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唯一的太子,两次废立,为何还是没有登上皇位?
很少有人听到清朝有太子的。
确实,按清朝的传统规矩,大清朝是不立太子(储君)的,皇位的继承人由老皇帝临死前指定。
但是,在康熙年间,却破天荒地出现过一位太子,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子。
清朝这种不立储君(太子)的方法,既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各个有继承皇位希望的人都能效忠皇帝,拼命出力,博取皇帝好感,以求被立为君。弊在不立储君,觊觎皇位者众多,容易造成父子兄弟之间的勾心斗角,甚至刀兵相见,酿成争位的大祸。
康熙皇帝即位后,就开始斟酌立太子的利弊,然而他还是决心改变清朝的习惯,学习以前汉人王朝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办法。
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皇帝就将孝诚皇后所生的年方2岁的皇二子胤礽立为太子。而皇长子胤禔,因为是庶生,没有得立。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1708年,皇太子胤礽已经是35岁的成年人了。
胤礽在这30多年太子任上,康熙对他的教育很严格,胤礽自己也很努力。他开讲经筵,主持祭祀,井序有秩;作为康熙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这点即使是后来康熙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他数次监国听政,多少也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礽是功不可没。
然而,皇帝和太子之间在执政过程中,多少会出现偏离,出现一些矛盾,这样有时总会惹得康熙不高兴;另外,太子的所作所为成了康熙其它众多皇子的反对目标。比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期间,就发生了几件事,促使康熙帝与皇太子矛盾激化: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报告了太子的许多不良表现。比如说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
除了众皇子在康熙面前打小报告外,还有一次,胤礽在夜晚靠近康熙皇帝的帐篷时,竟然从缝隙向里面窥视,这让康熙很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是刺激到了他,于是他下决心立即废掉皇太子。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康熙宣布废了胤礽的太子封号,并将他关押了起来。同时,康熙仍不死心要一改清朝不立储君的习惯,宣布诸皇子中除大阿哥外另选出一人做皇太子。其后,康熙的几个儿子争夺储位,刀光剑影,不可开交。
康熙为立太子,真是操碎了心。然而,皇子们的争斗也让他大病一场。他思来想去还是原太子胤礽靠谱一些。于是,不到一个月又重新把胤礽放了出来,复立他为皇太子。
可是,胤礽的复立并没有平息诸子之间的争夺,也没有消除他与父皇之间矛盾。
胤礽复位后,照旧收集党羽,招兵买马,迅速纠合了一批亲信大臣。眼见他羽翼日益丰满,日益骄横无忌,康熙只得再次采取断然措施,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再次废掉了他,逮捕了太子党人,将托合齐焚尸扬灰,耿额,齐世武等人捉拿审问。
皇太子胤礽再度被废,表明康熙立太子改祖宗规矩的举措宣告失败。因此,康熙皇帝明确表示不再立太子。他说,没有合适的人,立了反而引起争斗,本朝向无立太子惯例,不立亦不为过。
而这位大清历史上唯一被立为太子的胤礽,最后还是被康熙禁锢于咸安宫。此后,虽然有大臣多次向康熙提出推荐其复立太子的建议,但是康熙帝始终坚持不再立胤礽为太子。雍正二年(1724年),前太子胤礽去世,年仅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