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渔耕粤韵文化园种植水上稻田10多亩,营造鱼稻共生生态系统
清明节气一到就进入了农忙阶段,正所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清明假期,来到佛山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踏青赏花摘果的游客们惊奇地发现,文化园的湿地湖泊上竟然长出了一垄垄的稻田,碧波如镜的湖面上,一株株青绿的秧苗长在水上。这是文化园尝试探索的水面种稻、鱼稻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熟知珠三角地区农业发展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基塘农业是珠三角最重要、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农业模式,以“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三大板块最常见。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就位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的核心地带,完整地复原了桑基鱼塘模式,再现了岭南农耕文化的风貌与水乡风景。
去年秋天,来文化园旅游的人都看到,园区有一个网红景观,就是水上稻田。天晴的下午,西沉的夕阳给水上稻田披上金光,一垄垄披上了金光的稻田与蓝天、落日、晚霞、碧水、小舟、飞鸟构成了一幅岭南特有的秋景图。这个水上稻田景观成了热门打卡点。
今年清明节气一到,文化园又开始种植水上夏稻。在湿地湖泊岸上,园区的阿姨们将肥沃的塘泥放入小花盆里面,再将秧苗插下去。阿叔们则将秧盆放在浮板孔上,然后拉到湖中间用绳子固定下来。一垄垄绿色的秧田就在湖里面长出来了,再过两三个月,湖面上又金黄一片。
据介绍,水上稻田、鱼稻共生的原理与桑基鱼塘一样,都是生态循环绿色农业类型,立体种植,资源充分与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水稻种在水上,根系吸水中鱼类排泄物与水中腐殖质作为养分,既可以不施肥料、农药、不除草,又可以净化水质。稻田在水里,害虫比较难生存,成虫与幼虫掉进水里成为鱼的饲料,稻田不施化肥与农药,鱼也减少人工投喂。形成一水两用,一塘两收、稻鱼共生、稻鱼轮作、农渔结合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渔耕粤韵文化园积极探索稻田养鱼等绿色农业新模式,通过产业融合、农旅发展、农事体验等方式,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从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