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云龙去了四野,能当上纵队司令吗?
答: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如果抗战胜利后,李云龙果真去了东野(不能称为四野),确实是有机会当上“纵队司令员”的,然而概率却又非常之小。这两个结论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东野的那些纵队司令员们,并非同时任命的,每个将领的军队级别也是参差不齐。
首先要弄清楚,东北野战军的十二个野战纵队,不是一股脑同时建立起来的,毕竟东野从10万人发展到88万人,是需要一个相当长过程的。总的来看,东野的“纵队”组建大概分为三个批次,那么自然,司令员的“段位”也相应要分为三档。
第一批:组建于1946年初的五个纵队,也就是第1、第2、第3、第4、第6纵队,这几个纵队的底子都是老八路(或新四军),号称“东北五虎”,因此纵队司令员的级别相当高,至少是开国中将起步,而且还会出现开国上将。
比如一纵司令员李天佑、二纵司令员刘震、六纵司令员洪学智皆为开国上将,六纵首任司令员陈光将军若非情况特殊和英年早逝,恐怕也得是上将级别吧?而后任三纵司令员韩先楚,众所周知也是上将。
即便是三纵前任司令员程世才、四纵司令员吴克华,也都是1955年的开国中将。说明一下,曾克林少将属于特例,主要是最先率部进入东北扩军迅速,但是担任纵队司令员的时间很短,能力和资历都略显勉强,因此很快就被换掉了。
1955年的军衔授予体现些什么?战功之外,主要就是革命资历和职务级别,前述“东北五虎”的司令员,长征后期至少是红军的师级首长(比如李天佑、韩先楚、刘震等),有可能还是军团级首长(比如陈光),注意红四方面军称为“军”,跟一方面军的军团同级。
那么在抗战爆发后,红军刚刚改编为八路军之际,这些军团、师级首长,肯定会出任旅、团级军事主官。比如陈光是115师343旅旅长、李天佑是686团团长等,其他几位四方面军的干部,当时在抗大学习,但是级别也在那呢。
而《亮剑》剧中李云龙的早期人设,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名团长(红九军171团),然后在红军改编时,最初担任的是386旅772团的一名营长,这也是他后来授少将衔的基础职务。
至于后来当上新一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那都没有用的,因为是八路军开始壮大以后的事情,这个之前强调过几次,1937年8月,我们只有三师六旅15个团,1940年已经可以出动105个团,两个年份的团长级别能一样吗?
因此,李大脑袋同志在1946年,根本没有可能成为“东北五虎”任何一个纵队的司令员,原因很简单,资历和级别都不够,至多进步为某主力师的师长,当上纵队副司令员希望都不大。在华东野战军露面时,他也确实只是某纵2师师长。
第二批:组建于1947年8月前后的四个纵队,此时正是东野急速发展壮大期,逐步以比较能打的三个独立师,合编为新的野战纵队。其中包括第7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和第10纵队,理论上说,纵队司令员的级别也应该为开国上将或中将。
比如七纵司令员邓华、八纵司令员黄永胜即为开国上将,而九纵司令员詹才芳和十纵司令员梁兴初,都是开国中将。其对应的级别,应该是长征后期红军的师长、副师长,以及八路军刚刚改编时的团长、副团长(或同级别干部)。
也就是说,李大脑袋少将,仍然没有可能跻身第二批次的纵队司令员,还是那个原因,资历和级别还是不够,当个纵队副司令员嘛,马马虎虎有希望。
第三批:辽沈战役打响前,1948年3月再组建的三个纵队,包括第5纵队、第11纵队和第12纵队,其中的十一纵司令员贺晋年、十二纵司令员钟伟,建国后都是少将军衔,所以理论上说,李云龙在第三批是有机会的。
比如钟伟在长征后期、八路军改编初期的职务,跟李云龙的人设是基本相同的。钟伟到达陕北以后,曾任红73师政治部主任,基本就是个团长级,那么在改编为八路军时,最合适的职务就是营长或者教导员,跟李云龙的职级持平。
《亮剑》中同样出身晋西北铁三角的丁伟,其历史原型就是钟伟少将,既然丁伟有机会成为东野第三批的纵队司令员,那么李云龙当然也有机会。然而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又是微乎其微,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钟伟这个纵队司令员属于“特批”,因为在十二纵组建之前,钟伟的职务是二纵第5师师长,按正常的提拔程序,他最合理的职务是“纵队副司令员”,东总最初也确实是这么考虑和安排的,然而钟伟却坚决不干: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关键是钟伟已经在东野打出名号来了,在几十名师长中确实出类拔萃,所以林总也就含笑答应了,破格任命钟伟直接为十二纵司令员,而这样的待遇不是每名师长都有的。
东野战史对二纵5师的战场评价是:“该部队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作战,为东北部队的头等主力师”。
所以钟伟完全属于特例,是东野所有纵队司令员中,唯一一个资历明显不足的战将,另外一名开国少将、十一纵司令员贺晋年,跟他的情况并不相同。贺司令员在长征会师后,已经是红81师的师长,而抗战之初,也是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警一团团长,只是因为特殊情况,军衔低授了而已。
其二,不可否认的是,林总还是比较喜欢提拔和重用红一军团、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的将领,毕竟这样对下级的作战风格和特点较为熟悉,也利于作战指挥。关于这一层,扫描一下1948年以后,东野全部十二个纵队的时任司令员,就很清楚了。
作为四方面军和八路军129师的战将,李云龙这样的人物不符合这个条件,所以《亮剑》在丁伟的人设上,也是有些牵强的,一方面,在陈赓纵队解除赴东北的任务后,129师高级干部基本没有出现在东野将领群体中,另一方面,更没有129师出身的纵队司令员。
东北野战军各纵队,在辽沈战役结束还没有入关时,就已经根据命令改称“军”,而整体改称第四野战军,已经是平津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3月间了,也就是说,第四野战军只有兵团、军的建制,而不再有野战纵队的番号了。
这一点要理清,千万别混着用,文章中可以写作东野某纵或者某军,四野则必须称为某军,而不能有四野某纵的番号,那就太不专业了,题目是有些暇疵的。至于解放战争的收官阶段,晋西北铁三角都能当上军长也不奇怪,长江后浪推前浪,不少原来的纵队司令员都升职了嘛。
本文尝试用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人设,根据军史事实,对东野各纵队司令员的衔级,进行粗线条的梳理,主要讨论纵队批次、主官资历和1955年授衔的适配性问题,一起学知识,千万别抬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