位初期,勤政、睿智都是他当时给别人的印象。
但在后期,准确说是在诸葛亮死后,曹叡就开始自我”放逐“了。
比如大兴宫殿、再比如极为好色,总之,曹叡如同是换了一个人一样,从头至尾的开始堕落起来。
但不管他如何堕落,有一点他十分清楚,那就是不能让司马懿继续做大。
司马懿一家,在当时已经占据了朝堂上的诸多席位,并且,由于司马懿成功抵抗了诸葛亮的北伐,因此更让司马一家的地位再次有所提升,也更具声望。
要是让司马懿继续攻打蜀国,并成功灭蜀的话,势必会让司马懿一家在曹魏的朝堂上,拥有更加超然的地位,甚至直接威胁到曹叡的统治。
所以,无论如何,曹叡都不会同意司马懿的提议,他不想也不愿看到司马懿威胁到自己。
甚至,在不久后,蜀将马岱侵扰曹魏边境时,曹叡虽说依然安排了司马懿调兵遣将应对,但实际上真正和马岱对阵的,是忠心于曹魏的大将牛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遏制司马懿的继续上升。
说完了曹叡的小心思,就可以明白,至少在曹叡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是没有机会,更不可能继续攻打蜀国的,大老板不同意,作为臣子的司马懿只能放弃。
除此之外,截止到曹叡去世之前,司马懿”很忙“,也是他不能攻打的原因之一。
让司马懿忙碌的,主要是来自辽东,当时,辽东的公孙渊继任辽东太守后,仗着地势和实力,对曹魏十分不敬,并且还自立为燕王,这就让魏明帝曹叡很是恼火。
恼火之余,曹叡就决定给公孙渊点颜色看看,因此,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命大军前去讨伐辽东的公孙渊。
而此次讨伐辽东的主帅,正是司马懿。
平定辽东一战,前后持续了大约有一年有余,在此期间,司马懿不管情不情愿,都必须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辽东战事上,所以,他也就没有时间去考虑继续攻打蜀国。
毕竟他不会分身术,更何况只有把辽东平定了,才能继续让曹叡对他放心。
因此,在前期,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在世的日子里,司马懿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攻打蜀国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他说了不算,另一个是他没时间。
那么,在曹叡去世,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为什么仍然不攻蜀呢?很简单,他同样很忙,忙着打东吴,忙着”诈病赚曹爽“。
曹叡临终前,曾将司马懿和大将曹爽定为托孤大臣,让这两人共同辅佐继任的曹芳,而就在曹芳登基两年后,东吴的孙权就开始”不消停“起来。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大举攻魏,司马懿再次作为主帅迎战,而这次与东吴开战,一打就又打了将近三年。
直到正始四年,吴将诸葛恪丢弃舒城,司马懿征讨东吴才算是告一段落。
与征讨辽东相似,在这期间,司马懿同样得全身心地对付东吴,一来东吴确实是曹魏的威胁,二来于公于私,司马懿都有消灭这个威胁的理由。
毕竟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逐渐起了取代曹魏的心思,这打东吴实际上也是给自己打的。
再加上当时东吴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司马懿总不能视若无睹,反而去攻打蜀国吧,先解决眼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东吴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司马懿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从正始五年开始,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就展开了夺权之战,当然,前期司马懿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毕竟曹爽也不是吃素的。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开始装病,以骗过曹爽,这就是”诈病赚曹爽“的由来。
既然都开始装病了,那么这个时候攻打蜀国也成了不现实和不可能的事情,总不能这边司马懿装得要死要活,那边却生龙活虎的攻打蜀国吧?
要是这么一弄,那司马懿的计划马上就露馅,也就会正中曹爽的下怀。
所以,与伐蜀相比,还是自己先活着更重要,司马懿在这个关键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发动伐蜀的战争。
并且,高平陵之变也是发生在这期间,除掉曹爽、架空曹魏,这才是当前阶段司马懿的终极目标,不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除了迎战东吴和除掉曹爽之外,当时司马懿不攻打蜀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前车之鉴。
这个前车之鉴就是曹爽,在正始五年春,曹爽提出攻打蜀汉,当时司马懿极力阻止,但曹爽一心要建功立业,根本不停劝阻,最终执意出兵。
出兵的结果,是大败而归,据史料记载,曹爽此战死伤甚多,不仅令关中大受虚耗,就连羌、胡等地也对曹魏怨声载道。
这里需要说下司马懿为何要阻止曹爽伐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司马懿的小心思,他不想让这个不世之功被曹爽夺了去,二是司马懿清楚,伐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当时蜀国还占据着汉中等军事要地,并且蜀汉方面仍然在沿用着诸葛亮留下的防守政策,就是利用天险和地势来据守,再加上当时的蜀汉朝堂上尚且清明,这几项因素综合起来,就让伐蜀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伐蜀对于曹魏而言,是一个消耗巨大的拉锯战,尤其是粮草供应方面,如果强行伐蜀,至少在当时会引起极大的负面连锁反应。
总之就是,当时伐蜀不是合适的时机,这也是司马懿不同意伐蜀的根本原因。
而曹爽的失败,则又深刻验证了这一点,有了曹爽的”以身试法“,司马懿更不会”知难而上“,要知道,若论”鸡贼“,司马懿要说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
这就是在魏明帝曹叡死后,司马懿依然不伐蜀的原因,而到了司马懿彻底掌权后,他为何还是按兵不动,不去攻打蜀国呢?
很简单,这个时候,留给司马懿的时间不多了。
司马懿真正架空曹魏和彻底掌权,是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也就是在高平陵之变发生之后。
此时,司马懿所面临的局面,相较于曹爽被除掉之前虽说轻松了点,但同样不敢掉以轻心。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刚夺下权力,朝堂上的形势并不算铁板一块,各种暗流涌动,他同样有失去权力的可能。
所以,这个时候,司马懿最需要做的,是巩固手中的权力,而不是带着大军远行。
毕竟他知道当年曹操是怎样”挟天子令诸侯“的,更清楚自己的”高平陵之变“是如何成功的,如果他在这这个时候带着大军攻打蜀国,那么无疑就会让自己远离皇帝。
到时候,保不齐自己就会是第二个曹爽,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因此,他只能在这个时候稳定局势,坐镇朝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也更稳妥地将权力交接给司马家的下一代人。
并且,当时距离司马懿去世,也就剩两年的时间了。
临死前为子孙留点基业,是几乎所有人的习惯,司马懿同样也是如此,经过他近半生的”奋斗“,终于把曹魏架空,让司马家成为最大的权臣,而到了他晚年之际,他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份”劳动成果“传递下去,并发扬光大。
所以,他不能在这个时候伐蜀,也不会去伐,他要把这个不世之功留给后人。
只要他的儿子消灭掉蜀国,才能让司马家的声望更进一步,也才能保证司马氏在曹魏的超然地位。
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司马家“篡魏”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在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严格按照父亲的步骤去做的,司马师上位后,先是树立权威,清除反对自己的势力,巩固司马家的权力,但由于司马师死的早,因此伐蜀这件事就留给了司马昭。
而司马昭也不是刚上来就伐蜀的,他同样也是在稳定了朝野之后,才最终在公元264年,发动了灭蜀之战。
所以,司马懿终生不攻蜀国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魏明帝活着的时候,司马懿说了不算,且当时他还要应付辽东,其次在曹叡死后,司马懿又迎战东吴,并与曹爽争权,没有机会伐蜀,最后是曹爽被除后,司马懿也走到了生命尽头,因此,伐蜀只能是留给后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