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打造航道上的长株潭,加快三市融通同城化

导语:打造航道上的长株潭,加快三市融通同城化

打造航道上的长株潭,加快三市融通同城化

湘江湘潭段(资料图)

□卢毅(长沙理工大学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教授)

水路历来是带动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水路相连的“湾区”,集中了全球70%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和资本,特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体现出强大的集聚优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极和领头羊。例如日本东京湾区聚集了日本1/3人口、2/3经济总量、3/4工业产值。

水运是湾区发展对外贸易和保障经济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对接世界、加强交流,提升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行官。湾区“拥水抱湾”的独特地理条件注定湾区建设离不开水运作为重要支撑。

湾区经济依托建设港口群和航道网,这是湾区经济区别于一般流域经济的重要前提。在湾区“合群连河”的区域经济特征中,水运起到了枢纽作用。所谓“合群”就是湾区与周边城市连成一体而成为共生经济体,湾区拥有一片共享的水域水体,内有不同功能的城市,从而形成相当规模的城市群。所谓“连河”就是湾区各城市通过湾区水域连通内河。湘江就是湘江大湾区水运货物进出的主通道。

港口经济、水运经济是经济发达的水域经济、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流域经济必须重视航道水运业。国内外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经济强区大都是水运强区,水运强区必然是经济强区。当今世界35个国际化大都市,有31个是因港而兴,其中世界十大经济中心都是靠海、靠江而兴盛起来。

航道是长株潭同城化的黄金纽带。湘江全长844公里,流域面积94660平方公里,其中流经长株潭三市形成了一个128公里的品字形湘江“大湾区”,就是长株潭城市圈区域。长株潭城市圈一湾连三市,三市中心城区彼此距离40公里以内,高速、高铁、轻轨、城市主干道基本实现无缝对接,其经济地理形态优势全国内陆地区绝无仅有。

我国第四个、中部首个印发实施的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依托湘江黄金水道和区域内重大交通干线,加快三市空间紧密融通与同城化。强调增强水路运输能力,畅通“一主两支”水运通道,补齐航道短板,实现干支衔接,通江达海。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污染少、不占地、安全高的优势,发展水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据测算,满足一定条件下,水路运输成本约为铁路的1/2、公路的1/5、空运的1/20;能耗约为铁路的2/3、公路的1/6、空运的1/60。建设一公里复线铁路需占地50亩,一公里四车道高速公路需占地100亩。长株潭城市圈物流量大,大量重载车辆在行使,道路维修费用高,新建和改扩建道路土地资源受限。航道整治基本不占土地资源,一艘千吨级船舶的运量相当于一列火车的运量或二十五辆载重40吨重载卡车的运量。长株潭水运越发展产业集聚性就越发达,这符合生产力布局的趋优规律。同时,水运为建设宜居宜游的长株潭优质生活圈提供了基础性和服务性条件。

在打造航道上,长株潭有两大首要建设任务。一是提升江海直达能力,推动水路干支有效衔接。扩能升级湘江株洲以下航道,建成湘江长沙至城陵矶3000吨级标准的一级航道、湘江长沙枢纽三线船闸,湘江株洲至长沙1000吨级标准的一级航道,实现长沙铜官港区通航3000吨级以上船舶直通长三角,长沙枢纽船舶通过能力大幅提升,湘江一级航道上延至株洲枢纽坝下;积极推动涟水、禄水等支流航道建设,实施涟水、禄水两大1000吨级标准的一级航道建设工程,推动涟水复航,打通湘中水路物流通道,提升禄水航道等级,实现湘赣两省水运连通;有效提升水铁、水公多式联运效率,完善水路与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网的顺畅衔接,港区与市政道路的交通组织。

二是打造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化港口群。加快建设长沙新港现代化内河支流枢纽港、虞公港服务长株潭深水港、铜官港公铁水联运综合港、九华港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外贸示范港区、湘潭港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铁水联运中转港区;加快补足头部企业港口运力需求缺口,提升湘钢作业区港口运输能力,补齐株洲大唐华银电厂水路运输短板,建设湘钢宽厚板、顺达码头的二期工程,株洲大唐华银配套码头工程;逐步推进支流港口建设,启动建设醴陵千吨级码头、港区;加速建设湘江沿线旅游码头,提升长株潭水上旅游码头服务水平,尽快建成湘江湾区湘江沿线铜官窑、裕湘纱厂、杜甫江阁、昭山、万楼、古桑洲等系列旅游码头。